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星期三,五月二十一日,晴,气温21度至32度,南风4—5级。
昨晚睡得稍早些,夜里3:25分醒来,去趟卫生间,洗把脸,不想再睡,到电脑室敲打昨日流水。6时多去顶楼浇水,采摘部分孔雀菜和小油菜。
早餐烙4个茭瓜海鲜饼代主食,热猪肉汤,黄瓜甜瓜佐餐。
餐后老伴洗浴去了,我收拾好东西7时去青岛路想乘12路公交车奔市体育馆,结果12路刚启动失之交臂,马上乘21路车奔环翠楼北站而去,途中接女儿电话,她可以送我去体育馆,因为单位也有参赛的退休老同志,让他们去现场助阵服务去。这样我就在环翠楼北站等候,女儿接上我赶赴位于高区的体育馆,时间已经8:15分,场内已经很多人了,尤其是各市区路远的参赛队尤其到的早。
每个老干部只限报一个选项,这是一个多月前的事情了,作为我个人的想法,只是觉得参入最重要,就随意报了个投掷飞镖的项目,20年没摸飞镖了,临时上场那才叫一地鸡毛呢。这个选项不分男女,混合编队,报的人数最多,在这里我见到了检察院的老同事、纪委调走了的老搭档,更多的是好多刚退休的年轻人。可笑的是器具质量不好,那飞镖扔出去就分身两截了,更不该飞镖的前端不是金属构成,试投阶段那塑料前端就已经胚裂而无法中标。这些都不是障碍,快乐参赛最重要,每人投五枚镖,我是一号队员,率先投掷,只中两镖,连是多少分我都不知道就退场了。我来到附近的滚沙袋场地,恰逢刚结束,我在工作人员手中要过一个沙袋,信手低度轻轻前抛,正好滚入50分的圈内,带了个死耗子!也蛮开心。
体育馆内运动场上的项目都是速决性的,大喇叭中不时播报着获奖名单,我看看时间尚可,就悄悄的叫上女儿离开运动场,很快转到火炬大厦对面的“中国茶文化博物馆”,我想见见这里的馆长(通过话只是没见过人),顺便快速的浏览了一下这个偌大的茶文化展示空间(2000多平),知晓了“天福茗茶”的渊源。
附:张天福(1910年8月18日—2017年6月4日),193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是著名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中国近现代十大茶叶专家之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茶业界普遍把张天福称为:“茶学界泰斗”。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有很大成绩,对福建省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晚年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2017年6月4日,在福州去世,享年108岁。
在这里我见到了尹崇亮的名字,方知道他是中国茶文化研究院的院长,崇亮茶文化传播创始人。(略去好多简介)
时间关系我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一圈,对于茶文化的传播路径是我的盲区,尤其是关于因个人体质不同而喝的茶也要相适应和匹配的说法也是第一次知晓,而真正的好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采茶女成群结队的在茶园里弯腰采摘的。绝妙的高级茶是在高大的茶树上生成的,需要攀爬专业的高梯子方可采到。一些特供茶叶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体质而研制的。
一知半解的茶知识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开始从网上搜索官方网站的相关报道。看来尹崇亮院长虽然年轻,但是他在做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件,目前他已经投巨资在各地布局建立茶文化博物馆九座,正在致力提升我国茶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茶产品和茶文化走出去,让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焕发其绚丽光彩的魅力。尹崇亮先生对茶的热爱已经到了了痴迷的程度。
临近中午女儿把我送回家来,简单的午餐是煮了海鲜水饺,餐后休息,看了会儿电视剧《潜行者》,3:30分我被X下班后接走,再次返回茶博物馆,与朋友小李一起牵线给W和X介绍相识,尝试可否做成件好事儿。在一起聊过一会儿后我和小李告辞离开。小李挽留我一起到山大附近找个小店坐坐,想诉说自己的好多情感经历,宣泄一下。我应允了,在太阳西下时的小店门前我俩成为第一个光临的顾客,小李点了鱼锅饼子、大拉皮、炸茄子条、香干芹菜条。菜点多了,小李把7时下班的老公招呼过来一起消费,又追加了一瓶青啤。8时了小李送我回家,我与小李算是忘年交吧,她敢说敢干人也善良,有啥闹心的事儿爱与我交流,我也发自内心的爱助她分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