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手机诈骗发展趋势及反诈骗七大法宝

(2010-02-13 14:05:38)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杂谈

手机的问世,无疑极大地缩小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手机衍生出来的“副产品”,如垃圾广告短信、手机诈骗、手机黄色网站等,已经成为全球公害,成为犯罪分子坑害群众、谋取不法利益的最新渠道。

 

面对不法分子的疯狂侵害,广大群众与有关部门奋起反击,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罪犯阴谋屡屡得逞,百姓利益惨遭侵害,甚至,手机诈骗有愈演愈烈之趋势。究其原因,除了制度与执行漏洞、运营商为利所趋不愿进行技术防范之外,笔者认为,国民防范意识的落后,也是造成手机诈骗泛滥成灾的重要原因。我认为,公民甚至包括有关部门对于手机诈骗的防范是相当被动的,对于利用手机进行诈骗等不法活动缺乏前瞻性研究,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只能跟在犯罪分子背后亦步亦趋,等到发现新的诈骗方式,许多侵害已然造成,人民群众损失惨重,而犯罪分子则躲在阴暗的角落里窃笑不已。笔者在网上输入“手机诈骗发展趋势”字样进行搜索,竟然很难发现一篇类似的分析文章,这说明我们对手机诈骗的研究还处于多么肤浅与被动的状态!

 

笔者认为,当今手机诈骗已经出现集团化、境外化、高科技化与转移化四大特征与发展趋势,而高科技诈骗将成为手机诈骗之中,最具隐弊性与最难防范的重要诈骗方式。

 

1、集团化:手机诈骗已从最初的个体诈骗为主转向合纵联横,通过组织诈骗集团,进行精心策划、谨密组织、迅速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诈骗与成功后的资金转移。

 

2、境外化:许多诈骗集团的总部设在国外或大陆无法管制的台湾等地,得手后迅速将非法所得转移出去,使我们在反手机诈骗的过程中对犯罪分子处于“看不见、摸不着、抓不到、罚不了”的窘境。

 

3、高科技化:高技术、高智能犯罪,是手机诈骗的新特征。犯罪分子充分利用网络、间谍软件、程序软件、手机克隆技术与破译软件,使广大手机用户在不知不觉之间惨遭侵害,根本无法防范。

 

4、侵害对象转移化:传统的手机诈骗对象,由于手法创新速度较慢,已为社会公众熟悉,因此,犯罪分子的侵害主体已经出现由成年人向未成年人和老年人转变的趋势。利用他们思想不成熟及与社会接触较少,不了解手机诈骗手段的特点进行诈骗,成功率极高。另一种转移方式则为侵害境外公民为主,即使案发之后,也很容易逃脱制裁。

 

针对以上特点与趋势,笔者认为,有关部门与全体公民应采取以下对策:

 

1、加大对手机诈骗发展趋势的研究。有关部门应该组织专家,对手机诈骗的形式、手段及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研究,摸清其诈骗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防范手机诈骗的过程中,走到犯罪分子前面,并且在反击过程中,才能一击中的。

 

2、加大对手机诈骗术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对未成年人与老年人,逐步养成全民防范手机诈骗的习惯,使手机诈骗分子无机可乘。

 

3、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对境外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对大陆公民进行手机诈骗的犯罪集团目前多分布在东南亚与台湾等地,国家应加强与这些国家与地区联系,织成一张打击手机诈骗犯罪的国际天网,让他们无处遁形。

 

4、加强制度管理,尤其是加强对运营商的制度管理。责成运营商制定反手机诈骗的具体措施,要保证运营商充分利用管理与技术手段,对手机诈骗等犯罪活动进行防范。这也是运营商保障用户利益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利用网络与在手机中设置软件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从制度上杜绝利用手机进行高科技犯罪的可能。山寨手机中暗藏的手机软件不是诈骗又是什么,可是,它却依然广为流行!

 

5、以技术反技术犯罪,本就是信息时代防范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们对于反手机犯罪的技术研究基本处于真空状态,难道,为公众做一点好事就是这么难么?

 

6、加强私人信息管理,加大信息泄露与利用用户信息谋取私利等行为的打击力度。许多利用私人信息进行手机诈骗的活动,是由于犯罪分子掌握了机主私密信息,如“老朋友”诈骗法等。而私密信息的泄露,相关机构是主渠道。因此,国家应该对此类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保障公众的个人信息安全,从而从源头上掐断手机诈骗分子的信息流。

 

7、公众反骗,涉钱宜慎重。纵观那些被骗的受害者,无一例外都是在牵涉钱的问题上不慎重,有些人甚至粗心大意,给了犯罪分子大好机会。广大公众应该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只要涉及到自己的金钱和贵重物品等相关事宜,一定要慎之又慎。把握好这一点,绝大部分的手机诈骗均将无法得逞。

 

手机诈骗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反手机诈骗也渐成潮流。但无论是谁,我们都必须认识到,我们目前应对手机诈骗的工作做得还太少、太不深入,反手机诈骗,路还很长。


  附:烦请看到本文的朋友,在跟帖中列举你所知道的手机诈骗术及防骗术,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