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学研究“闭门造车”休矣!
(2014-09-11 23:59:20)
标签:
学术研究野外研究实验测试经济地质 |
分类: 矿业课堂 |
[刘继顺按]梅内尔特说:部分中国地质学者用大量的实验室工作代替野外研究,用大量的分析数据代替野外证据。窃以为,不是一部分,而是相当大部分地学人,包括目前部分院士级台面人物,严重与野外地质事实脱节,在数据堆里胡编乱造雷人观点。对这类“SCI论文”,本人早已不写不看,只祟尚野外证据高于一切,钻孔坑道面前分高下,论成败!
矿床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
美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负责人、《Economic Geology》主编
劳伦斯·D.梅内尔特访谈
作者: 周铸 来源:中国矿业报
矿床学是一门古老而新颖的学科,作为地球科学领域里与矿业生产联系最为紧密的分支学科之一,它的发展与矿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当前,矿产资源的寻找与勘探越来越多地依靠于矿床学理论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随着地质找矿工作从地表露头逐步转移到找隐伏矿,找矿突破难度日益增大,这就更需要凸显矿床学理论研究成果对找矿勘查的指导作用。
我国的矿床学研究工作在近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中国矿床学家带着他们的研究成果登上了世界大舞台。在频繁地参与国际交流的过程中,中国的科学家们正不断提升着他们在国际矿床学领域的话语权。
不久前在昆明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AGOD)大会上,众多国际矿床勘探学界的“大腕儿”齐聚一堂,分享交流着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对中国矿床学研究取得的进步和发展予以了高度评价,但同时也提出:中国的矿床学研究水平仍需提升。
有国外的矿床学家认为,中国有一部分矿床学研究人员目前正在走入一个误区:用大量的实验室工作代替野外研究,用大量的分析数据代替野外证据,其目的只是为了近可能快、尽可能多地“凑”出一篇篇学术论文,然后交给相关学术杂志发表。
“我们收到的来自中国的矿床学论文数量非常多,但大多都是‘满满一堆数据’,整个文章根本没有解决科学问题。”国际矿床学领域权威杂志《Economic
Geology》主编劳伦斯·D.梅内尔特(Lawrence
D.Meinert)在接受中国矿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并不是他对来自中国的学术论文或学术成果存在偏见,但它们中的绝大部分确实不符合高水准学术杂志的审稿标准。
的确,如果矿床学研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而不是以解决科学问题从而推动找矿勘探工作理念的进步、推进资源勘探开采效率和水平为目的,似乎显得有些本末倒置。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但只有真正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才是我国从地质大国迈向地质强国、成为世界地质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的坚实基础。
从事地质科研就应该出野外
——访劳伦斯·D.梅内尔特
作者:
究竟什么样的研究工作能算作是好研究?究竟什么样的研究成果能算作是好成果?从不久前在昆明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AGOD)大会上,记者收获了十分真切的感触。
本届大会可谓“众星云集”,主办方邀请到的国外嘉宾包括: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矿产咨询专家理查德·西利托(Richard
Sillitoe)和杰弗里·赫德奎斯特(Jeffery
Hedenquist),经济地质学家学会(SEG)前主席、美国地质调查局丹佛中心资深专家理查德·戈德法布(Richard
Goldfarb),应用矿床地质学会(SGA)前主席、美国地质调查局资深专家戴维德·理彻(David
Leach),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前主席、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奈杰尔·库克(Nigel
Cook),美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负责人、《Economic Geology》主编劳伦斯·D.梅内尔特(Lawrence
D.Meinert),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资深专家、《Ore Geology Review》主编弗朗哥·皮拉吉诺(Franco
Pirajno),澳大利亚著名矿床学家、BHP前总工程师劳尔·怀特(Noel
White)等几十位国际矿床学界的大腕儿。
“平常的学术会议,如果能邀请到这些人中的一位或几位参会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次是第一次见到这些‘大牛’们聚得这么齐!”一位参会的学生难掩兴奋之情,他开玩笑说,本次大会的“星光灿烂”程度完全可以被看作是矿床勘探学界的“奥斯卡晚会”。
知名科学家们不仅带来了一系列精彩的学术报告,同时也分享了他们近些年来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让中国的矿床学学者真切体会到这些“大牛”们做研究的态度。
据了解,上述大腕儿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国的老朋友,他们近几十年来一直活跃在中国的矿床勘探学界,因此十分了解中国的矿床学研究人员和研究工作情况。在会议间隙,美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负责人劳伦斯·D.梅内尔特(Lawrence
D.Meinert)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就矿床学研究尤其是中国学者如何更好地提升研究水平给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
劳伦斯在1989年第一次来到中国,之后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到中国参加学术会议或者拜访朋友,并且他的妻子是美籍华裔,因此他对中国的文化、习俗颇为了解。而劳伦斯之所以被中国的矿床勘探学界所熟知,不光是因为他是世界上矽卡岩矿床领域最著名的矿床学家之一,更因为他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有着百余年历史的矿床学界期刊《Economic
Geology》的现任(第六任)主编。
《Economic
Geology》(下称“EG”)这本学术期刊是矿床学界最权威的期刊之一,很多矿床学研究者把在该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研究成果获得国际认可的标志。但目前比较尴尬的情况是,很多中国的矿床学家会给EG投稿,但往往稿件石沉大海,见刊的学术论文可谓凤毛麟角。
“并不是我们对来自中国的论文存在偏见,但它们中的绝大部分确实不符合EG的审稿标准。”
劳伦斯解释说,投稿到EG的中国矿床学论文数量非常多,但很多论文一眼看过去就是“满满一堆数据”,整篇文章也只是在分析这些数据的表面意思,并没有提出科学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所能带来的实际意义更无从谈及。
劳伦斯继续说:“中国现在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所以我根本不怀疑这些数据的准确性。但我非常希望这些数据的使用者明白测试样品之间的地质联系和地质意义,并且是真正为了解决问题而使用它们。”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学者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但高水平的论文数量占比却很低。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从很大程度上代表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劳伦斯说,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一般具备以下特点:第一,提出的科学问题明确,这些问题可能是前人不曾涉及过的研究内容,也可以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绝对创新,并且这些问题的解决会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实际的意义;第二,解决问题的方案清晰,把每一个步骤以及涉及到的准备工作阐述得非常清楚;第三,寻求答案的过程逻辑严密,在严格的分析论证过程中解决问题、提出观点;第四,支撑观点的证据真实、可靠、充分,应将事实证据与实验室的分析数据结合起来,共同为支撑整篇论文的观点服务。
“难就难在第一步,要提出一个好的科学问题是非常困难的。”
劳伦斯说,以他的了解,目前中国矿床学届的学术氛围很好,但很多人不具备独特的创新思维,“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思考或是提出问题”,因而顶尖的科学人才很少,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更加注重细节。他建议,不管是年轻的学生或是年长的教授都应该更多地到野外工作,“不要害怕弄脏自己的衣服和双手”,不要仅仅采几个没有意义的样品回到实验室做分析,因为“从事地质科研工作就应该出野外,并不是在实验室泡着就能出成果的”。
劳伦斯还建议,中国的地球科学家尤其是那些有过西方学习、工作经历的科学家要合理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要把西方国家的一些好的科研理念融入到团队里。比如,保持团队成员的思维活跃度和独特个性,合理帮助团队里的学生安排研究工作和任务,而不是一味地让手下的学生帮忙采样品、做实验、出数据,这样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会让他们的学生在将来也干同样的事情。“一个好的团队是非常重要的,里面的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维,相互之间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很容易发生思想上的碰撞,好的科学问题很可能就由此诞生。”
对于年轻的学生,劳伦斯建议,一定要重视“榜样的力量”。“那些会思考并提出问题的人,都是学生们的榜样。应该向这一类人学习,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允许自己犯错误。”劳伦斯说,中国的文化讲求谦逊和低调,因此很多学生不敢在有些公开场合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提出问题,怕自己会显得太“与众不同”。其实,这种“与众不同”恰恰就是培养其科研素养的基础。他还建议:“学生应该先专注于研究小问题,不要一下子跳到很大的、区域性的问题上去。”
“我们要的是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成果,而不是一篇篇印刷精美的论文。”劳伦斯最后表示,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在世界各地都不一样,这也是一个大家都面临的难题。针对矿床学研究来说,研究成果的好坏绝不是看你发表论文的数量、发表刊物的影响力或是论文篇幅的大小,只有能够提升人们对全球成矿作用、成矿规律的认识,从而促进矿产勘探工作理念的进步,推进资源勘探开采效率和水平,才是最科学的评价标准。
人物链接:
劳伦斯·D.梅内尔特(Lawrence
D.Meinert),美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负责人,兼任矿床学权威期刊《Economic
Geology》主编。劳伦斯1975年在卡尔登大学(Carleton
College)获得地质学学士学位,1980年在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曾在华盛顿州立大学(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地质系工作过20余年。作为世界上矽卡岩矿床领域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到过世界各地大多数主要的矽卡岩型矿床,同时也在许多公司和政府部门担任过顾问。2009年,他获得了经济地质学家学会(SEG)象征中年矿床学家最高荣誉的银质奖章(Silver
Medal)。
除了在矿床学界取得巨大成就外,劳伦斯也是一名跑步健将、摄影家和酿酒大师。他曾用不到4小时时间完成他人生第一次马拉松赛跑,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工作期间曾举办过自己的摄影作品展。他自酿美酒的习惯也已经坚持了30多年,并且多次获得葡萄酒领域的重要奖项,许多酿酒公司也向他请教酿酒的秘诀。他是“terroir”领域(法国术语,主要研究影响葡萄酒质量的土壤、气候、地形、种植技术)的知名专家。他曾在加拿大地学期刊发表了“地质与美酒”系列文献,创立了“热液流体协会”,并经常邀请矿床学家在全世界范围内聚会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