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颈斑鸠·天坛苗圃 】

标签:
珠颈斑鸠山鹡鸰飞羽瞬间行摄无疆天坛苗圃越人好影旅游 |
分类: 飞羽瞬间 |
■1 珠颈斑鸠
期许已久的白眉姬鹟一闪即逝,不见踪影
适才谋面的山鹡鸰也只是摆了个姿势,杳无音讯
也许迁徙季太过短暂,才启大幕,又将鸣金
只好拍拍花草,还有那只美丽厚道的珠颈......
■2
■3
■4
■5
■6 珠颈斑鸠
描述:人们所熟悉的中等体型(30厘米)的粉褐色斑鸠。尾略显长,外侧尾羽前端的白色甚宽,飞羽较体羽色深。明显特征为颈侧满是白点的黑色块斑。
虹膜-橘黄;嘴-黑色;脚-红色。
叫声:轻柔悦耳的 ter-kuk-kurr 反复重复,最后一音为加重。
分布范围:常见并广布于东南亚;经小巽他群岛引种其他各地远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见于华中、西南、华南及华东各地开阔的低地及村庄。亚种tigrina于云南西南部的怒江以西;vacillans于云南其余地区及四川南部;hainana于海南岛;formosana于台湾;指名亚种见于其分布区域内的其他地区。
习性:珠颈斑鸠与人类共生,栖于村庄周围及稻田,地面取食,常成对立于开阔路面。受干扰后缓缓振翅,贴地而飞。
■7 山鹡鸰
描述:中等体型(17厘米)的褐色及黑白色林鹡鸰。上体灰褐,眉纹白;两翼具黑白色的粗显斑纹;下体白色,胸上具两道黑色的横斑纹,较下的一道横纹有时不完整。
虹膜-灰色;嘴-角质褐色,下嘴较淡;脚-偏粉色。
叫声:常作响亮的吱吱声。飞行时发出短促的tsep叫声。
分布范围:繁殖在亚洲东部;冬季南移至印度、中国东南部、东南亚、菲律宾及大马来诸岛。
分布状况:繁殖在中国东北部、北部、中部及东部。越冬在中国南部、东南部及西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高至海拔1200米处。地方性常见。
习性:单独或成对在开阔森林地面穿行。尾轻轻往两侧摆动,不似其他鹡鸰尾上下摆动。甚驯服,受惊时作波状低飞仅至前方几米处停下。也停栖树上。
■8 家麻雀
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的麻雀。雄鸟与[树]麻雀的区别在顶冠及尾上覆羽灰色,耳无黑色斑块,且喉及上胸的黑色较多。雌鸟色淡,具浅色眉纹。较山麻雀雌鸟色彩淡,翼斑不如黑顶麻雀的雌鸟明显,且尾无叉,胸色较淡。上背两侧具皮黄色纵纹,胸侧具近黑色纵纹。亚种partini及bactrianus的脸颊及下体较白,体型比指名亚种?Q侵謕artini胸部黑色较多。
虹膜-褐色;嘴-黑色(繁殖期雄鸟)或草黄色,嘴端深色;脚-粉褐。
叫声:单调的啾啾声。兴奋时发出卷舌音chur--r-rit-it-it-it叫声,告警时作尖声的chree。鸣声为单调的一连串啾啾叫声。
分布范围:古北界及东半球;引种至北美洲及南美洲,西非、中非及南非,新西兰,澳大利亚及许多小群岛。在亚洲分布于亚洲中南部、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蒙古、
中国北方、阿富汗、印度、泰国(除南部)、老挝北部及南部;引种至新加坡。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于中国极西部及东北的城镇及村庄,于贫瘠地区沙漠绿洲及边缘地带。亚种domesticus见于内蒙古东北部;bactrianus于新疆西北部(包括阿尔泰山及天山地区)东至马纳斯河,南至喀什,最近于青海西部有记录;亚种partini为留鸟于喜马拉雅山脉西藏西南部高可至海拔4600米;partini及bactrianus冬季迁徙至印度北部。
习性:喜群栖。掠食谷物也食昆虫及一些树叶。通常与人类有共同的栖息生境。
■9 一位老师
■10 芍药
■11 小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