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摄影师尘飞扬
摄影师尘飞扬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44
  • 关注人气:1,9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百姓”一词到底该不该丢掉?

(2008-02-26 18:43:11)
标签:

我记录

我的生活梦想

老百姓

百姓胡声

杂谈

 

“老百姓”一词到底该不该丢掉?

 

□百姓胡声/文

 

近日有网友在网上发帖,认为不应再称人为“老百姓”了,原因就是感觉老百姓的称呼不好,觉得“老百姓”这个词,纯粹是中国语言太丰富的产物。在中国,与这个词相通的还有“人民”、“公民”、“群众”和“国民”等等。这些词貌似相同,但是,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否则,形式和内容都相通,就变成一个词了。在众多可以称人的词汇中,中国却独青睐“老百姓”这个词,一称就称几千年,也不光是语言丰富的缘故,还与封建社会太长有关。旧社会的有钱有势者,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把更多的人称“老百姓”。有钱有势者少,老百姓多。

 

人应该是有尊严的动物。过去的几千年,称人“老百姓”,是历史的形成。今后,丢掉“老百姓”和“群众”,而改称“人民”、“公民”和“国民”,是时代的要求。反之,就是与时代背道而驰。

 

您对这一称呼有何见解?是否应该丢掉?请网友跟帖发表您的高见。

 

相关链接:老百姓”这是中国人(汉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自称。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所以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妈妈在哪里住的,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到战国时代以后,在贵族的奴隶之间出现了一个既不是贵族(可能祖上是贵族后来没落了)也不是奴隶(可能祖上是奴隶,后来被主子给放生了)的一个阶级,他们的人数慢慢地比贵族和奴隶还多了起来。所以,“百姓”们来,因为他们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变成一回事了,书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词语。

 

因为“黎”字也有年纪大的意思,国人(在此主要指汉人)看来,是大的占便宜的,(比如做人的“老子”、“老爷”、“老祖宗”,或者“老板”,不都是很占便宜的吗?)所以,百姓们就自称“老百姓”,算是天天在官老爷面前自称小民的一点点补偿。但在白纸黑字的古书中,从来没有在“百姓”前面还加个“老”字的。只是不能写书的“庶民”们不知从哪朝哪代起“老百姓、老百姓”地叫到了今天“老百姓”也只能在老百姓之间才敢说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