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析刘湘如情志二篇的潜在文本

(2017-12-13 20:37:42)
标签:

文人

高士

精品散文

绿柳

刘湘如

                                       试析刘湘如情志二篇的潜在文本

                                                                        绿柳 

            一:赏读《文人的

                                                              文人之心音    学者之幽怀  

从与刘湘如先生相识以来,陆续品赏了他的各式散文,今天又有幸品赏了他的杂感《文人的》,依然是发自内心的感慨、钦佩和敬重。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言为心声。然而,现实有时不那么配合,针对这种现状,他联系现实指出当今文人俗世化商人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的现象、原因,分析了那些迎风应俗、行必言利文人的功利化心态和种种表现,有理有据,切中肯綮,鞭辟入里,深入浅出。从写法上看,有对比,有类比,有援,有引,有喻,旁征博引,析理透彻;从言辞上看,有揶揄嘲讽,有揭露批判,有警醒告诫,有忧思期盼…… 赏读后,不由地让人从心底发出这样的赞叹:这是一位真文人的情怀,这是一位有良知作家的忧思,这是一位有责任学者心底的声音!

下面,我想就作品的结构、写作技巧、语言等几个方面进行赏读。

我们先来看作品的结构。

全文共9个自然段,按总的逻辑顺序来谋篇布局。 即提出问题(1-2),分析问题(3-8),解决问题(9.。整体而言,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论证充分、析理透彻。

作品先以中国古代圣贤书上的君子言志”“小人言利的说法,引出本文将要论述的问题,又以《论语》中记载孔老夫子曾让弟子们各言其志引出本文论述的对象是文人。接着,作者以人各有志,人各有行,各类人自营其事,习性和趣味亦不尽相同。所以,“言利未必是小人,而志为利存就显得有些狭隘了”,亮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为了把这个观点阐释的更清楚些,作者例举了商人和文人面对同样物品时的态度进行类比,进而指出文人商人化越来越明显的现象及原因是因为经济的发展。至此,本文要论述的核心问题及中心论点已经清楚地呈现给了读者。可谓开门见山,简单明了。

问题提出了,接下来得分析并加以论证。

作者根据现在文人的特点和他们取得成绩(或得到实惠)的大小,把作者、写手、作家、名家从内涵上做了区分。为了使论证更加深入,作者又通过对比把古代诸如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这样的名家与现如今的名家从实质上做了区分。(古代的人写文章没稿费,凭的是写作的硬功夫、真实力而成名成家,尔今写文章不但有稿费,而且稿费是以名而定看名而长的,写家们俨然都知道这个法则。所以在计算稿费之前,自然得先想办法让自己出了大名再说。于是,文人产生如何既能与经济利益挂钩又能图省事图快活的走捷径的想法就顺理成章了)。言下之意,文人越来越趋利、越来越商业化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利益的驱使。

为了避免观点过于绝对(作家并非人人都是趋利、钻营之辈),作者接着笔锋一转:不过在任何时候,中国恐怕还会有一批不善经营的纯作家,有人叫纯文学作家。他们或者作品煌煌不善打理,或者著作高标不善炒作,所以,只会安分守己爬格子,做名士式的半隐。那么,这样的作法值不值得称道和提倡?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作者指出:那江湖名气不够是由其自身的作为造成。因为他成天躲在一间陋室里埋头于文学境界,面对朗朗乾坤光天化日到处你争我斗的竞争场面,似乎也有些逃避现实的感觉。对于这类人,作者善意地提醒:应该学会做一些思路调整。可以想想用自己的辛苦劳动换回能与自己的付出等价的物质来改善下自己的生活条件,或者最终奠定一个伟大作家在中国文坛乃至历史的地位。

似乎,文章到此也可以结束,因为文人越来越商业化,越来越趋利的现象、原因及解决的办法已经言明。然而,毕竟是大手笔,不同于小里小气,相如老师(注:刘湘如又名刘相如))显然不满足就这样仓促和草率地收笔。因为他深谙论证之法、析理之道。

所以,他又很自然地宕开一笔,连续运用引证法意在阐明:1.一直以来作家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神圣的地位 2.真正的作家和靠写作做生意的人意义和存在价值的区别:一个是失去了自己被尊敬的荣誉,一个是激励人们的思维,引导人民的情感和价值趋向,表达崇高精神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又对当今变味的写作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也真切地希望社会能给那些潜心创作并取得一定成绩的作家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使得他们不必像商人那样精于盘算,就有近似乎于商人似的成本回报和收入。(当然,那些不去真心写作,没有创作资本,只是为了私利而大量炮制泡沫剧畅销书排挡书的人排除在外)。这样,文章的论证就又深入了一步。

然而,相如老师尤嫌不够,他还要把论证再向纵深推进一步!于是,他列出了人们众所周知又耳熟能详的经典式的名家(孔子、杜甫、曹雪芹、鲁迅、田汉等)来说明自古文人皆寂寞的可感叹的本质,推出文人的貌似一直就是一对无法兼顾(回避)的矛盾的结论。原因在于,志向磊落者必然不会钻营牟利,唯利是图者必然不会有高远的境界。所以,纯粹意义上的文人或者作家注定是清贫的。并再次运用引证法阐明:无论古今,不分中外,文人中,永远存在两种人:一种是学者,另一种是财富的占有者。所以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与利俱进,懂得包装炒作,风头占尽,把文人的价值张扬到极致的人事就见怪不怪了。

至此,析事论理水到渠成,整个论证已然深入透彻。作者深知火候已到,蓄势已成,所以,顺势做了简洁干净的收尾: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文人们如果当不了欺行霸市的富翁,还不如守志不变,做个不改变本色的君子罢。

以此来回溯照应前文的论点:言利不是不可以,然不能为利弃人格尊严于不顾去做些蝇营狗苟的为人不齿的事。全文围绕中心, 笔力集中、不蔓不枝,论证深入透彻,有很强的说服力。

接下来看写作技巧。

文章针对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即联系现实指出当今文人商人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的现象、原因,分析了那些迎风应俗、行必言利文人的功利化心态和种种表现,既有理也有据,既摆事实也讲道理;既有对比也有类比;既有正例也有反例;既有援也有引更有喻;既有揶揄嘲讽,也有揭露批判,既有警醒告诫,也有忧思期盼……这样,文章在论证过程上就显得错落有致,论证方法上就显得灵活多变,行文节奏上就显得张弛有度,从而使得整篇文章给人感觉论据充分、析理透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议论文,最忌讳的就是观点太绝对,把话说的太满。而在这一点上,相如老师显然很注意把握说话的分寸和言辞的技巧。比如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事实上,言利未必是小人,而志为利存就显得有些狭隘了。意在表明并非一概反对文人趋利,只是这个趋利是有条件的,不能本末倒置。再比如,第三段从本质上区分了古代和现如今名家含义之后,紧接着笔锋一转指出,当然也有一些不懂得经营炒作的作家,这样就避免提法片面和绝对。类似之处文中还有几处。如此,就使得整篇文章论证经得起推敲,也更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从而也就更具有说服力。

最后看作品的语言。

作品是针对当今经济发展文人越来越趋利、越来越商人化现象的忧思、批评。但作者并非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板起面孔盛气凌人地指责、训斥、说教,而是态度温和地析事说理,或善意地提醒,或平静地告诫,即使是揶揄嘲讽、批判揭露,也绝不给人以恃理而为、咄咄逼人的感觉。所以,作为议论文来说,语言表述准确,但绝不犀利。这源于相如老师知识储备的广博,宽厚慈爱的人品、性格。在他身上文品即人品得到了很好地体现:既表现出良知作家的忧思情怀,又表现出儒雅学者的气度修养。

总之,就这篇杂感而言,相如老师的观点是鲜明的,态度是客观的,头脑是清醒的,思路是清晰的,整个论证过程既有力度也有深度;既有宽度也有厚度,是一篇值得赏读推介的佳作。 

 

     二:赏读《神曲与高士》

    谁悲失路之人  谁解幽怀之情 

 

走进刘湘如先生源于一次阅读他的散文《境界》,先是被他文中的思想情怀和文采触动,而后又从网上知道一些他的个人经历。顿时对刘湘如先生肃然起敬---原来他有着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经历! 早已是硕果累累成就斐然。怀着忐忑的心赶紧向他约稿,不成想,他竟然爽快地答应了,很快就把他在日本期间刚出炉的《京都四题》给了我。于是,相如先生就成了给我们的微刊首位赐稿的名家。以相如先生目前的身份和资历,能毫不犹豫地答应像我们这样一个刚刚起步,一切尚在摸索之中的微刊平台,其情怀其胸襟不能不令人钦佩而倍觉感动与温暖。怪不得金导曾对我介绍他说,相如老师为人特别特别好,心地善良,宽厚谦和(一连用了两个特别。呵呵 ),并幽默地说自己是看着相如先生的散文“投戎从笔的”。。。。。

接下来,我刊又陆续接到了刘湘如先生的几篇散文,品读之后,总体感觉,正如作家公刘先生早在1987年评价中所说的那样,“刘湘如散文乃优秀之品,肺腑之言:动真情而不夸饰,寓哲理而非说教,由表及里,因小见大,笔尖上流着的是作者自身的真血,真泪,点点滴滴,必将渗入读者的良知,一如春雨之于土地。只有这样的作品兴旺起来,散文复兴的口号,庶几可望变成现实。” 故此,不避续貂之嫌,我想接过公刘先生的话茬儿,以相如老师的散文《神曲与高士》为例浅谈我的阅读心得。

这篇作品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以电影镜头切换的形式向读者呈现出一位从形体外貌到精神灵魂都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另类才子---竹林七子之一的代表人物嵇康。他桀骜不驯、特立独行;他卓尔不群,曲高和寡;他傲视权位,寂寞孤独……他咏诗言志被扣之以非毁典谟他述思辩理被扣之以言论放荡,他在刑场上仍能悠然信步,淡定从容,仍能慨然洒脱,抚琴而歌……他是荒诞时代的牺牲品,又是名副其实的高士,他倾尽心血创作的《广陵曲》实乃神曲。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这位奇人狂人悲剧人生的扼腕叹惜之情。其中的铺陈描写,环境渲染很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文字有余音绕梁之效果……

现在,我就结合相如老师的精品散文《神曲与高士》具体赏读。

作品开篇先以一个短句“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神曲,横贯古今”来设置悬念,简洁明了。读者自然发问,神曲为何?(其实是奠定了《广陵散》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接着第二段作品又以系列排比词组承接:“他生活在一个荒诞的年代。因为荒诞,他看不惯社会的一切。他认为皇权是盗取的,官场是肮脏的,士大夫是男盗女娼,甚至那些冠冕堂皇成群结队的儒生文人们也是附庸风雅腹内空空分文不名的”,交代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其实也是他悲剧人生的社会环境)。至此,读者依然发问,其人为谁?他究竟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时代?

第三段  作品以他平生最不愿意的事是做官,除了不知道做官,他几乎什么都知道,点明了他性格的高洁。然后,以一个设问句,他喜欢什么呢?他喜欢让自己躲在山林里读书,著述,研学,准确地说那是一片竹林来自问自答。然而,似乎作者犹嫌不够,进而又补充到,他常常和趣味相投的朋友们躲在林子里,一躲就是几天十几天甚至几个月,他们高谈阔论,把酒言欢,各抒己见,议论天下,指点江山,畅快淋漓。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民间万事,几乎无所不及。至此,一个学识渊博但卓尔不群高士大致的轮廓就呈现在读者面前。

刘禹锡《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我想当是如此吧。

说狂也狂,说雅也雅,说俗也俗,狂到能藐视一切,雅到能吟风弄月,俗到能与村妇顽童共语。这几句话是对他性格的最好概括。但此时读者心中疑惑恐怕更深。其人到底为谁?

别急,且慢。

 紧承上文作者连用两个短小的自然段予以交代:他是士大夫后代,祖上的积蓄肯定是有的。他不靠这个。他什么都能做,什么都会做,但他什么都不做,具体说,他只做自己喜欢做的。

他其实喜欢打铁,他其实就是个铁匠,而且是个很不错的铁匠。他看到民间的老铁匠把铁器打的像艺术品似的,他十分喜欢,于是他就让以自己打铁为生了。

这两个小段落的叙述,我想,到这里,估计读者该慢慢消除疑惑,猜出他是谁了。

接下来,作者描写了两个场景:皇家远踪寻人宣旨,勇者刑场慨然赴死。描写有详有略,有正有侧,有铺陈有渲染,前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简笔勾勒,突显他性格的桀骜不驯、傲视权位,特立独行。后者抓住人物神态相貌,铺陈渲染,凸显他性格的卓尔不群、曲高和寡、寂寞孤独。其中白描式的肖像描写尽管只是寥寥数笔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与与周围环境也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个人蓬髻宽带,若无其事地在刑场上踱步,还悠然地哼着轻松的小调)。作者特别善于营造氛围,创设意境。他用秋日阴沉沉的天幕,寥落的孤雁,遥远的天际,凄凉的叫声,以及几颗冰凉的星星极尽渲染周围环境的凄清,以衬托他行刑前悠然信步,淡定从容,洒脱不羁,抚琴而歌,慨然赴死的情态。用枯瘦的手指,冷人心弦的清音,凝固的空气,渲染刑场肃穆的气氛,用几个精妙的比喻来渲染他内心的高洁与孤独。尤其是抚琴而歌听众齐声喊出神曲,把场景推向了高潮。极具感染力。

至此,读者基本已经猜到了他是谁。然而,作者不但秘而不宣,反而采取镜头切换的手法(回忆)。以月白风清之夜,老者前来为他弹奏妙曲并讲述悲壮的故事给读者释疑,这首被称作神曲的音乐就是《广陵散》,而那位在刑场上留下此曲使之一直传到今天的人,就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

作品最后的那几句抒情议论既流露着对这位奇人狂人悲剧人生的扼腕叹惜之情,也表达了对这位具有旷世之才而不得善终奇才的敬慕之情,有余音绕梁的艺术表达效果。

总之,这篇散文以它真挚,深沉的思想,精巧的艺术构思,深邃的意境营造,浓郁的诗情画意,精妙的语言表达,而使其具有了超强的赏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作者简介】绿柳  新疆巴州地区某重点高中高级教师,教授高中语文多年,自治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语文教研员 。擅长散文与诗歌创作以及研究。 

附文:

 

一:                                  文人的“志”和“利”

                 刘湘如                            

中国古代的圣贤书上有“君子言志”“小人言利”一说,但圣贤们不知什么时候消失了?剩下的君子如今也存量不多。于是衍生出利益大于一切的流行说法。想来时事发展果然非人力所为。《论语》说孔老夫子曾让弟子们各言其志,子路狂言能治大国,冉有则自谦只能治小国,公西华只想当个负责礼乐的小官,其实老夫子真正欣赏的是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多么浪漫的诗化的生活啊,在今天看来,那不过是文人式的理想和浪漫,早已被生活的现实挤压得没有缝隙了。

事实上,言利未必是小人,而志为利存就显得有些狭隘了。人各有志,人各有行,各类人自营其事,习性和趣味亦不尽相同,譬如商人言利是其本质,文人浪漫是天性使然,这就象一个仓库里堆满鲜花,商人会盘算如何高价卖出再低价买进,文人就会浪漫地想着如何用鲜花把仓库装饰成美丽的书房,不过话又说回来,如今这样的浪漫的文人是越来越少了,市场经济使得文人的商人化越来越明显,那些下海先富强了的文人且不说,单是眼下瞄准市场行文,迎风应俗行必言利的文人就十分风行。就说写文章的人吧,应该算是文人中的主流了,他把赚钱放在首位,为了捞钱就得迎合世俗,文章草草皆为钱,花样百出均为利,对于这样的人,该喊他赚钱的枪手呢?写手呢?还是码字工呢?

按照约定俗成,我们称写文章的人为“作者”,靠写文章混饭吃的叫“写手”,写出点名堂的人可称为“作家”。所谓名家,是出了大名。古代人写文章没稿费,却出了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这些大名人,如今稿费以名而定看名而长了,所以写家们都得知道个法则,先别忙别的,得让自己出了大名再说,这样既与经济利益挂钩又能省事图个快活,何必在那里老老实实一字不多也不少爬长格子呢?等你爬好了爬完了格子,黄花菜都凉了。

不过在任何时候,中国恐怕还会有一批不善经营的纯作家,有人叫纯文学作家,或者作品煌煌不善打理,或者著作高标不善炒作,只会安分守己爬格子,做名士式的半隐,那江湖名气不够是由其自身的作为造成,成天躲在一间陋室里埋头于文学境界,面对朗朗乾坤光天化日到处你争我斗的竞争场面,似乎就有些逃避现实的感觉。是不是应该学会也来做一些思路调整呢?也想想自己的辛苦劳动能够换回什么金车玉马楼台亭阁么?或者最终奠定了一个伟大作家在中国文坛乃至历史的地位呢?不过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即便如此,那要等历史来安排了。现实却很难做到。

从前我一直以为作家是个崇高的称号,起码他比通常意义上的文人要了不起,我这种认知态度缘由三百多年前的一个外国圣贤或君子,他的名字叫布瓦勒,他曾经郑重地说过:如果把写作当作经商赚钱的生意,成为受雇于书商的阿波罗,他就失去了自己被尊敬的荣誉。他实际上说出了两种人,真正的作家和靠写作做生意的人。另一个外国人罗兰称作家的天职是从事创造性的写作的人,他的劳动可以激励人们的思维,引导人民的情感和价值趋向,表达崇高精神审美情趣。可是现实切切相反,写作已经不再叫“写作”,叫“码字”了,那是“快餐”的标志,还有时髦名词“包装”、“炒作”更是热销货。这使我想起又一个外佬普鲁斯的话,他说“一本书是一个自我产物,而不是表现我们种种人性恶习的那个自我产物。”这外佬说的“恶习”显然是自私自利和贪得无厌等等。当然不包括为一碗米饭而写作的人。只是需要补充的是:在今日的时代,一个作家如果真正混到了为面包米饭而写作的地步,那实在是对一个人才华的亵渎和蔑视,也是对社会状态的一种讽刺和嘲弄了。我想我们的社会还不至于让作家穷到这等地步,但作家又好象是天生甘愿清贫常言志少言利的人。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让作家不用再像商人那样去精于盘算,却有近似乎于商人似的成本回报和收入,这当然只是一种文人式的天真的幻想了……

如此看来,那些不去真心写作,没有创作资本,只是为了私利而大量炮制泡沫剧肥皂剧驴尿剧麻风剧以及自我艳情男盗女娼盗贼斗智的畅销书排挡书的人,显然不能称其为作家,即便叫做文人,至多也只能是个下三流的无聊文人罢了。

自古文人皆寂寞,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人的可悲的本质。你说孔夫子算不算文人?他胸怀济世之志,却一辈子蝇营狗苟如丧家之犬的生活着,杜甫算不算文人?他忧国忧民自己的茅屋却为秋风所破,曹雪芹算不算文人?他怀着醒世之志写出文学巨著《红楼梦》,却常常食粥为生,鲁迅算不算文人?他有愤世嫉俗之志,却自感吃的是草吐出的是牛奶,田汉算不算文人?他怀有民族之志却只能在狱中发出“永远的危机感的慨叹”。

看来文人的“志”和“利”是一对矛盾,志向磊落者必然不会钻研牟利,惟利是图者必然不会有高远的境界,纯粹意义上的文人或者作家注定是清贫的,因为他所选择的职业是清贫的职业,这不是他本人的错误,而是社会沿习已久的习惯。另一个外国的君子布得莱尔早就说过:一些人是学者,另一些人是财富的占有者,美好的日子将会改变这种现象——可惜的是,又过去了好多年,这种现象并未改变。值得庆幸的是:近些年出现了一些世纪之交的大文人,他们大声疾呼要拥抱世俗,藐视经典,与利俱进,把文人的价值张扬到极致,他们口若悬河的教育其他文人,出头露面于各种媒体,招摇过市于世界各地,名利大出大进,钞票渊源不绝,包装炒作,风头占尽,渲染出一个文人的时代的神话,这样的文人,真的让其他文人嫉妒死了,难怪会弄出一些纰漏了。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文人们如果当不了欺行霸市的富翁,还不如守志不变,做个不改变本色的君子罢了。

 

 

二:                                 神曲与高士

   刘湘如 

 

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神曲,横贯古今。

他生活在一个荒诞的年代。因为荒诞,他看不惯社会的一切。他认为皇权是盗取的,官场是肮脏的,士大夫是男盗女娼,甚至那些冠冕堂皇成群结队的儒生文人们也是附庸风雅腹内空空分文不名的。

他平生最不愿意的事是做官,除了不知道做官,他几乎什么都知道。他喜欢什么呢?他喜欢让自己躲在山林里读书,著述,研学,准确地说那是一片竹林,他常常和趣味相投的朋友们躲在林子里,一躲就是几天十几天甚至几个月,他们高谈阔论,把酒言欢,各抒己见,议论天下,指点江山,畅快淋漓。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民间万事,几乎无所不及。

说狂也狂,说雅也雅,说俗也俗,狂到能藐视一切,雅到能吟风弄月,俗到能与村妇顽童共语。

难道只是舞文弄墨吃酒闲谈?他靠什么生活呢?

他是士大夫后代,祖上的积蓄肯定是有的。他不靠这个。他什么都能做,什么都会做,但他什么都不做,具体说,他只做自己喜欢做的。

他其实喜欢打铁,他其实就是个铁匠,而且是个很不错的铁匠。他看到民间的老铁匠把铁器打的像艺术品似的,他十分喜欢,于是他就让以自己打铁为生了。

某一天,浩浩荡荡来了一大群人,他们打着皇家的仪仗,车队的威风扬起尘土,领头的一人骑着枣红色宝马,一袭带着雕龙画凤的紫色的蟒袍,八面威风,靓丽奢华,他们径直来到他的铁匠铺前,说是带来了皇帝的圣旨,朝廷要重用他,点名要他接旨。

他慢腾腾放下自己手中的大铁锤子,抹了一把汗说,你们要找的人早不在这里了,他在两年前不辞而别,周游天下去了,我是这里的村民,我来接管了他的铁匠铺子。

来人不认识他,看他敞胸露背的粗俗样子,果然像个乡村的农民,只得摇头叹气回去了。

他就是这样的藐视仕途。

知道他的人,顽固地认为他几近于神人,有的人称他为隐士,高士,是那种不为世人所知的人,不与世俗为伍的人。

 

荒诞的年代造就了荒诞的事件。一切都定格在那个荒诞的秋天。

那是一个黄昏,古都洛阳显出一派庄严的气氛。在夕阳的返照中,可以看见街口墙壁上贴着几张森严的布告。无精打采的城民们探头观看:“某者,因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客。宜因病除之,以谆风俗……”人们惊奇叹息:“此人非汤武而薄周孔,稀世俊才,落此下场,实在不解……” 

“难道咏诗言志就是‘非毁典谟’吗?”

“难道述思辩理就是‘言论放荡’吗?”

秋日的洛阳东市菜市口上人山人海。男女老幼,熙熙攘攘,他们都静静地伫立轻声议论。三千太学生蜂拥而来,嚎啕的哭声惊天动地,在阴沉沉的天幕底下,那个人蓬髻宽带,若无其事地在刑场上踱步,还悠然地哼着轻松的小调。那落落大方无所畏惧,洒然超脱的精神状态,于无声中显示出他的孤傲和视死如归的人生态度……

几只寥落的孤雁向遥远的天际边飞去,发出凄凉的叫声。这时已经到了晚上,天庭边挂着几颗冰凉的星星,那人顾视月影,万念回旋,他仿佛听见了遥远的大地上有无边无际的生命再现的声音……猛然间,一支古老的琴曲向他的耳际轻轻飘来……他象是想起了什么似的,突然回转头来,对站在身旁的人说道:“请将我的古琴拿来。当此一抚,死亦足矣……”

人们明白了他的意思,含泪送上古琴……

他怀抱古琴,默默无语。久久地抚摸着那龙凤的雕饰,一边轻轻地吟起他刚刚偶成的歌词:

世披縻兮,时不我予。

时不予兮,音已难逝。

惜日短兮,愁子如夜。

玄景远兮,仰观南雁。

清风摇兮,微日将西。

……

人们听见了无边无际的天籁之声为他伴奏。

他那枯瘦的手指在琴上揉动,冷人心弦的清音在他的指间缓缓震颤。仿佛从漫漫天际飘下了软软的冰花,刑场上顿时笼上一层异样的苍白,除了琴音的述说,别的好像什么也没有了,那徐徐琴音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娓娓的长音,如泣如诉,如琢如磨,像无风的湖面上飘流去根根枯草,象散漫的月夜里行者的低吟……

空气凝固了。人们的心灵凝固了。场上,只剩下一片空谷般的寂静。许久许久,人群中突然爆发出异口同声的惊呼;

“神曲!神曲!神曲………”

他的哽咽般的诉述和着余音,飞过秋日的黑暗,把漫长思绪扯向他生命的往昔……他恍惚孤独地走回到那座古邑的小道上……

安徽濉溪县临浼集,一遍沉积的荒凉,这里因频临涣水而名。那是一个静谧的夜晚,他独坐在一片古亭之中,皎皎的夜月透过松林,把团团的月影投在自己的足下。想到混沌尘埃,祸福难测,他只思采药炼丹,保持悟性,效老庄之道,从黄老经业……

蓦然之间,好像有人走到跟前。原来是一位老者。那老者微笑不语,自在一方石头上坐下来,慢慢地捋着长髯说:“老身今日此来,为的是与汝说音论情……今用均之情,而发万殊之身,故称声无哀乐……”老人仅只几句话,顷刻拔动他年轻人的心。月光下老者怀抱古琴,端坐如钟,长袍曳地,睿目高挑,不知不觉,已经是子夜时分,那老者忽然拿出古琴,对他说:“老朽今日为你弹上一曲………”说罢引琴而歌。那缥缈的音诗,带着哀婉的调子,如山涧细流,一阵阵流淌起来……他听得入迷了!他感到月华失去了皎色,夜鸟消逝了咽啾,连微微的山风也屏声宁息了。半响,他激动地顿首而拜曰:“先生所奏之曲,精妙绝伦,世之罕见,真乃仙人之乐也……不知这是什么曲子?”

老者沉默片晌,向他讲起了一段悲壮的往事——

在春秋韩国,有一位手艺很高的铁匠。由于他铸剑闻名,国王要他三天铸成剑,以供杀人取乐,三天过去宝剑没有铸成,韩哀候便把这位铁匠杀死了。铁匠的妻子腹中有一个孩子……他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聂政。聂政结婚后。母亲把真情告诉了他。聂政立誓要为父报仇。

为了能够接近韩王,聂政在泰山上跟一位道士学琴,很快就弹得一手好琴。他每天除了学习弹琴外,还在夜里用漆涂抹自己的全身和脸,同时还用吞食木炭来改变自己的形象,改变自己说话的声音。为了不牵连亲人,他和家中所有的人都断绝了音信。七年后他辞别道士下山,半路上遇见妻子,妻子突然大哭:“我刚才见到先生一笑,您的牙齿真像我的聂政呀!如今不知他是死是活!”聂政极力控制自己。他返回去用石头把自己的全部牙齿敲落了……后来韩国来了一位又黑又丑的弹琴艺人,他那美妙的琴声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韩王喜欢听琴作乐,立即派人把聂政召进宫中。聂政来到戒备森严的宫殿上,悠扬的琴声使韩王和大臣们如醉如痴。突然聂政迅速抽出藏在琴腹里的利刀,猛扑上去抓住了韩王,一刀就杀死了这个暴君。从此聂政的名字在人民中间传颂。为了纪念他,人们根据他生前弹奏的曲子,整理编写出了这首琴曲……”

那段感人肺腑的音乐来历实在太长太长。我们无法备述。我们也弄不清那位传说中的老者到底是谁抑或是神仙下凡?但是我们一定已经知道,这首被称作神曲的音乐就是《广陵散》。而那位在刑场上留下此曲使之一直传到今天的人,就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时至今日,当你凭吊历史,面对葬于淮北石弓山下的“嵇康墓”,面对那“嵇山夜月”笼罩下的绿柳中的“嵇康亭”,你依然会为这位魏晋时期的一代才人产生深深的惋惜。嵇康在哀鸣和愤怒中含恨死去,但他的才华和他弹唱的《广陵散》,千古以来一直流传荡漾在华夏民族的灵魂中…… 

 

    电话: 13856968858

  Email : laoxianglxr@163.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