山寨中国让大学生只能回家卖红薯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杂谈 |
http://s16/middle/4933db9ch9905304e8aef&690
李铿锵被山寨中国复制成了香喷喷的红薯
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被迫自主创业却初步成功、月入一万五的李铿锵心满意足地对记者说:“卖红薯没有什么不好。”言辞之间颇有得瑟的意味。
在很多人看来,李铿锵又成了大学生自强不息的最新典型与正面教材,天底下的路很宽,就看你走哪一条,如果骡子有活干,那么马儿就一定有,就看你有没有发现活儿的慧眼。李铿锵就是一匹独具慧眼的千里马。
问题是,如果我们的社会是正常的,李铿锵本来就不必通过卖红薯的方式来获得每月一万五的收入,他完全可以通过他林业科技大学的金字招牌与相关的专业技术来获得他曾经梦寐以求的高薪,并由此构筑他的幸福生活。可是他的专业技术在中国的就业市场上就连一个月三千元都卖不到。
不光李铿锵,大学生毕业回家开农场、上大街擦鞋、美女毕业生卖马桶的新闻一再冲击我们的眼球。所以李铿锵并不孤单,但李铿锵们却注定悲哀,因为他们需要用他们的学识与技能换取一张通向未来的幸福通行证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却并不需要他们的学识与技能,所以李铿锵只能回家卖红薯。而卖红薯这活儿,本来就应该是那些不为老百姓做主的李刚们的专利。
卖红薯不需要李铿锵学过的技术,只需要商业头脑。就像中国层出不穷的山寨公司一样,拿着人家的产品一复制,然后在市场上销售,赚点蝇头小利就心满足了。所以我们的中国叫做山寨中国。
因为国人热衷于复制与山寨,所以我们不需要研发,因此,我们不需要经过大学深造的拥有学识的大学毕业,只需要流水线上的工人,那种按部就班,不需要太高文化,只需要听话的农民工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且,在就业态度上,他们比起大学生要来得好——人家毕竟明白自己没有文化,只能干这种组装与拆卸的活儿,不管收入有多低,劳动强度有多高,都会没有怨言,山寨中国里的农民工比好高骛远的大学生要可爱多了。
指望占据经济总量70%的国企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是不现实的。中国70%的就业机会由占经济总量30%的民营企业所创造。而中国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基本与绵延数千年的传统作坊没什么区别,像华为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只是变异的结果。因此,大多数民营企业并不需要较高的专业管理水平,老板通过关系搞来活计,工人照图纸加工就一切OK了,那些学管理的大学生就一边儿歇着去吧。如果你不怕丢脸,就来享受农民工的待遇。即使这样,老板们也还是觉得用得不放心:肚子里有墨水的大学生的翅膀总要比农民硬一点,有个机会就要飞的,不如农民工来得踏实。
山寨中国虽大,却无法为大学生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更无法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岗位。因此,李铿锵们只好去扫大街、去擦皮鞋、去卖红薯,这些全部不需要太多的技术。
山寨中国不需要创新,稍微高端一点儿的人才,山寨中国只能遗憾地对他们说不。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制造在世界已经成为廉价产品的代名词。低微的技术水平伴随着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山寨而成的产品,像洪水一样涌出国门,轰轰烈烈地走向世界。当然,与山寨产品一同涌出的,还有当代大学生的泪水。
如果我们只知道把李铿锵当成正面教材来宣传,那我们永远也无法走出山寨的怪圈,知识无用就会成为现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只能成为梦想。
我们必须听到李铿锵现象背后千千万万大学生的痛哭,以及“科技兴国”理想的幻灭的严酷现实,否则,我们就只会陶醉在李铿锵的光环中用山寨的方式实现自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