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物为欲戚,混溟感而融观
(2015-08-07 17:20:21)
标签:
郭令智大地构造华南地质高等教育财经 |
分类: 矿业人物 |
不随物为欲戚,混溟感而融观
缅怀大地构造学家郭令智先生
刘继顺
2015-08-07
惊悉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大地构造学家郭令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8月5日下午3时42分在南京逝世。
噩耗传来,令人悲痛不已。
我虽不曾为其弟子,但求学时偶亦聆听教诲。
“不随物为欲戚,混溟感而融观”,先生做到了!
追寻先生治学问石的足迹,擎起先辈登顶下海的旗帜,我们一代代地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前进!
郭令智, 字叔明,1915年4 月4
日,生于湖北省安陆县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其祖父曾考中清朝进士,当过山西省运城、永济等地的知府;父亲郭拱晨乃山西大学堂化学系的毕业生。
1934年,他从湖北安陆县高中考取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1938年8月获中央大学理学学位并留校任助教。
1938年,他应西康建省委员会邀请, 在李承三、袁见齐的带领下,
参加西康科学考察团, 赴康定、道孚、炉霍一带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开展地质、矿产和地貌调查。
1939年8月, 他赴国立云南大学矿冶系任助教,
和朱熙仁、袁见齐合著《云南矿产志略》。
1940年9月, 他应邀在中国地理所担任助理员、助理研究员,
重点研究嘉陵江流域和秦岭大巴山地质地貌,对康定、道孚、大巴山等地冰川类型、冰期划分、冰蚀地貌,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
1943年, 他在大巴山发现新生代砾岩,
认为当时大巴山处于准平原状态,
提出地壳抬升而形成大宁河叠置河流等现今地貌的观点。在西康东部发现古生代岩层从西向东朝侏罗纪盆地推进的逆掩断层,
划分出侏罗纪盆地、盆地边缘褶皱、块状断层等构造单元。在大巴山南部边缘发现大型从北向南朝四川盆地褶皱一逆掩推覆的构造,
总结出盆地边缘构造变形的规律性。
1946年12月,他应聘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系任副教授、台湾省海洋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1947年春,受台大地质系主任马廷英委派,参加中国第一批南沙群岛的地质地貌考察研究,对太平岛珊瑚礁的成因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49年9月, 经李承三、马廷英推荐,
公费赴英伦敦大学皇家学院留学,对英国南部侵蚀面和河流的成因和构造背景进行了调查研究。
1951年12月,他在台湾工作的夫人侯学焘女士(后任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在友人帮助下,携长子郭德维先期到达香港,会合由英国绕道香港的他,一同回到新中国。
1952年,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地质系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教研室主任、区域地质教研室主任,开设普通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燃料地质学、地貌学、构造地貌学、中国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
带领学生赴长兴煤田作地质调查;和薛禹群等赴三门峡作库坝勘察;与孙鼎、张祖还、肖楠森等对南京长江大桥桥址进行地质和地貌勘察,
编写报告。
1950-1960年代,他带领青年研究人员和研究生,
赴华南各省开展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华南区域构造演化和花岗岩及其成矿的关系,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华南为加里东地槽褶皱区的构造属性,
划分出以江南地背斜为核心, 东南侧为优地槽褶皱带,
西北侧为冒地槽褶皱带的构造框架。他还用继承和上叠理论诠释了构造与矿产分布的有机联系,提出在继承构造区寻找煤、石油、天然气等非金属资源,在上叠区寻找金属矿床的新认识。
1970-1980年代,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他用活动论思想重新思考华南大地构造问题。他和他的研究集体连续数年到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和贵州等省野外调查与研究总结。1973年,在江南古岛弧东南侧发现了代表古板块边界的元古代蛇绿岩套、钙碱性岛弧火山岩和岛弧复理石,率先在国内提出华南古板块沟一弧一盆体系的观点,提出古大陆内部鉴定古板块边界的八项地质标志,最早识别和论证了扬子大陆东南缘的江南地区从元古代开始就已出现古板块运动机制,确认了华南多期沟弧盆构造体系和地壳从西北向东南不断生长的演化规律及其与成矿带分布的关系,在国际上比较完整地重建了元古代板块会聚边界的实例,冲破了板块构造限于显生宙的观点。
1980年代中叶,他和施央申等,在中国最早引进地体构造理论并倡导应用于中国的地质实践,探索华南大陆内部以及其他地区岩石圈的结构形成与演化,组织师生在华南、西南、西北、东北、华北南缘、新疆等地开展地质调查,将板块构造、地体构造、碰撞构造等理论有机结合,
系统研究我国大陆内部的地质问题。发现并论证中国东南部造山带中存在更老的陆块地体,
认为江南元古代岛弧和古生代武夷一云开震旦纪一早古生代岛弧构造由于受地体碰撞、拼贴、离散等复杂构造作用,发生了多期强烈的变质与变形,从而构成一幅复杂的镶嵌构造图案或拼贴构造图案。他提出西太平洋中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形成与演化的新认识。根据板块边界性质和在不同边界条件下产生的各种地质作用及其伴生金属成矿带、油气盆地空间分布,进一步阐明了华东南花岗岩形成与大陆地壳阶段性生长的规律,
阐明了华南显生宙金属成矿带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油气藏与板块构造演化的关系。对华南各省的地质普查和找矿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986年,
他在南京大学主持了“国际大陆边缘地质学术讨论会” 并作了“华南活动大陆边缘”的学术报告。
1981年起,他被聘任博士生导师;1982-1984年任南京大学副校长、代校长及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84-1988年任南京大学顾问。他还曾担任过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地学学科评议组组长和地学规划组长、国际岩石圈对比计划IGCP223项构造组召集人、IGCP267项中方主席等学术兼职。1993年被评选为中科院院士。1978年被授予“
江苏省先进科技工作者” 荣誉称号、1990年获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 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称号、1998年获何梁何利奖和李四光荣誉奖、2001年获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奖。他培养了41名硕士,30名博士。
前一篇:钨行业规范条件
后一篇:若历史不幸重演 黄金将低迷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