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摘牌因由

(2017-04-16 14:22:16)
标签:

大陆动力学

构造地质

摘牌

财经

分类: 矿业之惑
国土部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帽子“被摘”,究竟为何?
来自:桔灯勘探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建设。这是国土资源部所属单位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但是最终却惨遭“国重”除名。随即在该实验室网站发布了一期“人生不怕从头再来”的快报。

以下为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最新快报原文:

2015年12月4日,科技部委托“国家遥感中心“在网上公布”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除名”的通告。我实验室为执行此决定,于12月7日上午11 时召开实验室最后一次全体成员大会,参会人员70余人。会议主题——“人生不怕从头再来”!

许志琴院士主持会议,并发言:

“在科技部评估中心发表我实验室‘国重’除名的今天,作为实验室主任,我说几句话,作为深重的‘谢幕’!向为实验室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向各级领导、向国内外关心我们的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向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告别!

电视剧‘琅琊榜’是一部良心剧,‘赤焰军’7万将士为国尽忠,却屈死疆场。我实验室历经20年的艰辛付出,为地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但今天却被遭到覆灭的命运。就像一只雏鹰,还没有来得及起飞,就被剪断翅膀、掐去脑袋!

今年5月,作为只有3岁的‘国重’实验室,参加了科技部对地学界4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五年一度的评估,和15-20年的老‘国重’同台比武。由于我实验室先后三次的评审结果差别极其悬殊,为此9月5日我代表实验室向科技部基础司和评估中心提出质疑,要求公开透明‘初评、现场考察、终评’的三次评审意见。等了近三个月,却没有任何答复。最近科技部委托遥感中心在网上公布了‘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除名’的信息,在不知缘由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实验室和部门上下无比震惊!无比沉痛!无法接受! 这对于一个快速发展、成果突出、人才聚集的国内外知名实验室;对于为冲刺科学前沿、在青藏高原第一线付出艰辛、伤痛和牺牲的实验室广大科技人员,无疑是一个残酷致命的打击!并使国土资源部‘丢了颜面’!

据悉,许多地学界院士和科学家对我实验室的评审遭遇愤愤不平,感到评审结果‘意外’, 是‘开玩笑’、‘胡闹’,认为 ‘不公平’、‘极不公正’,是‘误伤’、‘科技部最大的冤案’…………但一切已无济于事。希望大家能接受这一严酷的现实。

诚然,我还有最后的一件事是要办:讨个说法,问清楚实验室被除名的原因,‘死也要死得明白’!

多少年来,在这个实验室里,我们已经习惯同甘共苦,奋斗拼搏,尽管有时不免有些摩擦,但是20年来大家像一把‘筷子’,凝聚在一起,不离不弃,队伍越来越壮,声誉越来越高,这是最好的回答。我相信,在今后‘国重’不在的日子里,我们依然会坚守团队的本分,携带团队的精神,发扬团队的荣光,怀念团队给我们的滋养!

我曾经说过,我们的付出和奉献不一定非得写在一块‘牌子’上,而应该写在‘青藏高原的大地上’! ‘人生不怕从头再来’! ‘既然今天,没人识得星星一颗;那么明日,何妨做皓月一轮’! 我相信,在‘除名’的今后,我们会干得更加出彩,更加荣耀!我们将更加努力的报效祖国!忠于人民!为科学献身!历史会证明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会上,侯增谦所长代表地质所、刘凤山处长代表地调局、王小烈书记代表地科院和地调局,先后在会上发言,肯定实验室对地学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表达对实验室被除名的惋惜、遗憾和不公,转达诸多院士、专家和院内外同仁对“国重”评审的强烈不满和慰藉,以及对实验室今后发展的希望!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摘牌因由

2015年12月7日,“国重”召开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主题:人生不怕从头再来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沿革

1993年,地下室起家; 
1995年,提出“大陆动力学”战略;
2001 年,建立“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010 年10月,建立“全国科技创新团队”; 
2011年10月,建立“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4年9月,通过“国重”两年建设验收,成绩“优秀”; 
2015年5月,参加科技部“国重”五年一度评估。
2015年12月4日,科技部委托国家遥感中心网上公布“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除名。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三年成果简述

(1) 以青藏高原为主战场,与国际学者争高下,取得“深地幔矿物群发现”、“青藏高原构造格架重建”、“俯冲碰撞三维造山新机制”、“青藏高原碰撞成矿理论”、”汶川强震背景与强震机制”和“岩石圈结构探测”等重要创新成果。其中,“蛇绿岩中地幔转换带矿物发现”为世界领先水平。

(2) 获得两项国家级大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排名第3)、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

(3) 获得国家科技专项1项,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9项,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44项, 以及公益性行业和地调项目10余项, 显示出实验室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的强大能力。

(4) 获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的“全国创新群体”。培养国家“杰青” 1名,入选国家级各类人才3名;引进“国家青年千人” 1人、“李四光学者” 1人、“黄汲清学者”3人。

(5) 独立发表论文284 (署名),其中SCI论文197 篇(国际SCI 99 篇)(干货),主要发表在Science、Scientific Report、Geology、Elements、EPSL、JMG、Tectonics和GCA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影响较大。

(6) 新增大型仪器8台套(自筹2935万元),已经开放共享,效果明显。

(7) 领衔负责2项国际地科联批准的国际地学计划 (IGCP-649和IGCP-600),成功举办了4次国际学术会议,在IGC、AGU、GSA等国际重要会议上, 40人次做主题报告或特邀报告;客座主编Tectonophysics、OGR等国际著名期刊的9个专辑,在国际地学领域有较高的学术认可度和国际影响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