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荒诞不经的《兄弟》,荒诞不经的余华

(2006-07-01 20:16:44)
分类: 别处的相遇
从中午12点到现在,除了炖了一锅牛肉之外,我一直在看《兄弟》,也终于读完了它。我已经很久没有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看完这样厚的一本书了,然而这次纯粹是为了看完然后彻底的愤怒一次。余华是怎么写《兄弟》下的!他是怎么想的!他的思想里还剩下了什么!
记得在看《兄弟》上的时候,我是含着泪又忍不住笑出声地看完这本书的。那是一个怪诞的年代,因为不曾经历,所以在多少年道听途说之后,那个年代在我心中是严重扭曲的。在我看来,那是一个对文化对知识对善对美肆意践踏的年代,那是一个没有尊重没有隐私没有是非曲直观念的年代(虽然我们这个年代是非曲直观也一直混乱),那是一个伤害他人以自卫甚至自乐的年代。虽然余华莫名其妙地用了两万字的篇幅来描写李光头的性欲和林红的屁股,但我仍被宋凡平的死深深震撼,从嬉笑迅速坠落到对美被摧残的痛苦中去。人们对宋凡平的迫害是变本加厉的,而宋凡平在妻儿面前表现出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与爱也是无比光辉的,虽然细细追究下去,这一形象并不陌生,在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我们就可以看到同样的父亲与丈夫的形象,唯一的区别是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部分《美丽人生》都显得含蓄许多,让人看后尚有余味可以咀嚼.而余华在《兄弟》上中用浓墨重彩将宋凡平的死血淋淋地摊开在我们面前。《美丽人生》让我们看到的是父亲的伟大,而《兄弟》上则让我们看到了人在疯狂年代中的渺小。但不管怎样,都让我动容了,流泪了。后来将这本书作为奖品发给了班上演讲比赛第一名的男孩,叮嘱他好好看,好好写读后感。再后来这本书在班级里流传了一阵,偶尔在上课时看到学生腿上摊放着这本书,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在我看来,读一本好书比我上一节课的文本分析要重要。又扯远了。
回到余华的《兄弟》,今天看到的是下半册。早已听说他要展现的是两个病态的年代里的种种人性。但看完下之后,唯一的念头是,不是这个时代疯了,是余华控制不住他的笔了,余华江郎才尽了!文章里到处都是那些微型小说中借以批判社会弊病的情节的影子,一路看下去,除了熟悉还是熟悉。而下册社会的病态远胜于上册,上册中的悲剧在于对美好生活的侮辱与迫害,而下册中压根儿没有美好,何来悲剧一说。全篇看完,整个儿一场大闹剧,余华自己说,他写《兄弟》是因为他觉得他现在可以把握这样一个时代了,这个时代从“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到“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而事实上,他非但没有把握当今的时代,反而他写过火写偏激了,他亲笔调侃了唯一可以称的上美好的宋纲,给了他一段可笑可耻甚至是委琐的生活,他的两次自杀都不像是抗争,而像一个懦夫在无可奈何时胡乱举起双臂来抗争。而剩下的人,都随着余华的笔在一个陋习被放大的社会里作群魔乱舞。浮躁纵欲未必非得表现在“处美人的选拔”,纵欲是浮躁年代所带来的必然产物,而所纵之欲其实就是对缺失的信仰与追求的填补。李光头的一场“处女选拔”除了让我觉得无厘头之外没有任何反思与痛苦之感。难得有一些感动人的细节,比如小关剪刀夫妇远去时的争吵,然而又无半点新意可言。
文学作品首先应当体现道德的力量,其次是在作品中显示出的个人的见识,学问和感情,最后展示的才是作者的才华。然而在《兄弟》下册中能体现出的怕只有余华已到边缘的才华。
我敬重他曾经的文章,甚至仍然敬重他的上半本《兄弟》。然而他的这本《兄弟》下,我不得不说,他的后记是对读者的欺骗,而他的文章是对他的忠诚读者的侮辱。
随笔所至,请勿作评论来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记录
后一篇:英格兰离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