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铅锌矿:广西三合村镉重污染源

标签:
大新铅锌矿镉污染矿产资源矿业开发财经 |
分类: 矿业之惑 |
大新铅锌矿:广西三合村镉重污染源
刘继顺
2014-12-20
澎湃新闻记者权义,2014年11月25日发表了《三合悲歌,广西大新铅锌矿镉污染阴云下的村民群像》图片报道;CCTV
13台《共同关注》2014年12月8日报道了“广西村庄重金属污染致村民手脚畸形政府回应”;2014年12月12日新华网南宁12月12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翁晔采访报道了”广西大新县铅锌矿污染区见闻:地没法种了,只盼早日搬家”。这三则新闻将广西大新县五山乡三合村,将大新县铅锌矿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推至了世人的面前。
广西大新铅锌矿,又名长屯铅锌矿,位于大新县五山乡三合村长屯西北面至全茗镇弄屯一带,距大新县城23km,包括出银山矿段、柏绿山矿段、芭落山矿段和弄屯矿段(长屯东侧约3km的古雾岭南边)。地理坐标为107°16′33″- 107°17′28″E; 22°57′00″- 22°58′15″N。东西长6.2km,南北宽2.08km,面积13km2。矿区大部分为西大明山系的中低山地,矿区西南部为岩溶峰丛地貌,地势北高南低,从760m 山峰降至420m 岩溶谷地,坡降较强烈。
广西大新铅锌矿为一老矿山,自宋代断续开采至今。特别是1955年至1995年,正规采选,虽然铅锌矿山2002年宣告破产,但遗留下的废矿渣和废水等未能及时有效治理,加上当地群众的私采滥挖,给这片土地带来了“不能承受之伤”。
一、
大新铅锌矿何时发现已无从查究。据史料记载,本区宋代就已采铅,在邕州设大观场。
1916年,驻军谭师长组织开采。
1933年,两广地质调查所徐瑞麟调查,认为铅锌矿属于层间裂隙充填的网脉状矿体。
1955年6月,广西柳州锌品厂所属锌品厂在出银山铅锌矿段组织了小规模土法开采,年开采铅锌矿石2000-4000吨。因采选水平低,含锌低于15%的矿石皆作为废石抛弃于山野,资源浪费严重,亦产生了环境污染。
1956年,广西地质局筹备处莫超凤和韦日英前往长屯开展了少量地表揭露,认为有进一步工作价值,同年10-12月,王春惠和黎国初等到矿区开展1:5000和1:1000地质测量,初步查明铅锌矿床产出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同年11月,广西重工业厅重工业公司谢世炎检查后,认为矿区规模小,无大的希望。
1957年8月,为满足广西柳州锌品厂对锌矿资源的需要,广西地质局桂西地质大队组建了大新地质队,后更名为广西地质局437队,开展本区的矿产勘查工作。
1958年,本铅锌矿山由广西自治区冶金局接管,更名为广西大新铅锌矿。
1958年5月,广西地质局437队结束出银山勘探前夕,广西地质局副总工刘元稹到本区检查工作,根据矿化受断裂控制的特点,指示本队进一步沿断裂带找矿。据此,437队在柏绿山地段下钻,发现了盲矿体,继而勘查,探明为矿区主要矿体。1959年5月,结束柏绿山勘查工作。完成1:5万地质测量30km2、1/1万地质测量24 km2、1:2000地形地质测量3km2、钻探10968m、坑探645m、井探650m、槽探2709m3,查明铅锌矿体呈凸镜体串珠状充填在泥盆系砂页岩的断裂带中,矿床由出银山和柏绿山两矿段组成。出银山矿段矿体长450m,宽266m,厚0.4-7.4m,铅品位0.98%,锌品位5.70%;柏绿山矿段矿体长720m,宽290m,厚1.00-10.00,铅品位1.69%,锌品位8.05%。1959年6月,王春惠、吴诒等编写提交了《广西大新县长屯铅锌矿地质勘探报告和补充报告》,1962年,广西区储委审查批准储量为:B+C1+C2级,出银山矿段铅金属量5243吨,锌金属量62405吨;柏绿山矿段的储量未予批准,要求补勘。
1964年6月,广西地质局426队,在原100m×100m钻探网度的基础上加1孔的菱形网度补勘,完成1:2000修图3.4km2,钻探1448m,浅井42m,水文孔2个,查明矿体长矿体长673m,宽190-470m,厚0.40-11.50,铅品位1.06%,锌品位4.20%。1965年6月,骆书兰、陈业清、董兆祥等编写提交了《广西大新县长屯铅锌矿区柏绿山矿段补充勘探地质报告》,探明铅金属3.73万吨,锌金属16.67万吨,同年9月,广西区储委审查批准。
1964年,出银山矿段采空闭坑,柏绿山矿段继续开采,1966年投产,实际生产能力9万吨/年。
1977年4月,广西第四地质队二分队普查找矿,完成修编1:1万地质草测27.5km2,钻探3827m,槽探5603m2;取样钻929m。长屯矿区已勘探开采的出银山、柏绿山两矿段,共有三个矿体,呈透镜状沿F1断裂带平缓部位产出,单矿体长23-720m,宽27-175m,厚0.4-14.63m,锌品位5-10 %,铅品位0.5-1%。在矿区外围查明以细脉状、浸染状矿化为主,主要分布于F1断层底板上寒武统地层中,矿化厚度0.35-1.28m,平均含铅0.018-0.583%,锌0.099-2.349%。在已知矿体深部,没找到新的矿体;外围矿化分布范围虽然较广泛,但分布稀疏,含量不高,未构成工业矿体。1982年3月,广西第四地质队二分队陈康和闵钟兴等提交了《广西大新县长屯铅锌矿区外围初步普查地质报告》,同年3月,经本队审查通过。
至1981年底,长屯铅锌矿区详查和初勘,累计探明铅金属4.21万吨,锌金属22.73万吨,铅+锌金属量26.94t,属中型矿床。
至1987年,对探明的柏绿山和出银山矿段地质储量开采,基本采尽。1987-1995年,矿山回采矿柱,年采选铅锌矿石6.5万吨。1955年-1995年,共开采矿石量有芭落山矿段25.6万吨、出银山矿段64.3万吨和柏绿山矿段150.3万吨。
1991年7月,广西有色地勘局274队李有翰等,提交了《广西大新县全茗乡长屯铅锌矿巴落段深部找矿报告》。完成槽探4075m3,钻探3571m,坑探68m。矿区出露寒武系和泥盆系地层,处于古雾岭背斜核部,发育东西向龙茗--长屯缓倾斜断层及其次一级的北西向陡倾斜断裂。铅锌矿体赋存于北西向陡倾斜断裂带中。有两个矿化带共9条矿脉,其中2号脉为主矿体,其长650m,厚3.16m,平均含铅0.42%,锌9.02%,探获C级储量为铅1578吨,锌3.388万吨。认为普查区外围特别是寒武系中的脉状矿体尚有一定找矿远景,应进一步开展工作。
1996年6月,
广西大新铅锌矿委托桂林地质矿产研究院,编写提交了《广西大新铅锌矿柏绿山、出银山矿段闭坑地质报告》。
2001年底,广西大新铅锌矿批准破产,成立了大新铅锌矿区管理处。
2003年8月22日,大新县五山选矿厂获得了弄屯铅锌矿普查探矿权证,面积4.15km2。委托广西南宁孔雀石地质科技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1:1万地质草测3km2、探槽150m3、井探28m、坑探130m。投入勘查资金26 万元。
2007年12月29日,南宁市恒脉源矿业有限公司受让了本探矿权。
2009年6月1日,南宁恒脉源矿业有限公司将本矿权延续扩大至面积17.39km2,获得了广西大新弄屯铅锌矿详查探矿许可证。
2012年8月31日,南宁恒脉源矿业有限公司获得了《广西大新县弄屯铅锌矿勘探许可证》,矿权面积缩减至12.65km2。
2011年至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地质队受邀对本区开展了详查工作,完成1:1 万地质填图10km2,1:2 千地质填图0.3km2,1:1 万地形测量3.03km2,1:1 土壤剖面测量10km,钻探14132.86m(72个钻孔),探槽568.8m3,投入勘查费用约1700.0 万元。2013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地质队韦礼宏, 黄海景等,编写提交了《广西大新县弄屯矿区铅锌矿中间性详查报告》,并经评审备案(桂储伟审[2013]14 号)。发现了受断裂控制的Ⅰ、Ⅱ、Ⅲ、Ⅳ号矿脉带,圈定了Ⅱ-1 号主矿体及其上下两侧的矿体,共计74 个矿体。估算Ⅱ号矿脉带和Ⅲ号矿脉带资源量,332+333矿石量1065.35 万t,铅金属4.88万吨(品位0.46%),锌金属34.23万吨(品位3.21%),铅锌金属39.11万吨;另有332+333低品位矿石384.39万t,铅+锌品位0.75,铅锌金属2.89万吨。
至今,大新铅锌矿累计探明铅锌金属量在60万吨左右,系产于寒武系-泥盆系内受断裂控制的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大型铅锌矿床。
三、矿床地质
(一)
中上寒武统边溪组(Є2-3b):分布于矿区东北部,岩性为中厚层状不等粒砂岩、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少量灰黑、灰绿色页、泥岩。砂岩为灰白色、青灰色,风化后疏松状。厚度>500m。为含矿层位。
下泥盆统莲花山组(D1l):分布于矿区中部至北西部。上段岩性为紫红、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灰黄色泥质岩、粉砂岩,下段为灰黄色、灰白色厚层状极细石英砂岩,底部含不稳定的砾石。与下伏寒武系上统边溪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250m。
下泥盆统那高岭组(D1n):以灰绿、灰黄色中层状砂质泥岩、页岩为主,其次为砂质页岩,中部夹一层细粒灰岩、泥灰岩。厚度151~217m。
下泥盆统郁江组(D1y):下部为灰、灰黄色中层状细砂岩、粉砂岩夹薄层状砂质页岩,细砂岩具小型斜层理;中部为黄绿、紫红色薄层状泥质岩、页岩、粉砂质页岩,局部含炭质;上部以黄绿色薄层状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含小砾石;顶部为深灰色中层状泥质灰岩。厚度227~362m。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下段(D2d 1)以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为主,夹浅灰-灰色白云质灰岩。产层孔虫,厚度>300m;上段(D2d 2)灰-浅灰色厚层~块状灰岩夹白色白云质灰岩,钙质白云岩,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厚度>800m。
(二) 构造
矿区位于南华准地台右江再生地槽西大明山隆起布泉向斜西南部古雾岭背斜南翼,核部为中上寒武统组成,北翼保存完整,自轴部至翼部依次分布中上寒武统,中下泥盆统。背斜南翼,因受近东西向断层(F1)所切割,造成地层的缺失,使矿区大部份呈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岩层倾向350-30°,倾角10-30°。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有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四组。控矿构造有北东向及近东西向断裂。
近东西向断裂:以F1
断层为代表,横贯矿区莲花山组、那高岭组紫红色泥岩,泥灰岩,东岗岭组灰岩、白云岩。F1
断层带内或为构造角砾岩,或为压碎岩、碎裂岩,均夹于断层带中,石英脉、方解石脉较发育,受该断层波及和卷入的地层较多,沿走向和倾向呈舒缓波状,总体南倾,倾角平缓,5°-16°多深部变陡为10°-20°。其外围一般变陡。偶屯-派屯变为25°-39°。断层位于矿区南部、南西部,它是区域性长屯至龙茗断裂的一段,呈北东东、近东西至北西西向,蜿延展布,横贯矿区,为多期活动的正断层。Ⅰ号铅锌矿脉带受F1
断层控制,矿化体产于该断层。南面旁侧裂隙内。
北东向断层:有F3、F4、F6
等,倾向南东或东,倾角较缓(28°-55°),局部变陡,长500-1800
m,晚于东西向断层。断层带有构造角砾岩,角砾大小不等,磨园度差,排列杂乱局部略具定向排列,推测断层性质为逆断层,北东向断层控制了本矿区Ⅱ、Ⅲ号等铅锌矿脉带。Ⅱ号矿脉带受北东向F4
断裂破碎带控制,Ⅲ号矿脉带受北东向F6 断裂破碎带控制,F4、F6 等北东向断裂与F1 相交,推测成矿受F1
影响。
F4 断裂破碎带控制Ⅱ-1主矿体,303
线-224线钻探控制长1700m,延深650m。北东走向,总体倾向南东,150°-163°,倾角15°-70°,沿走向倾向呈舒缓波状。沿走向总体为南西段较缓,一般15°-40°,局部为43°-50°;北东段较陡,一般40°-70°,局部22°-30°。沿倾向一般浅部较陡,中部较缓,深部又变陡,断裂破碎带厚2-30m。沿走向、倾向厚薄变化较大。沿倾向总体于浅部较薄,一般为2-10m;于中深部较厚,一般为10-30m;于深部较薄,一般为2-10m。沿走向总体为于303-287
线较薄,一般为5-10m;271-223 线较厚,一般10-30m;215-224
线较薄,一般2-10m。破碎带主要由构造角砾岩、压碎岩、碎裂岩等组成,岩石角砾排列杂乱局部略具定向排列。一般具硅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石英细脉、石英团块和黄铁矿细脉、黄铁矿团块发育,常见闪锌矿呈网脉状、脉状、团块状、块状、斑状、浸染状分布,局部见方铅矿呈细脉状、星点状分布。石英、黄铁矿、闪锌矿团块见有碎裂,其细脉见错动、穿插或角砾被穿插特征,推测为逆断层。
F6 断裂破碎带控制Ⅲ号矿脉带,距F4 断裂破碎带300m。破碎带长约940m,宽10-20m,北东端为北西向F2 切断,南西端与近东西向F1 交汇,系近东西向F1 派生的次一级断裂。倾向南东,约144°,倾角46°-52°。断裂破碎带北西侧(下盘)为泥盆系莲花山组砂泥岩,南东侧(上盘)为上寒武统边溪组砂泥岩。破碎带由碎裂岩、压碎岩、构造角砾岩组成。一般具硅化、黄铁矿化,石英细脉发育,见铅锌矿化。
北西向断层:F2
为代表,位于古雾岭背斜西南翼矿区中部,斜切中部及北部上寒武统、泥盆系,向南西倾,倾角中等,长>4km,北延出图外,往南延伸不清。断层破碎带宽几米到30
余米,常有大小不等的角砾岩出现。晚于北东向逆断层。F1 和F2
断层,使中上寒武统与下泥盆统莲花山组及莲花山组与中泥盆统东岗岭组呈断层接触。
南北向断层:
(三)
矿区围岩蚀变不强烈。在断层、铅锌矿脉附近有硅化、黄铁矿化、褪色化及绿泥石化,蚀变宽度不大,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硅化、黄铁矿化属近矿蚀变,可作为找矿标志。主要有有: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及绢云母化。
硅化:石英呈隐晶质存在于矿体或底板砂页岩当中,部份呈线状蚀变,以细脉状穿插岩层,同时使岩石硅质增高,局部硅化作用强烈,使原来含泥粉砂岩蚀变为石英岩。
黄铁矿化:黄铁矿呈颗粒状、星点状、细脉状或条带状分布于砂、页岩中,与矿化关系密切,在矿体的底板或矿体中,常见与方铅矿、闪锌矿共生,并多呈环状包围上述矿物。黄铁矿化越强烈,往深部或附近不远多有较好铅锌矿化。
绿泥石化:矿体中及底板均见少量绿泥石,蚀变的强弱与矿的贫富相辅相成,它也是找富矿的一种标志。
绢云母化:属一种面状蚀变,普遍见于寒武系的岩石中,长石被云母交代取替,或石英粒被绢云母熔蚀等现象。
(四)
矿区可分为出银山、柏绿山、巴落山和弄屯矿段(新近探明,尚未大规模开采)。出银山、柏绿山和弄屯矿段主要产于东西向缓倾断裂带中,巴落山矿段产于陡倾断裂带。有4条铅锌矿脉带,Ⅰ、Ⅱ、Ⅲ号矿脉带分布于矿区南东部,Ⅳ号矿脉分布于矿区北东部。Ⅰ号矿脉带位于矿区南部东岗岭组中厚层状白云岩下部与寒武系上统边溪组砂泥岩F1
断层接触破碎带中,与长屯矿床赋矿层位相一致。Ⅱ号矿脉带赋存于F1 断裂构造北侧寒武系上统边溪组砂泥岩北东向F4
断裂破碎带及其旁侧平行的多组断裂破碎带中,断裂切割寒武系;Ⅲ号矿脉带位于矿区南部Ⅱ号矿脉带北部,与Ⅱ号矿脉带大致平行,相距约300-350
m,赋存于北东向F6 断裂破碎带中,其北西侧为泥盆系莲花山组砂泥岩,南东侧为寒武系上统边溪组砂泥岩。Ⅱ、Ⅲ号矿脉带均与F1
斜交,Ⅳ号矿脉带赋存于上寒武系统北东向F12 破碎带中。4条矿脉带已揭露控制矿体74 个,其中铅锌矿体(矿脉)26
个,锌矿体(矿脉)41 个,铅矿体(矿脉)7 个。
Ⅰ号矿脉带:位于矿区南面,由F1 控制,近东西走向,与邻区的长屯铅锌矿同属一成矿带。287 线ZK28702、303 线ZK30302 和ZK001孔揭露F1 构造带中的Ⅰ号矿脉带深部,发现F1 断裂破碎带厚5-7m,上盘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下盘中上寒武统砂泥岩。ZK28702在 F1 断裂破碎带中见Ⅰ-1 号矿体,产状 161°∠39°,控制长度约 50m,厚 2.81m,Pb0.025-0.105%,Zn 为0.531-0.664%,平均Zn 品位为0.60%,矿石为压碎砂泥岩。弄屯北直距约600m 调查发现民采矿井或矿坑处。赋存于F1 构造带中的Ⅰ号矿脉带埋深100-300 米,Pb 品位为0.11-1.26%,Zn 为0.099-4.61%;产状平缓,倾角17-22°;呈层状、薄脉状沿F1 走向展布。目前发现的Ⅰ号矿脉带在矿区南面出露长达1.5Km。
Ⅱ号矿脉带:位于弄屯北西340°直距约1200m 处F1
断层北侧。上寒武统和下泥盆统莲花山组砂泥岩之中,受北东向F4
断裂破碎带及旁侧派生的平行断裂裂隙控制。Ⅱ号矿脉带长达1700m以上,共发现了63 个矿体。除发现Ⅱ-1
号主矿体外,在其两侧还发现61 条矿体或矿脉,受北东向F4
断裂破碎带或旁侧派生多组平行断裂裂隙控制。矿(脉)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薄脉状,剖面上具多层状,分叉复合状,透镜状,长短不一,形态各异。产状大体一致,倾角相对平缓,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一般倾角15°-40°,局部50°-70°。
Ⅱ-1 号矿体:赋存于北东向F4 断裂破碎带中,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由于浮土厚约2-31m,地表被厚约2-31m浮土覆盖。目前矿体由62
个钻孔控制,见矿最高标高541m,最低标高8m;控制矿体长度约1700m,控制斜深80-650m;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产出,局部有分叉现象。矿体总体倾向为
150°-163°,矿体倾角总体较缓,一般为∠20°-45°,局部变陡为50°-70°。沿走向、倾向常为缓陡互变,沿走向由南西往北东产状变化趋势为:
303 线缓→271 线陡→255、251 线缓→247 线陡→223 线缓→215 线陡→203 线缓→200线陡→204
线缓→208 线-224 线陡;沿倾向常见缓陡互变,但总体为逐渐变陡趋势。总体上矿体北东段215 线-224
线倾角较陡,一般为38°-50°,局部变缓为21°-25°或变陡为50°-70°;矿体北西段223 线-303
线倾角较缓,一般为15°-40°,局部变陡为35°-50°,局部达54°。单工程矿体厚0.72~31.69m,平均厚度7.15m。矿体沿走向由南西往北东厚度变化特征为:303-287
线薄→271-231 线厚(其中263-247 线相对较厚)→215 线薄→200 线厚→208-224
线薄;近地表薄-浅中部厚-深部薄,往深部总体为变薄趋势。单工程矿体品位:Pb
为0.04-3.21%,平均品位0.46%,单样最高为4.65%;Zn
为0.00-12.33%,平均品位2.83%,单样最高为39%。品位总体变化特征为303-271 线品位低→263-231
线品位较高→223-215 线品位低→200 线品位较高→208-224
线品位低;沿倾向总体变化特征为:近地表品位低-浅中部品位较高-深部贫。工业矿体厚度0.72-23.52m,平均厚度5.16m;Pb
品位为0.05-3.21%,平均品位0.51%;Zn
品位为0.00-12.33%,平均品位3.27%。矿体沿走向厚度、品位变化规律总体上为往南西和往北东两端延伸变薄变贫,北东部200
线附近和中-南西部231-263 线厚度相对较厚、品位相对较高,中部215
线厚度较薄、品位较低;沿倾向上矿体厚度、品位变化规律总体上近地表浅部厚度较薄品位较低,浅中部厚度较大品位较高,往深部厚度、品位逐渐变薄、变贫。矿体于231-303
线在200-400m 标高较为富集,于223-224线在400-500m
标高较富集,矿体在标高上富集地段厚度相对较大,品位相对较富。
Ⅱ-2-2 号矿体:位于Ⅱ号矿体下部,受北东向F4 断裂破碎带控制,赋存于F4
断裂破碎带底板附近,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未出露地表。矿体由16 个钻孔控制,分布于271-231 线间,局部出现尖灭再现现象(如于255
线沿倾向矿体中部出现尖灭)。矿体见矿最高标高391m,最低标高149m。控制矿体累计长度约560m,控制斜深50-251m。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产出。矿体总体倾向为
150°-163°,矿体倾角总体较缓,一般为∠14-40°,局部变陡为45°-50°。单工程矿体厚0.70-18.18m,平均厚度4.49m;单工程矿体品位:Pb
为0.08-3.19%、Zn 为0.00-11.84%,平均Pb 为0.45%,Zn 为4.22%;单样最高品位Pb 3.56%,Zn
21.69%。
Ⅱ-3 号矿体:位于Ⅱ号矿体上部,受北东向F4 断裂破碎带控制,赋存于F4
断裂破碎带顶板附近,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因浮土厚未直接出露地表。矿体由32 个钻孔控制,分布于271-208
线间。矿体见矿最高标高532m,最低标高175m。控制矿体长度达1100m,控制斜深50-341m。矿体呈脉状、薄脉状,局部为透镜状产出。矿体总体倾向为150°-163°,矿体倾角总体较缓,一般为18°-40°,局部变陡为
45°-62°。单工程矿体厚 0.42~8.19m,平均厚度1.79m;单工程矿体品位Pb 为0.01-2.36%、Zn
为0.01-19.44%,平均品位:Pb 为0.30%,Zn 为1.27%;单样最高品位Pb 3.14%,Zn
19.44%。
Ⅱ-4-1 号矿体:受北东向F4
断裂破碎带顶部的一次级断裂破碎带控制,赋存于该断裂破碎带中,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因浮土厚未直接出露地表。矿体由16
个钻孔控制,分布于271-231 线间,沿倾向(255
线)有尖灭再现现象。矿体见矿最高标高405m,最低标高195m。控制矿体累计长度约540m,控制斜深50-305m。矿体呈脉状、薄脉状,局部为透镜状产出。矿体总体倾向为
150°-163°,矿体倾角总体较缓,一般为∠21°-40°,局部变陡为45°-50°。单工程矿体厚0.68-8.32m,平均厚度2.34m;单工程矿体品位Pb
为0.04-1.94%、Zn 为0.00-8.72%,平均品位Pb 为0.27%,Zn 为1.56%;单样最高品位Pb
1.94%,Zn 31.06%。
Ⅱ-7-1 号矿体:受北东向F4
断裂破碎带上部的一次级断裂破碎带控制,赋存于该断裂破碎带中,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因浮土厚未直接出露地表。目前矿体共由14
个钻孔控制,分布于303-231
线间,矿体见矿最高标高424m,最低标高238m。控制矿体长度约1050m,控制斜深60-270m。矿体呈脉状、薄脉状,局部为透镜状产出。矿体总体倾向为150°-163°,矿体倾角总体较缓,一般为∠15°-40°,局部变陡为45°-52°。单工程矿体厚0.84~10.19m,平均厚度3.79m;单工程矿体品位Pb
为0.01-0.26%、Zn 为0.00-3.43%,平均品位:Pb 为0.18%,Zn 为1.69%;单样最高品位Pb
0.75%,Zn 10.37%。
Ⅱ-7-2 号矿体:受北东向F4
断裂破碎带上部的一次级断裂破碎带控制,赋存于该断裂破碎带中,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因浮土厚未直接出露地表。矿体由11
个钻孔控制,分布于203-208
线间,矿体见矿最高标高533m,最低标高396m。控制矿体长度约260m,控制斜深50-235m。矿体呈脉状、薄脉状,局部为透镜状产出。矿体总体倾向为150°-163°,矿体倾角总体较缓,一般为∠15°-40°,局部变陡为
45°-52°。单工程矿体厚 0.84-6.37m,平均厚度2.64m; 单工程矿体品位Pb 为0.01-0.67%、Zn
为0.00-4.74%,平均品位Pb 为0.28%,Zn 为2.64%;单样最高品位Pb 0.68%,Zn
13.44%。
Ⅲ号矿脉带:位于谷山村东直距约200m
处,北东走向,倾向南东,倾角46-52°,有3个钻孔控制,初步圈定Ⅲ-1~Ⅲ-10 号等10
个矿(化)体,长度约50-100m,控制矿体延深50-115m,见矿最高标高400m,最低标高290m;矿体呈似层状,脉状产出,赋存于Ⅱ号矿脉带北东侧F6
断裂破碎带及其旁侧裂隙带中,受F6
断裂破碎带控制,其北西侧(下盘)为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下段石英砂岩夹粉砂岩、泥岩中,南东侧(上盘)为寒武系上统边溪组砂泥岩。赋矿层位为寒武系上统边溪组和下泥盆统莲花山组。在地表岩石露头中见有多条铅锌矿脉,细脉长十几厘米至1-2m,细脉厚度小,一般0.5-1cm,脉距0.2-0.8m。钻孔中矿体连续样厚1.0-10.60m,单样品位:Pb
为0.03~0.98%,Zn 为0.01-3.26%。推测该矿脉带长度达500m 以上。
Ⅳ号矿脉带:位于古雾岭的北面,矿脉带受北东向F12
断裂破碎带控制,赋矿层位上寒武系统。从民采窿口发现的矿石看,矿石类型为铅锌矿化砂泥岩,目估Pb+Zn
品位约5%。尚未有工程揭露控制,矿脉带长度、厚度及产状不清,但民窿分布及地表F12 断裂破碎带出露情况看,该矿脉带长达200m
以上,北东走向,总体倾向南东。
(五)
矿石呈棕褐色,灰褐色、灰黑色或灰白色。矿石的原岩岩性为中细粒石英杂砂岩、中细粒长石石英杂砂岩、泥质粉砂—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等,遭受了硅化、动力、黄铁矿化、闪锌矿化等作用。金属矿物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白云石,次为少许方解石,尚有微量锆石、金红石及白钛石、电气石等。
闪锌矿:
方铅矿:
黄铁矿:
石英:
绢云母含量5-70%,呈显微鳞片状不均匀镶嵌分布组成中细粒石英杂砂岩、中细粒长石石英杂砂岩、泥质粉砂—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或与高岭石相互嵌布组成泥岩,或与高岭石相对聚集成微层排布。
白云石含量1-3%,他形粒状、不规则状,粒度0.004-1.6mm,以0.06-0.8mm居多。热液形成白云石大多数和热液石英相互嵌布,还有少部分与显微粒状的菱铁矿共同组成微脉穿插矿石。
高岭石含量为<1-5%,呈显微鳞片状及隐晶质尘状,不均匀镶嵌分布组成砂泥岩。
黄铜矿呈细微他形粒状、乳滴状,零星嵌布在闪锌矿粒中,粒度<0.004-0.03mm。褐铁矿呈隐晶质状,零星分布在一些矿石的表面或沿微裂隙分布。菱铁矿呈显微他形粒状,粒度<0.004-0.06mm
。白云母、水黑云母呈碎片状,星散分布在砂岩中的石英碎屑及绢云母鳞片间,
矿石结构为他形及半自形-自形粒状变晶结构、(变余)中细粒砂质结构、(变余)粉砂质结构、(变余)显微鳞片泥质结构。此外由于压力作用所造成的结构为角砾结构、碎裂(压碎)结构、揉皱结构等。
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团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斑点及斑杂状构造,脉状穿插构造、星散及稀疏浸染状构造、无定向构造、微薄层状构造、微纹状构造等。
矿石主要组分为:Si(26.6-36%)、Al(3-8%)、Zn(1.3-4.72%)、Pb(0.1-0.5%)、Fe(0.9-4.3%)、S(1-4%)、Ti(0.08-0.32%)、Ga(0-0.07%)、Cd(0.008-0.07%)、Cu(0.006-0.02%)等,其中Zn、Pb 为主要有用组分,伴生组分为Ag、Cu、Ga、Cd、Ti、S、In、Sb、As 等。
三、污染源
1、1955年至今大新铅锌矿采出的矿渣和尾矿砂等,如龙谷尾矿库、洞灵水库尾矿堆积场、巴落山废石堆场、柏绿山废石堆场、巴落山矿段矿井、出银山矿段矿井(12.6万m3)、柏绿山矿井、金涛公司矿井及部分零散堆积矿渣(12.6万m3)。这些废渣、尾矿和氧化酸性废水,未能得到及时治理与管控。
2、采矿区下陷区,如柏绿山矿段在长屯北部下陷面积1万m2 ,陷落深度1-3m;出银山采空区局部下陷,山峰危岩有崩塌现象。
3、从宋代至1955年,因历史上开采所致矿渣和矿洞。
4、历年私挖滥采盗采,造成了严重的地质灾害与水土污染。
5、区内含矿岩系本身,中上寒武统和泥盆统富含铅、锌、硫、砷、铜、镉、铀等对环境有害元素。再加上岩溶构造的影响,使得岩石与矿石快速氧化,有害的重金属离子与酸性水长期地污染水体和土壤,给居民身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6、居民的房子不宜建在含炭岩系高的寒武系地层之上。寒武系岩石风化成的土壤及其中水体,大多含较高的对生命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迁居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