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文上得乏味,自己串讲地都快打哈欠,更糟糕的是,孩子们做练习时我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很多——上课时讲的所谓要点其实注释里都有,注释没有课外各种教辅书也有——对古文大多学生还停留在靠记靠背的层次。
“好吧,”我说,“你们自己来说说你们到底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们说好啊,然后四人一组自己讨论开了。
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方法公开课里常会用到,但其实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学生掌握的知识层次不同,很多时候参与度很难提高。好同学多的组里,成绩中下(尤其是下)的同学有时会做旁观者甚至直接离组选择自己看书;而组内如果有一个好学生一个中等生两个成绩偏弱的学生,那么有可能好学生就全部负责寻找答案总结陈词,或者好学生被孤立闷头苦读,其他三位借讨论之名,行聊天之实。
怎么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我用了这么些方法。
1.一优三中的组,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带领分配任务,每个人负责翻译一部分,其他三位同学听,在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成绩优秀的学生主要负责分配任务,并和另外两位同学在倾听中寻找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2.一优两中一差或者一优一中两差、一优三差的组,方法同1,但让差生优先翻译,其他学生帮助他完成翻译任务,并记录他们在翻译时出现的问题。
3.全差的组。这种组也可能会存在,初中时义务制教育阶段,有些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地步,这样的学生确实没有参与的可能,幸而往往坐得也比较近,就单独编组,指定一些简单的句子让他们翻译,并规定必须从中也发现问题。
这样,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有效讨论。
讨论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就让他们派代表把发现的问题以组为单位记录到黑板上,写完之后同组成员随时可以补充。就学习效果而言,这样确实比串讲有效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