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白云鄂博
(2018-01-07 17:34:25)
标签:
白云鄂博地质勘探矿业开发财经 |
分类: 纹石论矿 |
寻梦白云鄂博
作者:孙肇均 来自微信
题记:内蒙古是我地质生涯的第二站(山西的二年多只能算是个过渡时期),可以讲秦岭七年使我踏入了地质勘查工作之门,尝到了地质工作的苦与乐。而内蒙十年才是我真正从事地质找矿工作的十年,由入门到初识到了解到基本掌握。三十而立,从而立之年到四十的不惑之年,是人生最有创新能力的十年,这也正是我在内蒙工作的十年。内蒙大地给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和展示自已的平台。尽管没有什么惊人之作,但就我从事实际找矿工作而言应该是我实际成果最为丰硕的十年!感谢这片大地和祖祖辈辈生活在此的人民,感谢共同工作过的同志们!
(一)
寻
梦
1927年的一天,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丁道衡先生策马在内蒙包头北边的草原上,突然前方出现了一座美丽的山峰,向导告诉丁先生,山名“白云鄂博”意为富饶之山。从此这个稀土蕴藏量世界第一的稀土-铌-铁-萤石超大型矿床掲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白云鄂博矿区属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所辖。位于阴山之北,南距包头市区149公里,北距中蒙边境95公里,区域面积328平方公里。白云鄂博蒙语又名"白云博格都",意为"富饶的神山",是蒙古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圣地。她蕴藏着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41%以上的稀土及铁、铌、锰、磷、萤石等诸多矿产资源,是享誉世界的“稀土之都”,是内蒙古的工业重镇,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资源之丰富,矿物种类之多,矿床成因之复杂至今无人能真正解开其谜底!我想恐怕在任何一本矿床学教课书上只要涉及稀土矿床都不得不提到她!当然当年丁先生只是为其丰富的铁矿资源而惊叹,还没有想到还蕴藏着更有价值更为丰富的稀土、铌、萤石等资源,应该感谢解放后许多地质前辈的认真而细致的工作。
白云鄂博因其丰富的铁矿资源,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建的154項重点工程之一,并在此基础上建设起了当时中国第三大钢铁基地--包钢。矿区分为中矿,东矿和西矿三部份。五十年代由地矿部241地质队对主矿、东矿进行了详细勘探,并成为了包钢生产的原料基地,而西矿由于矿体多、规模相对较小而未作详细工作。七十年代后期便列入了治金地质铁矿会战的重点地区。
当时的治金地质会战指挥部采用军事化管理,作为部直属机动地质队伍,随时按部里意见部署工作,其工作面复盖全国。76年下半年,我们冶金地质会战指挥部普查大队二分队即奉命离开山西,参加白云鄂博西矿地质会战。接到调令分队即从山西原平出发三天三夜赶到了白云鄂博矿区。同时调去的还有会战指挥部所属专业钻探队冶金地质四队和第二物探大队(安阳物探队)的一个分队。会同包钢地质队,内蒙治金地质512队共同开展了白云鄂博西矿的详查及外围普查工作。这种快速高效的工作精神也真值得称颂,也可以算作铁人精神吧,但愿能不断传承下去。
由于是会战又是部直属队伍,野外地质工作装备也大为改善。我们二分队几十个人就配备了一台新解放牌汽车,一台新跃进牌中卡和一台进口罗马吉普,这在七十年代是相当先进了。分队任务是矿区外围近百平方公里的1:2.5万地质填图和综合研究,同时有一个物探分队配合进行磁法扫面工作。分队设有三个填图小组和一个综合组。我当时任综合组组长,综合组主要工作是综合资料的编制,综合研究(包括地质物探资料)和填图中一些重要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是一种室内室外相结合的工作,分队同志戏称综合组是解决疑难问题的工作组。尽管没有具体的点线面任务,但对于这么著名又复杂的矿区而言,从地层到构造特别是争论多少年的矿床成因,矿床成矿规律等疑难问题要给予一个恰当的回答可不是易事,应该讲这是我地质生涯中的第一个考验。
回想当年在一片宽广的草原上,五个地质大队几千人的队伍在这上百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工作,场面尉为壮观。清晨阳光照矅下的白云鄂博这座神山分外妖娆,钻塔林立更增潻了草原的勃勃生机,就像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春意图一样。而人们在文革十年压抑下的精神就如同那草原上春风沐浴下的繁花一样灿烂绽放!多作贡献快作贡献是大家共同的心声!
西矿会战历时二年多,探获铁矿资源近十亿吨(内部资料无法确切了解)以及大量共生的稀土、铌、萤石等矿产资源。我们二分队也提交了一份白云鄂博矿区外围1:2.5万地质调查报告(内部资料)。可能这也是这个超大型矿床最后一次较为详细的基础地质工作了吧!
多年后在方毅同志的指挥下国家设立了白云鄂博矿区铁-稀土-铌矿综合开发利用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初步解决了稀土和铌的综合利用问题。现在的白云鄂博已经是我国最大的稀土生产基地和重要的铌生产地,一个单一的铁矿山一举成为一个特大型稀土,铁,铌生产矿山,实现了几代地质人的梦想!
(二) 水火之争
白云鄂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稀土储量之大,共生矿产铌铁钽萤石等矿种之多,各种稀有矿物品种之丰富在全世界乞今为至可能也是是绝无仅有的,这自然引起了许多地质学家的浓厚兴趣。哪时由于保密关系,西方人几乎不允许进入,而苏联人在中苏矛盾公开苏联专家撤出后也不再问津,因此白云鄂博的科研大多以国内专家为主。从1927年丁道衡先生发现,五十年代勘探并建设包钢,七十年代的西矿会战,八十年代国家选治综合利用的重点攻关,可以讲科研成果累累!而且科研工作也持续不断,直至今日仍有科研文章发表。然而矿床成因的“水火之争”一直没有最终的结论。
所谓“水火之争”就是矿床究竟是沉积改造还是岩浆热液形成的。前者认为矿床赋存在白云鄂博群都拉哈拉组(?)白云质大理岩中,经后期热液改造而形成。后者则认为是典型的碱性超基性岩~碳酸盐岩控矿,而赋矿的白云质大理岩就是火成的碳酸盐岩。
从七七年开始的二年多时间,我们分队参加了白云西矿的会战,并且承担的是中大比例尺填图和综合研究工作。因此有机会接触了以往的勘探资料和部份科研报告。而和我们合作的物探队所作的万分之一磁法扫面则是前人从未进行过的,这为矿区的找矿研究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翻看前人的资料首先让我折服的是前人地质工作的严谨,认真,细致。原地质部241队五十年代对白云鄂博主东矿的勘探和提交的报告可以讲几乎完美无缺!总工程师李毓英、潘启宇等提出的成矿控矿观点也有理有据,奠定了白云鄂博矿成矿的主流认识。后来的地质部105队重点对稀土、铌、萤石等矿种进行的补充工作也基本遵循了这一认识。大约在六七十年代隨着国外一些碳酸盐岩型稀土矿床的发现和研究,国内火成碱性超基性碳酸盐岩的成因观点也开始流行(好像是中科院一位姓王的老前辈提出的),从此水火之争一直不断。
我们当然和科研机构不同,侧重的是找矿,主要考虑的是成矿因素,控矿条件和找矿标志,不可能去做大量测试研究工作。就我们野外工作所见,我们是完全同意李毓英等先生的见解即矿床为沉积改造成因,当然是一种特定环境下极为复杂而漫长的改造作用。特别是上覆富钾板岩(可能是变质的层凝灰岩),也说明了可能有强烈的火山热液活动。后来有机会到过湖北庙垭子稀土铌矿,这大概是比较典型的碳酸盐岩型矿床,相比之下其不同之处也是相当明显的。
白云鄂博矿从地表看由于铁矿的耐风化性,矿体都成岭或山丘。主东矿就是白云地区最大最高的二个山峰,而西矿十几个矿体则形成了向西绵延的十数个小山丘。稀土-铁-铌-萤石矿体绝大部份蕰藏在白云鄂博郡都拉哈拉组(?)厚达数百米的白云质大理岩中,其南为较新的钾质板岩,其北是较老(下元古)的二道洼群片岩变粒岩(中间赋存有石英脉型金矿)。
填图的结论是白云北侧是一个背斜,南侧是一个向斜,所发现的矿体大多赋存在向斜北翼。基于沉积改造的观点,从找矿实际来看向北是一片茫茫的草原就无从着手了。而向斜的南翼是否有矿?有的话会在哪里?这是当时综合研究的一大课题。
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当年居然也敢面对如此大的挑战。西矿的填图发现在向斜西端,矿带开始向南拐弯而且南翼也出现了矿体,这就是矿区向西几十公里处一个名叫岗克吐的地方也有白云鄂博群地层出露而且也赋存了白云式的矿,只是规模很小,这似乎预示着在向斜南翼同样可能有矿。更为突出的证据是航磁异常图和万分之一地磁异常图,非常明显的展示了一个由若干磁异常组成的一个橢园型异常带,已知矿体和异常一一对应,而且在与主东矿相对应的向斜南翼也有一个149号磁异常。根据这些证据,在大队杨炯滨工程师的指导下,我们编制了白云鄂博地区找矿指示图并向指挥部和冶金部地质司作了汇报。于是一个大胆的钻探验证工作开始了。
可惜当年钻探能力有限,只打了大约800米就无法再施工了,而据物探队推算异常体埋深一千米以下,考虑到各种原因此项工作就无疾而终。这也是我从事地质工作中的一大遗憾!此项设想后来也写入了白云鄂博1:2.5万地质调查报告(内部资料)之中作为综合研究一章的主要内容。
至今这一设想我仍不死心,不管这一设想是否正确,从事找矿工作的理念就是要有大胆的设想和基于科学依据上的探索。如果囿于原有的框框,哪么找矿绝对是一无所成。真希望有朝一日这个寻梦之旅能继续下去!
(三)
难
忘
在白云鄂博工作仅二年,以后也再也没去过,但记忆却是抹不掉的。
不过于我们现在居住在大城市中的人而言,非常奢侈的蓝天白云在哪儿却始终陪伴着草原上的人们。每当我们走在高低起伏的草原上,遥望着朵朵白云,呼吸着空气中的芬芳,愉悦的心情可想而知。夏季的草原气候瞬息万变,天空漂来一朵云彩往往就会带来一陈不小的雨点,而云采过后又透视出一片霞光,大自然就是这么滋润着这片草原。
草原上的生活十分枯燥,工作之余除了朴克牌基本没有什么文化生活。一个月一二次的矿区之行是最大的调剂,哪时候大家可以在矿区小镇上逛逛并吃上一顿有羊肉的午餐,当然最主要是为了到矿上的浴室洗澡。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自然是草原上最大的盛事,队上会安排大解放车拉着大家去远在一百多公里外的达茂旗去观看尽兴,可惜我不知道什么原因一次都没有去过。而且在以后蒙东的八年中也没有去过,大概是老天总要让你对草原留下点遗憾吧!
后一篇:油大教授王新海因套科研费被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