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Yvonne奕方
Yvonne奕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577
  • 关注人气:2,0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物之随缘

(2013-01-15 15:15:15)
标签:

carven

rochas

splendid

aigle

blackcreek

时尚

分类: StyleSense

2012年9月写的旧文,刊于2012年11月《Cosmo》之Life with Cosmo专栏。

 

物之随缘

 

我承认,对自己喜欢的品牌与物品,我是忠心的。Manolo Blahnik的高跟鞋、Ralph Lauren的blue blazer、Chanel的花呢外套、James Perse的薄T恤、J Brand的牛仔裤、Aigle的雨靴、Smythson的记事簿、Frances Palmer的青瓷碗、Blackcreek Mercantile的木器厨具、San Pellegrino的矿泉水、Sprinkles的纸杯蛋糕。。。虽说一切不过是身外物,还是希望挑选的过程愉悦,拥有时带给自己美感舒适与优质,就算别离也不枉曾经拥有。

 

这个不短的名单里,当然还有多年来形影不离的iPhone。它一代胜于一代的聪明与精湛,无需我多费笔墨。虽然不至于“没有iPhone会死”,习惯它的程度却令我不久前借用友人的Samsung与HTC时,竟不知从何入手。这才警觉,即使是永不变心的名牌逸品、金字招牌老字号,过于依赖,就会导致用家技能的倒退,陷入困局,继而处于不安。

 

Coco Chanel曾有名言“想要不可取代,必须与众不同”。这也的确成为Chanel时装屋最宝贵精神。但是,你我都明白,现实世界,少了谁,地球都一样转。没有什么真的不可取代。当今的地球产物,不同的级数都有多种选择,丰俭由人。也没有什么真的与众不同。

 

加上近年internet shopping越来越发达,百货公司专卖店都在弹指间,东家不成有西家。原本天涯海角搜罗异乡物的乐趣与珍奇感,也只需手指click几下咫尺可得、随处可见。惜物的情绪、对质的挑剔,一如既往,却少了旧时的痴缠。对物的淡然,叫人活得舒心过得妥当。

 

整个大时代,走上一条更加方便的路途,也训练弹性与包容。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情投,更讲究缘分,人与物之间亦然。忠心拥护自己所爱,也建立起自己的品味标准,随时留意匹配的备选,不苛求主次,更不必被身外物束缚。于是,我的名单上,多了Jimmy Choo的高跟鞋,Thom Browne的鸽灰blazer,Splendid的薄T恤。。。毕竟,从一而终是男婚女嫁的誓言,绝不是时尚生活的态度。

 

很怀念十多年前做Select Shop买手的日子,那些真正“selective”的岁月。严选世界各角落的特色产品,不在乎名气的大小、字号的新老,只想着如何让它们之间产生化学作用与顾客们分享。最重要也最难得的是,随着时间的演变,不断更新产品,主动让有些淡出,腾出空间注入新鲜血液,保留的部分也不强求永恒。同行每家店的气氛独一无二,却没有一家标榜自己的产品“不可取代”。事实上,那时的我们常常交换牌子。顾客深深着迷于如此这般的没有章法,面临心头好断货时也学会叹口气,或跟着店家脚步,或自己学会往前走。对物有适可而止的留恋,态度是自由的,一切随缘。

 

近十年的Select Shop,从前辈的经验里摸出一套方程式。开在深巷的店铺和轻描淡写的店员,口径一致地诉说着“这是低调经营的特色小店,不在乎生意与名气”,转眼都深谋远虑地先后步上自主产品与批发销售。A.P.C.与Opening Ceremony是最典型也最有野心的案例。如今此类店里的标准配备,不外乎做咖啡台或墙角柜使用的古董行李箱、上世纪中期线条纤简的工业化设计家具、Aesop草本护肤品、Santa Maria Novella修女古方配制的干燥香花、看起来像古董的Levi’s 501牛仔裤。。。零碎小物件都分装在Anchor Hocking之heritage系列玻璃罐里售卖(里面往往盛着细沙与贝壳),Monocle、Gentlewoman、Apartamento、Diner Journal等独立杂志都成了背景装饰。我比较疏离Comme des Garcons、Vivienne Westwood、Alexander Wang、Rodarte等等挂着独立名义做着批发生意的品牌,以及与大众品牌推出联名以示独家却散发着炒作气息的系列。我会看重设计师倾注热情、经营者在狭窄空间努力活化并处于上升期的Carven、Rochas,新兴市场(如中国、巴西等地)的设计力量,以及与偏远地带老字号面料工厂(如Pendleton)合作的系列,开拓时装视野,看到Non-Fashion地区的潜力。

 

在一切追求快、追求时效性的网络化年代,我希望时尚淡化物与时间的长短关系,但与地域与人更加紧密关联。我也认为,时尚应该促使女人对贴身的感受有更多的认知,对外界有更多的关心,从而使自己进步,而不是流露在外的展示,轻佻地分享与牟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