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浪网的博客上偶然间搜索到十几年前家乡一个老朋友;姜永杰(姜末)的博客。品味之后甚感惊奇,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随和谦逊。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他文笔的成熟。也许是身在外乡的我总割舍不了对家乡人的眷恋。也许是离开家乡的时间太长了,“使我多了一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有朝一日想回见江东老友的感觉”。
认识永杰兄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了,这期间我们也曾见过几次面。那是在大连日报主办的足球周报社里,我和他在辽宁新闻漫画研讨班分别后的第一次见面。那时,永杰好象是刚调到大连日报足球周报任美术编辑,在当时他是成绩出的最迅速的一个,也是我们这些朋友中最勤奋、最幸运的一个。结业后从业余作者很快就转换成专业作者。着实让我们羡慕了很久,也让我对以后的创作生涯充满了信心。那次见面后,永杰送给我一本他新出版并题写赠言的漫画专集——姜末日记。这本专集完全是写他在小学当美术老师期间所有的生活感受。漫画的造型有个性,文字精练。生活作风浓郁。语言诙谐幽默。这本日记到现在我还在一直珍藏。
随着思路的展开,我的记忆逐渐定格在1987年8月15日夏天的大连陆军学院招待所。
当时我还是一个带着满腔热血立志于为中国新闻漫画献出青春和热血的有为青年,也带着对未来的幻想来到了大连陆军学院招待所首届辽宁新闻漫画研讨班。是不是有点过了?呵呵!
首届辽宁新闻漫画研讨班是大连文化宫和大连日报社共同主办,文化宫的张德林与大连日报隋军等邀请北京的华君武、丁聪、王复羊等漫画界的老前辈来连讲课。我当时是在一个朋友那里得到了这个参加学习并能与这些老前辈直接接触的良好机会。
也就在这个时候,我有幸认识了姜永杰(姜末)。在我的记忆中他是一个很帅的小伙子,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当时,我和沈阳的李华、黄玉忠住在一个房间。赵香云以及张谦住在另外两个房间。那时,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别的话题可聊,每天都是在怎样提高新闻漫画创作质量、怎样才能创作出有生活的漫画中度过每一天的,创作热情是极其高涨。
有一天,我们三个小伙子三更半夜穿着短裤在屋里构思。赵香云在另外的女寝室里也是挑灯夜战。有时,她为了一个好的构思会全然不顾男女之间所有的顾及,穿着背心短裤就跑到我们寝室和我们切磋起来。就连中午或晚上吃饭的时间我们所谈及的话题千篇一律也都是这方面的内容。想想当时我们对新闻漫画是何等的热爱啊!印象中的姜永杰当时好象是在大连春柳小学当美术老师,他每天都要骑自行车从沙河口赶到老虎滩的陆军学院招待所。下课后我们就聚集在一起交流创作体会。我当时在瓦房店机床厂工会做宣传干事,业余时间喜欢在报纸杂志上爬格子舞文弄墨,也时常在一些报刊上看见自己的小豆腐块作品。
一个月的研讨培训很快就结束了。快要结业的时候我们大家倡议由沈重的才女赵香云谱写七律一首;大家每人执笔共同在一张纸上做画并画上自己的漫画像作为留念。在大家的一片叫好声中,这六个人的漫画像就七扭八歪般地跃然在纸上。
辽漫六友喜相逢,碧波荡漾乐悠悠。漫海畅游不知返,敢问强手谁为仲。
画完后我们把它交给为我们讲课的辽宁美术出版社李春老师,让李老师给指点,李春老师看后告诉我们此画不成熟暂不能发表,并给了我们很中肯的意见。我们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能看见我们的作品发表。虽然,作品没有发表,但是,我们六人各自复印保存了一张。
结业后的我们都已回到自己不同的工作岗位,都在继续着我们的创作。十几年前我还专门去趟沈阳和李华、赵香云、黄玉忠见过面。得知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里取得不小的成绩,让我对他们不得不刮目相看。不幸的是;我们辽漫六友里的黄玉忠已经带着遗憾离我们而去了。他的突然辞世让我很是震惊!那是一次赵香云在给我的电话中告诉我的。当时的黄玉忠先生正是风华正茂,刚过不或之年,正是大展宏图、收获颇丰的时候。已在很多报纸杂志上开辟了专栏。我们在喜剧世界上经常是笔墨相见。他的离去让我不能不为之惋惜!
转眼间,我们已经有十几年再没有联系了,也不知他们现在都在干些什么?只是知道永杰兄现在很了得,做记者后做足编再后来是做总编。现在也算是名记了吧!虽然目前是没有了联系,但是,在我的记忆中却时常会想起那段激情不灭的岁月。也是一段在我的心中永远不可磨灭的岁月。
在此,祝愿那些失去联系的笔友艺术青春常在,开心快乐每一天!
作者:百姓胡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