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开发可行性研究
(2014-08-31 15:28:21)
标签:
矿业开发矿产资源地质勘查财经 |
分类: 矿业课堂 |
矿山开发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概念
矿山开发可行性研究,主要面向将要基建的或扩建的矿山项目,对基建或扩建项目的投资结果,即在采矿、选矿、环境、安全、产品市场、预期利润和风险等方面当前市场条件下的模拟预测和优化,为投资决策或融资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用途可分为公开的(上市公司对外发布)和非公开的(公司内部决策)两种。若为公开的报告,则需严格遵守有关规范,如澳大利亚的JORC(2004)和VALMIN(2005)、加拿大的CIM、南非的SAMREC规范等。
可行性研究,依据研究程度从低到高,可细划分为概率性经济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
在中国,可行性研究的概念,在勘查与储量报告中也有描述,但一般比较粗糙,有时也有立项可行性研究。然而,只有中国矿山设计部门提交的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报告,其主要内容与国际矿业标准的可行性研究概念大体相似。但中国的开发利用方案研究目标主要是应付政府审批。因此,中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表现出多样性与非规范性,与国际矿业标准相比,差异如下。
可行性研究的资源量依据和项目法律依据
资源量报告是可行性研究的前提,其责任由勘查部门(资质人)负责,可行性研究责任由矿山设计部门负责。对于矿山基建项目,地质勘查程度要达到详查,可行性研究要达到预可行性研究程度,依据的主要应该是探明的(Measured/331)和控制的(Indicated/332)级别资源量。因此,不以资源量报告为基础的任何可行性研究、对资源量的重新估算、推断资源量(Inferred/333)参与的预可行性研究程度和以资源量为基础的可行性研究程度等,均与国际矿业标准的可行性研究概念不相协调。
储量边界品位的重新确定,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行性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循环优化的过程,即在资源量基础上,首先确定优化了的采矿方式、开拓方案和选矿方案,并获得基建投资和运营成本数据;依据运营成本数据确定储量边界品位。储量边界确定以后才能进行采矿方法和采矿计划设计。最终的储量边界品位、采矿计划可利用的储量和经济分析数据之间是相互协调、一致的。
资源量边界品位的确定,由地质勘查单位(资质人)负责,依据是在预期时间内确定的运营成本数据。储量的边界品位,是指在开展可研工作的当时,经过可研工作确定的运营成本数据。因为运营成本数据对应的精度和可信度的不同,资源量和储量才构成重大区别。中国的可研报告通常将包括推断的(333)资源量在内的资源量作为基础,不再区分储量与资源量的边界品位,普遍将资源量和储量的概念混在一起。
对于新建矿山,如果可研工作要求达到预可行性研究及以上研究程度,则至少具备下列条件:项目拥有无争议的采矿权,或已开始着手采矿证的申请程序,资质人能确信在矿山基建完成时,项目能按时获得采矿证;项目的开发已获得政府在环境、水土保持和安全等方面的一定程度的认可,这一认可对矿山生产不构成重大影响。基于上述原因,中国的开发利用方案被普遍作为概率性经济研究程度来对待。
误差、准确度水平与可行性研究程度
国际矿业标准概率性经济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对应有不同的误差和准确度水平要求。误差主要指基建投资估算误差和运营成本估算误差,准确度水平指整个可研报告。依照概率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程度顺序,基建投资估算误差(工程预备费)分别是20%-30%、15%-20%和10%-15%,而运营成本估算误差分别是10%、5%和0%,准确度水平分别是50%、25%和15%。
中国的可研报告,通常不关心运营成本估算误差,忽视概率性经济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程度区别。
采矿设计
开拓工程、采矿方法和生产计划优化等,是采矿设计的核心内容。采矿方法的确定依据是采矿技术条件,包括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对预可行性研究程度项目,在采矿技术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必须先补充采矿技术条件调查。开拓工程的设计需要在空间上覆盖整个探明的(331)和控制的(332)级别资源量分布范围(除非矿山寿命超过25年以上),其中3-5年开拓工程费用计入基建投资,其后的开拓工程费用计入维护运营投资。
目前,中国勘查部门对矿床开发利用条件的研究重视不够。虽然预可行性研究程度因矿床开发利用条件的研究不足,难以达到采矿设计要求,通常矿山设计部门仍然完成设计,只是将矿床开发利用条件研究不足作为风险,提示出来。在开拓坑道的设计上通常侧重考虑首采地段,而不是整个项目。
选冶厂及附属设施设计
选冶试验,是选矿厂和冶炼厂设计的基础。选冶试验分为可选冶性试验、选冶流程优化试验和半工业试验,选冶矿产品质量。对运营成本有重大影响的能耗,要有相应的试验数据支撑来缩小运营成本估算误差,如与球磨机有关的磨矿功指数试验和与半自磨机有关的落锤试验等。对预可行性研究程度项目,在有充分代表性选冶试样基础上完成的选冶流程优化试验,是必要条件,否则将达不到预可行性研究程度。
勘查部门在确定资源量时,有一定代表性的可选冶性试验就可提供依据来确定资源量是否具有经济意义。显然,代表性不足的可选冶性试验,或缺失选冶流程优化试验,将不能达到预可行性研究程度。
成本估计
与国际矿业标准的可行性研究概念比较,中国在维护运营投资内容和成本数据来源方面有一定差别。国际矿业标准的维护运营投资包括:设备更新、二期或所有后期工程、扩建工程、补充地质勘查、后期开拓工程和闭坑费用。预可行性研究程度的成本数据要求针对项目所处地理位置进行当时市场条件下的询价和分类统计,以缩小投资和成本估计误差。
中国的可行性研究,较侧重于实用性,表现为侧重首采地段资源量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而不是针对整个项目探明的(331)和控制的(332)级别资源量,这样容易忽视二期和其后工程的投入估算,尤其是补充地质勘查和闭坑费用。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制定详细的年度生产计划是矿山生产的基本任务,其依据是采准储量和备采储量,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获得的是设想的开拓储量。补充地质勘查是指针对优化的采矿方法,可研设计单位认为有必要提升(332)级别资源量控制程度,以及由设想的开拓储量提升到采准储量和备采储量时发生的与补充地质勘查工作有关的费用,如测量、补充钻探等。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可行性研究对闭坑费用重视不够,这与国际矿业标准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前,中国的闭坑费用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保证金、尾矿库闭库费用、水土保持补偿费、环境补偿费和土地复垦费用等。
国际矿业标准的预可行性研究,需要通过口头询价等方式调查设备、耗材、动力费用、用工费用等,以缩小基建投资和运营投资估算误差,同时对财务分析涉及的贴现率构成要有说明。中国多利用行业综合指标,或由客户直接提供数据,对项目所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市场条件强调不够。
总体上来说,中国的可行性研究在概念和内容上与国际矿业标准,基本相似,但中国的可行性研究较侧重于实用性,缺少对整个项目探明的(331)和控制的(332)级别资源量可开发利用的优化设计,高估了推断的(333)资源量的可信度与开发利用价值。只有达到预可行性研究程度,才能获得储量数据,才能支撑矿山建设计划。因此,中国的可研部门,要强化储量概念,推动中国的矿业勘查报告与矿业国际标准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