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页岩气真假争议:都是补贴惹的祸
(2014-07-05 23:24:05)
标签:
页岩气天然气财政补贴矿业开发财经 |
分类: 矿业经济 |
中石化涪陵页岩气真与假:
我们为何钻了页岩气定义的牛角尖?
来源:华夏能源网
我记得当页岩气刚刚从美国东海岸越洋舶来中国的时候,关于页岩气定义的争议声鹊起:“页岩气打出来难道不是和天然气一模一样吗?是以地质学方向定义页岩气还是用工程学方向定义?美国的页岩气定义宽泛,中国是否真的需要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页岩气定义?”
起初这样的争议硝烟弥漫,因为做了几十年常规油气的中国专家对这个“有违常规”的事物一无所知,而恪尽职守的他们似乎只能在搞清楚定义之后才能安心开展以后的工作。但随后随着国家对页岩气的重视,页岩气的“政治、经济、能源意义”压倒了“学术争议”,大家都暂且先搁置了争议,为了实现“十二五”目标一股劲地干了起来。
但最近发生的一场论战将棘手的“页岩气定义”问题再次摆上台面,一篇以质疑中石化涪陵页岩气项目“骗补”文章,最终惹怒了这位油气“大佬”,它用一句“笑话!”回应,霸气十足。
分析双方的立场,媒体被誉为第四权力,监督企业行为,在有争议的问题上展示异见,为公众提供另一种观点,无可厚非。但作为为中国首创页岩气奇迹的中石化来说,在此事中着实有些“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却欲诛有功之人”的味道。
在质疑中石化涪陵页岩气的文章中,“骗补”无疑是全文最高调的“定性词”—按照现有定义涪陵区块确为页岩气无误,但实际上可能只有一半是页岩气,另一半是天然气!
很明显这是一场关乎“页岩气定义”的论战!页岩气的定义就像一个哲学命题一般,模棱两可、难有定论。这个问题就连中国页岩气研究的“鼻祖级”专家们都坦诚的承认,“现有的这些界定与页岩气的真正含义都有一定偏差。”那我等平庸之辈岂敢在此对涪陵页岩气是否真实这样的问题妄加猜测?笔者大体也只能说说,我国为何钻进了页岩气定义这个牛角尖的原因罢了。
页岩气的定义存在以下几个难点,首先页岩气打出来后与常规天然气没有任何差别,我们很难从气体物理性质角度来区分两者。再则,页岩气之名来源于其主要储层的岩石类型,即页岩来命名,但页岩气又绝不局限于页岩气这一单一储层中,所以用储层来定义也不尽合理。最后,地球演化万年,地层分布复杂,页岩气层段中必然含少量砂岩、碳酸盐岩或硅质岩等夹层,但夹层到底多薄才属于页岩气,多厚又不属于页岩气呢?
以实用主义著称的美国人走了一条不纠结的路,他们以操作优先代替了学术优先。所以,虽然美国学者对个页岩气定义也存在多个版本,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美国对页岩气的定义宽泛,其开采作业不受定义限制,定义也不对美国政府监管造成实质上影响。
美国对页岩气定义绝不是无缘由的“宽容”,中国对页岩气定义也不是无缘由的“苛刻”。两国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大区别,究其根源,其一在于,美国油气上游市场化运作,中国三桶半油独享常规油气上游绝大多数区块;其二在于,美国不补贴页岩气开发企业,中国以补贴鼓励企业开发页岩气。
大家是否还记得2011年年关将至的那天,国土资源部在官网上挂出公告,正式承认页岩气为我国第172个独立矿种。
出于立场的不同,一部分人看到这则消息可能会欢欣鼓舞,但作为我国传统油公司的三桶半油在那一天心中也许是五味杂陈,因为“独立矿种”即意味着页岩气将不受传统油气的管理体制约束,三桶半油将无法像常规区块那样顺理成章的将其纳入麾下,而是要面对一场场犹如页岩气第二轮招标那样的公开竞争,与所有的国企、民企一同坐在台下等待招标结果公示那紧张忐忑的一刻。
而页岩气产品又与常规天然气无异,其伴生产品页岩油也是一种与常规石油无异的高品质轻质原油,两者日后的竞争可想而知。加之,页岩气因其成藏机理特殊,如不严加界定其定义,很容易将其与致密气低孔低渗的概念混为一谈(页岩气属于致密气的一种)。如果是这样,那我国今日的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页区块面积可就远不止国土部之前所定的“25.08万亿m3”(可采资源量,不含青藏区)了,这个数字很可能会翻上几翻。由此一来,传统油公司可能就希望以制定出严格的页岩气定义,最大程度上地缩小页岩气区块面积,以达到对公司自身既得利益最大程度上的维护。
第二点补贴一项,在当时还引发了一场闹剧。2012年11月,财政部在“页岩气十二五规划”制定出台后,希望以补贴政策来激励企业开发页岩气,以实现国家制定的2015年65亿方产量的目标。
那时的舆论普遍认为,美国对页岩气施行了补贴,中国可借鉴之。但经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2012年亲赴美国考察页岩气求证得出,美国历史上并未对页岩气作出过任何补贴,这也构成了美国不拘泥于页岩气定义的另一原因——没有针对页岩气的补贴,也就没了严格界定什么是页岩气的必要。但页岩气的环境在我国截然不同,它作为油气领域的新生力量,其发展必须依靠全行业的努力。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我国决定对页岩气进行补贴。但随补贴之后到来的难题是,财政部必要严格认定何为页岩气才能对其有针对性的进行补贴。
当时,国土部对页岩气已经给了一份定义,财政部在补贴文件中大体沿用这份定义,但出于补贴政策实施需要,财政部在夹层厚度上的限定上有别于国土部版本。国土部文件中写道:“夹层中的致密砂岩气或常规天然气,按照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进行估算,若达不到单独开采价值的,作为页岩气的共伴生矿产进行综合勘查开采。”财政部补贴通知中原文写道:“夹层及厚度,夹层粒度为粉砂岩以下(包括粉砂岩)或碳酸盐岩,单层厚度不超过1米。”
一个是“达不到单独开采价值”,限定范围比较宽泛,一个是“不超过1米”,限定范围较为严格。两份标准谈不上谁对谁错,因为财政部的补贴政策也是与相关专家协商之后的决定,之所以严格将储层限定在1米以内,全然出自政策操作性的要求。至于这一严格的限定是否会对开采企业申请补贴构成障碍,自会有政策纠错机制在日后的实施中慢慢调整。
归结起来,这两项导致我国走向页岩气定义牛角尖的原因,均出自于我国页岩气发展初级阶段的特殊历史环境。而随着我国油气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油气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犹如企业壁垒这样的原因势必将慢慢削弱,而补贴政策也很可能随着行业的发展壮大而渐渐淡出市场。毕竟,页岩气本质上与天然气无异,我们又何苦作茧自缚?
中石化的页岩气到底真不真?
新浪财经记者: 席淑静 2014年06月20日
2014年06月19日,朋友圈被中石化涪陵页岩气刷屏。一篇业内人士质疑中石化涪陵页岩气的新闻报道让中石化动了气,官方微博@石化实说 连发四条微博反击,称涪陵页岩气为典型页岩气构造,补贴是以产量为依据而非储量,工程对外公开招投标,系统外作业队伍占四成。从中石化官方微博的用语来看,似乎着实给气到了,用语非常不克制,诸如:“拜托专业点行不行?不要老采访匿名人士,欢迎到涪陵工地走两步。”“三七二十一,采访清楚再写稿,行吗?”“(补贴)这么好的政策,您也来享受一下呗!”
到底大家在争论什么?面对这么专业的讨论臣妾研究了半天,终于理出了一些头绪。
简单来说,核心问题就一个:你中石化的涪陵页岩气到底是不是页岩气?质疑者认为中石化的涪陵页岩气不是纯页岩气,说很可能一半都是常规天然气。在这样的基础上,质疑者又提出来,如果你不是页岩气却要装成页岩气,你想干嘛?骗取补贴么?因为只有页岩气作为独立矿种享受补贴,常规天然气是不存在补贴的。如此这般的逻辑下来,听起来似乎的确是一件十分恶劣的行为。
中石化的页岩气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页岩气呢?业内人士的质疑到底是天马行空的假设还是有证据的猜测?事实上,质疑者的假设并不算无厘头,因为页岩气的确经常伴生有致密气或者常规天然气。由于页岩气作为独立矿种享受补贴,所以国土资源部对页岩气有明确定义。
2014年国土资源部公布了《页岩气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技术规范(DZ/T0254-2014)》,其中明确规定:页岩气是指赋存于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层段中,以吸附气、游离气和溶解气状态储藏的天然气,主体是自生自储成藏的连续性气藏;属于非常规天然气,可通过体积压裂改造获得商业气流。页岩层段中常常含有少量砂岩、碳酸盐岩或硅质岩等夹层,这些夹层和页岩相比,孔隙略大,为微米级孔隙,页岩则是纳米级孔隙,这些夹层含有的天然气常常被归类为致密气或者常规天然气,不属于页岩气。
由于页岩开采的过程中常常伴生有致密气或者常规天然气,因此国土资源部规定,夹层中的致密砂岩气或常规天然气,按照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进行估算,若达不到单独开采价值的,作为页岩气的共伴生矿产进行综合勘查开采。国土资源部油气评价中心有关专家解释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为了防止开采企业以夹层中的非页岩气冒充页岩气领取补贴。所以业内人士怀疑涪陵页岩气区块中含有伴生常规天然气也属合理假设,但是假设毕竟是假设,更何况假设一半是页岩气,一半是天然气,这个假设也过于大胆了。
而且政府也不是吃素的,对于页岩层段中含有常规天然气早有提防。2012年11月,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曾联合下发了《关于出台页岩气开发利用补贴政策的通知》,确定中央财政对页岩气开采企业给予补贴,2012年至2015年的补贴标准为0.4元/立方米。但这项政策有三项具体的限定标准,其中最严苛的就是有关页岩夹层厚度的限定,规定单层厚度不能超过1米,超过1米就不能按照页岩气来申报领取补贴。
中石化涪陵页岩气的事实究竟如何呢?据负责涪陵页岩气勘探工作的中石化勘探南方公司总经理郭旭升称,涪陵页岩气示范区的页岩层段为纯页岩,不含夹层。中石化在官方微博中底气十足,回应说:涪陵页岩气是真正的页岩气。涪陵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自生自储的连续性气藏,是典型的页岩气藏,完全符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页岩气资源技术规范。2013年国家能源局批复设立“重庆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这可是国家正规文件哦。
虽然有来自勘探方的解释,还有国家能源局批复设立“重庆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的文件,但是仍旧不能打消业内人士的所有疑问,毕竟涪陵页岩气是国内第一个实现商业化的页岩气田,还是一个新生儿,人们对新生事物抱有各类的疑问也属正常反应,中石化也应该对更多的专家开放涪陵页岩气田,让大家真的能够到工地走两步,接受来自外部的检验。
作为国内首个商业化的大型页岩气田,涪陵的数字看上去的确太美好了:面积为283.56平方公里的焦石坝主体页岩气三级储量达到2402.36亿方,丰度接近于8.5;整个川东南探区的资源储量为2.1万亿方;焦石坝主体的页岩气田还是不含硫化氢的优质天然气干气气藏,连脱硫都不需要;已完成压裂试气的23口井均获高产工业气流,平均单井测试产量32.9万方/天。中石化还提出了2015年涪陵页岩气示范区产能50亿立方米,2017年建成百亿方产能。这些数字固然给中国的石油从业者提振了页岩气开发的信心,但也同时让他们感到难以相信。这就好比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有一个学生忽然成绩有了很大提升,背后难免有人说,他考试抄袭了或者提前知道答案了,至于事实是不是这样,还需要观察。至少目前为止还没有有力的证据支撑。
个人观点认为,在陆相页岩气迟迟没有实现商业化的背景下,中石化涪陵页岩气在海相页岩气勘探和开发方面实现了商业化开发,这一事件也将推动页岩气开发进而提高中国天然气产量。别忘了,中国的天然气一直都是个痛,产量太低,BP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天然气产量为1072亿立方米,是美国产量的16%,俄罗斯产量的18%。不过分乐观,也不要过分悲观,涪陵页岩气靓丽的产量是否可持续,产能建设是否能够达到预期,以及涪陵页岩气的经验是否能够复制到其他地区,都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争议“非典型页岩气”
中石化涪陵项目“一箭三雕”?
来源:记者: 尹一杰 2014年06月18日
中石化高调宣布提前进入商业化开发的重庆涪陵页岩气项目,或许并非看上去那么美好。
几名石油行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作为国内页岩气开发的标杆性项目,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田的开发中,中石化此前对外宣称的钻井成本、产量、井口气价成本及生产效率几个关键指标皆存在疑问。
2014年3月,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曾在香港宣布,中石化在重庆市涪陵区焦石镇的国内首个整装页岩气提前投入商业生产,并表示,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成功大规模商业开发页岩气。来自中石化此前官方公布的数据材料显示,涪陵页岩气田资源量约2.1万亿立方米,预计2014年底涪陵页岩气田将实现年产能18亿立方米,2015年底将建成产能50亿立方米/年,2017年将建成年产能100亿立方米的页岩气田,这一产能规模是原计划的10倍,也相当于一个1000万吨级的大型油田。
但对于中石化这一带有行业突破性的非常规油气项目,包括中石油在内的多名业内权威专家则持微妙的保守态度。 “在大方向上,涪陵项目的确属于页岩气,但和美国还有中石油在四川龙王庙的项目相比,这个项目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之前去涪陵的时候也提出中石化对这个项目的观察时间太短,现在就报这么高的储量是不是太早了,应该再根据动态数据继续观察。”中石油前资源局局长查全衡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一个月前,查全衡在中石油、中石化代表参会的一次业内会议中也曾对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项目的情况提出了诸多疑问。但针对涪陵页岩气项目开发的关键数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未能获得中石化的官方回应。
对于中石化而言,重庆涪陵页岩气项目无疑是其目前在非常规油气领域最受关注的标杆性案例。2008年,中石化正式对该区块进行勘探,四年后,焦页1HF井成功试产。中石化涪陵页岩气分公司副总经理刘尧文曾表示,涪陵页岩气田已完成压裂试气的23口井,均获得了高产工业气流,平均单井测试日产量32.9万立方米,最高测试日产量为54.7万立方米,且产能非常稳定。2014年3月,中石化与重庆市燃气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合资公司并搭建涪陵页岩气LNG工厂,一个月前,中石化再度与重庆市燃气公司、涪陵区政府等共同出资组建了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石化重庆天然气管道有限责任公司、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销售有限责任公司。这一连串的配置组合意味着中石化大举开发重庆页岩气的脚步正在加快。在中石化可观的数据刺激下,重庆相关区块的页岩气开发热潮如火如荼。
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詹成志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目前,重庆市正与央企以及其他大型页岩气勘探开发企业加强合作,携手打造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中国石化要实现百亿方气田开发目标,在勘探开发、配套设施建设、综合消纳项目建设等方面预计将投资500亿元;2014年至2020年,中国石油以及其他页岩气投资公司在重庆市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但对于重庆保持高温的页岩气开发,以及中石化涪陵项目的“含金量”,多名业内人士则表示,涪陵页岩气区块在地质结构及藏气丰度等方面或属于“个例”,而中石化日产数十万立方米的钻井产量也难以复制。
“我只能说中石化这个项目属于‘非典型页岩气’,按照现有理论这个项目的确属于页岩气范畴,但实际上这个区块可能只有一半是页岩气,另一半是天然气,但中石化公布的数据都是页岩气开发的名义。”一名民营石油公司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与此同时,作为对国内油气田地质研究颇深的查全衡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与中石油四川龙王庙项目对比,涪陵页岩气区块在埋藏深度等指标方面都极为相似,但藏气丰度则存在一倍差距,“龙王庙是每平方公里5亿立方米,涪陵是10亿立方米,这个差距是需要深究的。”
来自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2012年联合下发的文件显示,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页岩气开发资金支持中,2012年-2015年的中央财政补贴标准为0.4元/立方米,补贴标准也将根据页岩气产业发展情况予以调整。根据这一补贴标准及中石化涪陵页岩气项目2015年计划的50亿立方米/年产能,中石化获得的国家补贴为20亿元。针对这笔国家定向划拨的财政补贴,多名同业公司人士则提出了质疑。“这笔钱本来是国家鼓励市场上的公司去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因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成本高,但涪陵区块并不是典型的非常规油气田,这几十亿的补助就有问题。”上述民营石油公司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与此同时,中石化另一遭市场人士诟病的则是其在涪陵页岩气项目上的钻井成本。此前,负责涪陵项目开发的江汉石油管理局局长、江汉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孙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涪陵页岩气区块一口钻井的费用高达8300万左右,而在整个涪陵页岩气发现之前,中石化账面上的资金投入就高达25亿。 但对于涪陵页岩气钻井的费用,两名业内人士则提出了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