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喉鹀·虎斑地鸫·树鹨 】

标签:
虎斑地鸫黄喉鹀树鹨黄腹柳莺飞羽瞬间行摄无疆越人好影旅游 |
分类: 飞羽瞬间 |
■1 黄喉鹀
五一小长假,天坛苗圃的收获,冲着红喉姬鹟去的。黄喉鹀、树鹨、黄腹柳莺,特别是虎斑地鸫,都是不期而遇的副产品。还看到了丘鹬,可惜没拍着。幸会老浩兄、红太阳兄,一同蹲拍,十分愉快。其间,没有听从红太阳兄的建议,空手寻鸟,虎斑地鸫近在咫尺,亮翅梳羽起飞......后悔莫及......
■2 黄喉鹀
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的鹀。腹白,头部图纹为清楚的黑色及黄色,具短羽冠。雌鸟似雄鸟但色暗,褐色取代黑色,皮黄色取代黄色。与田鹀的区别在脸颊清褐色而无黑色边缘,且脸颊后无浅色块斑。亚种ticehursti较指名亚种色淡而上背纵纹窄;elegantula较指名亚种色深,上背、胸及两胁的纵纹粗且深。
虹膜-深栗褐;嘴-近黑;脚-浅灰褐。
叫声:鸣声为单调的啾啾声,由树栖处作叫,似田鹀。叫声为重复而似流水的偏高声tzik。
分布范围:分布不连贯--中国中部和中国东北、朝鲜及西伯利亚东南部。
分布状况:甚常见。亚种elegantula为留鸟于中国中部至西南;elegans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南部及黑龙江北部,越冬于中国东南及台湾;ticehursti繁殖于北朝鲜及邻近的中国东北地区,越冬于中国南方及东南沿海。
习性:栖于丘陵及山脊的干燥落叶林及混交林。越冬在多荫林地、森林及次生灌丛。
■3 虎斑地鸫
描述:体大(28厘米)并具粗大的褐色鳞状斑纹的地鸫。上体褐色,下体白,黑色及金皮黄色的羽缘使其通体满布鳞状斑纹。
虹膜-褐色;嘴-深褐;脚-带粉色。
叫声:轻柔而单调的哨音及短促单薄的tzeet声。指名亚种鸣声多变,为缓慢断续的 chirrup…chwee…chueu…
weep…chirrol…chup…
分布范围:广布于欧洲及印度至中国、东南亚、菲律宾、苏门答腊、爪哇、巴厘岛及龙目岛。
分布状况:甚常见留鸟及季候鸟,高可至海拔3000米。北方的亚种aurea繁殖于中国东北且迁徙时经中国全境,越冬于华南及东南包括台湾;南方的亚种
socia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部至四川、云南西北部、贵州、广西西部,越冬至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及西藏东南部;亚种horsfieldi为留鸟于台湾;日本亚种toratugumi越冬于台湾;指名亚种于喜马拉雅山脉,可能在西藏东南部也有见。
习性:栖居茂密森林,于森林地面取食。
■4 树鹨
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的橄榄色鹨。具粗显的白色眉纹。与其他鹨的区别在上体纵纹较少,喉及两胁皮黄,胸及两胁黑色纵纹浓密。亚种yunnanensis上背及腹部较指名亚种纵纹稀疏。
虹膜-褐色;嘴-下嘴偏粉,上嘴角质色;脚-粉红。
叫声:飞行时发出细而哑的tseez
叫声,在地面或树上休息时重复单音的短句tsi…tsi…鸣声较林鹨音高且快,带似鹪鹩的生硬颤音。
分布范围: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及东亚;冬季迁至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及婆罗洲。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及喜马拉雅山脉;越冬在中国东南、华中及华南以及台湾和海南岛。亚种yunnanensis繁殖于陕西南部至云南及西藏南部;越冬在南方包括海南岛及台湾。常见于开阔林区,高可至海拔4000米。
习性:比其他的鹨更喜有林的栖息生境,受惊扰时降落于树上。
■5
■6
■7 黄腹柳莺
描述:中等体型(10.5厘米)的色浅而艳的结实型柳莺。两翼略长,尾圆而略凹;上体橄榄绿,黄色的眉纹长且粗,有时近后端偏白;耳羽暗黄,无翼斑;尾及飞羽褐色,羽外侧有橄榄色羽缘。下体黄,胸侧沾皮黄,两胁及臀沾橄榄色。外侧三枚尾羽羽端及内侧白色,旧体羽灰色较重而少黄色。与棕腹柳莺易混淆,不同处在于嘴较长且下嘴端无深色,眉纹较显著,尾较短,耳羽黄色较多,腹部色浅而多黄色。比灰柳莺体小而多橄榄色,且眉纹较鲜亮。无棕眉柳莺的喉部纵纹。
虹膜-褐色;嘴-上嘴褐色,下嘴偏黄;脚-暗色。
叫声:鸣声为快速的成串轻柔音chip
chi-chi-chi-chi-chi-chi,前有一装饰音。叫声为偏高的chep声,告警叫声为快速重复的tak-tak。
分布范围:繁殖于巴基斯坦北部经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中部。越冬至印度、孟加拉国、缅甸北部及中国西南。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于西藏南部、青海、甘肃、陕西南部、四川及云南北部的海拔2700~5000米高山灌丛及多岩山谷。冬季迁至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和贵州的灌丛及竹林。
习性:藏匿于低植被,动作快而慌。冬季有时结小群,也多使用森林。
注:相似的泰勒氏柳莺(Tytler's Leaf Warbler)P. tytleri具白色纹,可能见于克什米尔
地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