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两家人。一对父母带一个女儿,女儿约一岁半,一个女人带一儿一女,儿子约三岁,女儿十个月左右。事情就发生在他们的身上。
事件1:安抚
打完针的宝宝哭得眉毛鼻子都皱一块儿去了,两个小孩子也不例外。
三岁的小男孩比较镇定,听从护士的话先坐好,对正哇哇大哭的妹妹小声说着什么。两个孩子的母亲替女儿整理好头上缠着的胶带,交代小男孩看住妹妹别让她乱动,自己取出一瓶准备好的奶,兑了些热水递到妹妹手里。妹妹接过奶,抽抽噎噎地开始喝起来。
我身边,母亲撩起衣服,给一岁半左右的女儿喂奶,哭声立刻止住了。孩子他爸拿出相机给娘儿俩拍照,估计传微博了(见他把SD卡拿出来,走到后面玩手提去了),可能女儿睡着了,母亲玩手机。
事件2:陪伴
吊针的过程中,我时睡时醒,醒时见对面一儿一女的母亲或者和两个娃娃说话,或者坐在他们身边照顾小女儿,儿子很安静,整个吊针的过程里只见他或者跟母亲说话或者和妹妹说话。比较难得的是,小家伙坐地也好好的,没有上窜下跳
我身边,基本没见父亲,母亲的手里始终是一个手机,孩子没见怎么动过。母亲的指甲很漂亮,小钻亮闪闪的。
事件3:撒尿
两个小妹妹吊完针以后都在原地撒尿了。
一儿一女的母亲把我脚边的垃圾桶拿过去,抱着妹妹把尿,女娃娃的尿没啥准头,大部分还是尿在了垃圾桶外面。那位母亲收拾完妹妹,顺便提醒走过的病人:“当心,孩子刚才尿尿了。”一边让小哥哥看着妹妹,自己取来了拖把,一会儿就把尿收拾干净了。
另一个小姑娘撒尿时爸爸也过来了,父母俩一个抱一个哄,尿完了,两人把宝宝衣服拉整齐了,一边商量着要不要加外衣,先回家还是先喝水,一边将小姑娘往另一边带了带,身后,是一滩不怎么明显的淡黄色液体。很明显,为了避免干净漂亮的小姑娘踩上自己的尿,妈妈很细心地将她带到一边,并不让她乱走。
事件4:喝水
这已经是小问题了,那个十个月左右的小妹妹抱着带奶嘴的吸管训练杯喝地很溜,而另一边一岁半左右的小姑娘捧着贝亲的小奶瓶有喝没喝,为了让宝宝喝水,那个漂亮的妈妈不停地哄着“宝宝乖,喝完水给你吃跳跳糖”“宝宝,先喝水水,待会儿带你去玩”“宝宝,水水喝掉我们就回家了”。
……
整个过程,我只是一个旁观者,虽然可能在叙事中可能已经有了一些倾向。
每一个妈妈都是孩子的守护者,都有自己的方法来悉心照顾宝宝,但每个宝宝在成人之后却往往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这种观念的差异其实在宝宝长大之前就已经刻在心灵与血液里了。
一儿一女的母亲在物质方面一定条件欠佳,从衣着、使用的奶瓶、携带的一些东西可以看出来。至于那对年轻的父母,时尚光鲜,给孩子用的也都是一些比较好的东西。然而物质条件的优劣与精神素养的高低真的没有一定的正比关系。真正的高贵在于他做一件对的事并非因为这事是对的,只是因为他觉得应该去做,我相信,那位母亲拎起拖把时一定没有像我想的那么多:什么社会责任,什么言传身教,什么国民素养,什么中国日本……她只是匆匆拖干净了,然后带着一双儿女回家。
日本地震,视频里有商场的服务员第一反应是扶住倾倒的货架,请别盲目地去赞扬他们的国民素质,曾经在我们的汶川,我们的不少同胞第一反应是护住学生,护住他们认为值得去护的人或物,如果说日本人的淡定是对本国的抗震建筑有信心的话,我们那些牺牲了生命的同胞体现的精神已远高于职业道德这四个字的重量。中国有范跑跑,日本一定也有什么川岛跑跑之流,这不是民族性或国民素质的问题。人之所以能区别于动物,正是在于人面对危机时,理智常会高过本能。今天发生在输液大厅里的事,让我可以下一个小小的断言,未来某一天,面对危机,那一对儿女一定不会先跑,至少,不是跑的最快的人。为此,我要将这位平凡的母亲放到一个高度上来谈:
对范跑跑,自然无须批判,但对于那些懂得自己之外还有他人、生命之上还有信仰的人,我们一定要报以尊重。
我始终对我的学生说:人一定要有信仰,一定要学会敬畏,一定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当国旗升起时学会注视它,尊重它,要求真不高,但做到的学生真的很少)。祖国是一个大酒缸,我们若是想喝到香醇的酒,就一定要往里头添上我们能酿造的最好的酒,无法做到这一点的,至少也得保证自己掺进的是无害的水,但指望着别人掺酒而期望饮一杯甘醴,那是妄想。然而怕的是,添尿的人多了,我们迟早得淹死在自己整的这口大尿缸里。
--------------------------------
今天很“圣母”的分割线
----------------------------------
小鱼儿学习自己喝水中:
为什么不学帅帅发视频...就是因为我们拍的视频..常是歪的...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