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矿产勘查过深误国误民

(2015-12-16 21:55:51)
标签:

矿产勘查

探矿深度

过度勘探

矿业开发

财经

分类: 矿业论道
[刘继顺按]刘益康先生提出的"勘查产品"积压问题,即勘探深度过深问题,在上个10年就已产生,目前仍在继续。决策者、学术界巨无霸和话语权强人,根本不顾市场经济规律,一味求深。当前还在继续鼓吹,向1000m,1500m,2000m,3000m,甚至4000m深度进军,而不论何种矿产,多大规模,多高品位,可否获利。他们所说的完全是专家级的“门外汉”话,他们根本无视勘探新区还是老区、勘查方法的针对性、勘查技术的可行性和开发的经济可行性,目的只是为了忽悠到国家巨额的资金,或者不明真相的矿业投资者。至今“辽宁大台沟铁矿”、“山东济宁铁矿“、“安徽庐江泥河铁矿”等等,不知如何能够收场?当然,目前正在鼓吹无节制地向深部勘查与研究的忽悠者,大多没有找到过矿,根本不知道深部找矿的难度。殊不知,人类文明数千年了,挖了数千年的矿了,还只是在地球表皮上打转转。难不成这几十年,就要将地球挖穿,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要不要活呀?!请看下列博文“深部找矿:政府该干什么?;“500米以浅,找不到大矿了吗?”;”荒谬至极:至2050年,三至四千米以内资源探明率70%”;“中科院找矿牛,真牛

矿产勘查也当警惕“产品”积压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刘益康


当前,很多行业都出现了生产过剩,产品积压,特别是与矿业有关的冶金、建材等行业。矿产勘查位于矿业链的前端,也存在“产品”积压问题。


所谓矿产勘查的“产品”,指的是在探矿权范围内提交的可供开发的含资源/储量的矿产地。其积压的表现是,提交了与矿山生产规模不相称的、过多的资源/储量,或提交的资源/储量长期不能使用。这种积压不同于钢材、水泥此类有形产品的积压,往往比较隐匿,但也会表现出市场疲软、无人问津、价格暴跌、资金积压等相似的效应。


由于矿产勘查周期较长,资源/储量“仓储”要有提前量,需要提前5年甚至10年来谋划,但又不能提前三五十年甚至百年之多,关键还得看用户和市场的要求。即使在计划经济时代,鞍本和冀东地区的铁矿勘查,钻探控制深度还有限定范围,不允许勘探近期不能使用的呆矿,为什么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反而不限了呢?这是因为近年来,业内产生了矿床“资源/储量越多越好”的思维定势,再加上探获超大型、大型矿产地的利益和荣誉的诱导,无视市场需求与容量,矿产勘查就出现了“产品”积压,尤其是一些具有长线优势的矿产品。


拿煤炭来说,我国2014年产煤38.7亿吨,从严格控制大气污染,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开发清洁能源的趋势分析,这个产量,已接近预测峰值,但近年来我国探获了数个近千亿吨的煤田。试问,如此巨大的煤炭资源量,要沉睡多少年后才能开发?


又如:近年来钼矿找矿捷报频传,超大型钼矿接连被发现。2014年,全球钼的产量为25.36万吨,而中国钼的产量为9.09万吨。据粗略估计,现在国内探获的钼资源量,可供全球开采约50年、中国开采约120年。有必要找那么多钼矿吗?


再如: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的整装勘查,使攀枝花等4个矿区的资源量大增至139.38亿吨。但现在4个矿区的矿石年产量只有约1亿吨,且该矿的消费具有狭窄地域性,矿山生产规模不会再有明显增加。那么有什么必要,急急忙忙地去控制已知矿体的深部,为50年甚至百年以后的矿山准备资源呢?


反观市场导向的勘探公司,他们却有着防止矿产勘查“产品”积压的意识。笔者曾经探访过加拿大巴芬岛玛丽河富铁矿,钻孔控制最大垂深250米,探得资源/储量8.68亿吨。矿体在倾向和走向上均未封闭,根据物探异常分析,矿区浅部远景在50亿吨以上。为什么不加大控制深度和控制范围,扩大矿床规模呢?我们得到的解释是,根据可行性分析设计的产能,现有资源/储量,已足够开采20年以上,没有必要探获更多的资源/储量,积压宝贵的勘查资金。


对比之下,显然我们缺乏这种意识。尽管周期性的矿业衰退终会过去,但随着矿产勘查的市场化,面对如此之多的积压“产品”,还会有投资者对这些矿的勘查保持强烈兴趣吗?过剩的矿产勘查“产品”,再加上过剩的矿产勘查“产能”,对身处矿业寒冬的地勘单位而言,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我们应当转变思维方式,扭转勘查中对资源/储量一味求大、求多的思维定势,尊重市场供求规律,让脑子里有一根防止“产品”积压的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