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溪小札(《刘湘如精品散文》连载16(卷四拾粹集))
(2016-08-23 22:09:12)
标签:
精品高中语文教材散文散文月刊刘湘如 |
分类: 精品散文连载系列 |
瀛溪小札(《刘湘如精品散文》连载16(卷四拾粹集))
皖南有个古老山庄,名叫瀛溪,现在是歙县小溪乡所在地。这里水陆相衔,崇山环绕,绿竹扶疏。整个村境给人一种清新和谐的感觉。可是环村前后,并不见一条颀长如绢带般的溪流,水虽然透明如镜,却是一片一片的,一汪一汪的,很少见跳跃着的溪头,哗然响动的溪音。在流泉泻溪的族类中,这瀛溪,是别有一种妙趣的。
然而古人为何称此地为瀛溪呢?
我们本来是为寻溪而造访此村的,因此每走一步路心里都带着些“悬念”。直至过渡口,绕山坡,渐渐被另外的景物陶冶时,我们便忘记此行的目的了,这里有壮观的牌坊楼,玲珑的古宝塔,而且保存完好,很有些民族的古风。山边上的八角亭子,古砖古瓦上的雕饰,使人感觉到这儿的历史十分悠久。山路宽窄不一,沿途树也多,花也多,鸟也多,水也多,我们在幽然如画的意境中东张西望,自己竟一点不知道:这一切,就是我们所要寻求的“溪”了。
看来溪是一种意会,并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潺潺小溪。这里的秀丽姿态,滴翠山光,好像给人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诱惑。一切尽在不可言喻之中。我们在一方黛色的巨石屏风上,瞻仰了“道岸先登”四字横匾。字体俊逸挺拔,遒劲多姿。令人抚石而顿生深远遐想。自此石屏而上,景致忽然变得开阔而紧凑,山路也更为峭奇。纵观四方,瀛溪村静静地卧在一脉山腰之间,如同被水洗过一般,明洁清淡,绿意醉人,仿佛整个天际就是一个溪源,那流过来的色彩变幻的溪水,正把这片山村染成了一块翡翠珍珠,显出万般的轻灵和柔美。
哦,瀛溪的名字是不是这样得来的呢?
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令人称绝的四个古体字,原来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的亲笔。我们也进而懂得:瀛溪的美,自然景色是次要的,古代名人的涉足和遗事,才是她真正风流之所在。在她身旁的石壁山下,至今还座落着“岑山书院”的旧址,这是朱熹老夫子撰经讲学的地方,书院的题词也是朱子的亲笔。我们在这片废墟边徘徊时,见青黄和暗紫交杂的石壁边,雾岚绕着古松古柏,阡陌流水叠错于危崖上下,有一种仙境般的清幽。一位老农说:此处常见一种青蛙,体小而玲珑可爱,喜于石缝之间生存,学名银珠红。这诗一般动听的名字也因朱子而得。据说某夜朱熹伏案批卷时,见一小青蛙跳上桌面,凸眼圆睁,好奇地望着朱熹手中的朱笔。朱熹赶它不走,似乎有点“心有灵犀”了,便把朱笔往它头顶上轻轻一点,自此,这一带的青蛙头上便多了那么一点红色了。后来,我们果然在一个水潭边见到这样的红头青蛙,胆子很大,安然无拘地望着我们,我们真感到眼前的一切都有点神秘莫测了。
走过岑山书院,入一片丛林,方见这里原来还有保存完好的古寺。大雄宝殿,巍然雄伟,四角飞檐,颇具气势。只可惜殿内佛像已空,大概也是由于历史的洗劫吧?不过我们终于还是有了惊奇的发现:在古旧的寺内墙壁上,有着明代大画家丁元鹏亲笔画的二十四幅水墨工笔画,画的全是观音大士,栩栩如生,情态各别,丝发眉睫均清晰可辨。据史载,这是丁元鹏在此作政治避难时作的画。据说他在画最后一幅观音图时,刚画好头和胸,差役已经赶到,他仓皇从后门跳墙逾逃,至今,这位不幸的观音大士还在静静地等着绘画大师给自己添上手脚呢……
我们在瀛溪寻访古人的足迹,时觉感慨万端,浮想联翩。
我们感到这片幽清的村庄,似乎有过许多绵长的溪流,有过勃发的春意,有过深沉的回旋。每条溪流,都有两个端头,一端流向民族集体创造的成就,一端连着民族历史的渊源。这样的溪流正在我们脚下流淌……
我们终于明白:这古老的山村,为什么名字叫瀛溪!
原载《散文》月刊1986年第2期
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6-87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