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霍各乞矿田发现与勘查开发史

标签:
霍各乞矿田获各琦铜矿勘查开发矿产资源财经 |
分类: 话说找矿 |
内蒙霍各乞铜多金属矿田发现与勘查开发史
刘继顺
2014-05-04
一、发现与勘查历史
霍各乞(现名获各琦)铜多金属矿田,系内蒙狼山地区中元古界渣尔泰山群内三大多金属矿区之一(另二为东升庙和炭窑口),直距赛乌素镇西南35km,南距包兰线临河火车站85km,杭锦后旗陕坝镇65km。地理坐标:东经106°39'15″~106°41′15″,北纬41°15′57″~4l°17′43″。本区系内蒙古高原腹地,地势平缓,海拔标高1900-2100m,高差30-70m,属内陆干旱寒冷气候。
1958年5月,冶金工业部地质局华北分局542队(现内蒙古有色地质一队)钱立人、刘福春等,在乌兰陶勒盖庙,获悉蒙古族牧民曹德木报矿资料。6月12日,在牧民曹德木的带领下,他们赴实地踏查,发现了含孔雀石的石英岩露头和多处古采坑,霍各乞铜多金属矿得以重现天日(群众报矿及古采坑、废石堆及古采矿遗迹调查,是发现关键)。随后测制了1:2000地质草图,圈定了铜矿化范围,并认为是一个巨大的铜矿床,其储量前景可观。自6月25日始,开展普查评价,于13线钻孔中见到厚度56m,含铜1.3%的铜矿体。
1958-1962年,内蒙重工业厅地质勘探公司第3地质勘探队投入钻探4968.38m、浅井74.20m、坑探178.40m、1/1万地形地质填图和物化探测量22km2和1/2千地形地质测量0.7km2等工作。认为属沉积变质型层状矿床,赋存于石炭二叠系阿古鲁沟组(注:现定为中元古界渣尔泰山群)条带状炭质石英岩、块状石英岩、透闪石岩与炭质板岩中。其中一号铜矿体长75-700m,厚3.90-24.60m,延深200-500m,铜品位0.47-1.70%;铅锌矿体长50-700m,厚3.5-13.2m,铅锌2.1-6.16%。钱立人等于1962年10月1日提交《内蒙古杭锦后旗霍各乞多金属矿区一号矿床地质勘探中间报告》,计算的储量经内蒙重工业厅地勘公司审批表内C2级金属量铜20.74万吨,铅9.73万吨,锌14.75万吨。
1958-1963年间,内蒙古重工业厅地勘公司第3地质勘探队,在22km2霍各乞多金属矿区内,对已发现的3个矿床,累计投入钻探46孔(进尺8904.34m)、槽探1713m、浅井74.2m和坑探179.04m。1963年12月1日, 孙荣久等提交了《内蒙杭锦后旗霍各乞多金属矿区地质普查勘探总结报告》,初步查明为变质岩层状铜铅锌铁复合矿床,赋存于元古界渣尔泰群中,铜矿产于条带状碳质石英岩、致密块状石英岩中,铅锌矿产于碳质板岩中,铜铅锌磁铁矿产于透闪透辉石岩中,分别由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或组合组成,并均含磁黄铁矿。其中一号矿床含14个矿体,长100-700m,厚3.5-25.20m,延深150-500m,铜品位0.33-1.85%,铅1.17-5.06%,锌0.60-2.21%,估算的C1+C2级金属储量:铜2239.61吨,铅1438.29吨,锌1731.48吨,铁矿石668.5万吨。内蒙古重工业厅地勘公司第3勘探队黄美如等于1963年12月1日,提交了《内蒙杭锦后旗霍各乞多金属矿区一号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报告,认为含矿地层为石炭二叠纪板岩、片岩、石英岩、灰岩等浅变质岩。容矿层有条带状炭质石英岩、石英岩、炭质板岩,其次有透辉石--透闪石岩,不同矿物组合的矿体赋存不同的含矿层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平行排列,围岩蚀变主要有透辉石化、透闪石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矿床属大型中温热液型层状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也可能为沉积变质矿床。
1965年12月1日,冶金工业部华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511队俞文桂、李玉琦、孙荣久等,提交了《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后旗霍各乞铜矿地质勘探总结报告》。他们根据71个钻孔(总进尺17866.35m)、179.40m坑探、1056.85m井探、30000m3槽探、1/1万22km2地形地质填图和1/1千11km2地形地质填图等工作,初步查明为层控矿床,赋存于霍各乞上部片岩中,条带状炭质石英岩含铜,硅化灰岩含铅锌与铁矿炭质板岩含铅锌;共发现3个矿床12个铜矿体47个铅锌矿体3个铁矿体;矿体长350-850m,厚5.0-28.48m,控制延深160-494m,平均含铜0.56-1.18%,铅1.17-1.78%,锌1.17-1.70%,全铁31.62-33.49%;计算3个矿床工业+远景储量:铜金属量63.04万吨(矿石量1602.8万吨),铅金属量62.46万吨(矿石量3831.5万吨),锌金属量42.64万吨(矿石量2677.3万吨),铁矿石量2826.9万吨。其中3号矿床的铜矿体176吨铜金属储量和1.14万吨铅金属储量,但报告未经审批。
1971年9月1日,华北冶金勘探公司511队,常耀奇、孙荣久、龚道涵、朱学忠、王俊杰、徐景才和朱盛才提交了《内蒙古潮格旗霍各乞铜多金属矿区区I号矿床地质勘探总结报告》。本次投入21580.33米(69孔)钻探、3万方槽探、74.50m浅井、179.40m坑探和10.81km2的1/2千地形地质测量等工作,认为霍各乞铜多金属矿为白云鄂博群中的层控矿床,一号矿床赋存于霍各乞千枚岩组上部,条带状碳质石英岩层(铜矿),碳质板岩(铅锌矿),透闪透辉石化灰岩(铅锌与铁矿)。共3个铜矿体,24个铅锌矿体,12个铁矿体。铜-1矿体长750米,厚23.70米,平均品位1.35%,矿体为层状,倾角80°;铅-1矿体长1650米,厚17.56米,铅平均1.09%,锌1.77%;铁-1与铅-3为同一矿层,长400米,厚12.30米,全铁32.80%,矿石分别为黄铁--黄铜矿石、铅锌--磁黄铁矿石和磁铁矿--磁黄铁矿石。本报告于1973年由冶金部审查,批准探明储量工业+远景为:铜64.31万吨,铅75.5万吨,锌78.16万吨。
1978年,内蒙古冶金地质一队对本区2号矿床进行勘查,1978年12月牟公肃等提交《内蒙古自治区潮格旗霍各乞多金属矿区二号矿床普查评价报告》,内蒙古有色金属勘探公司于1985年审查,批准探明储量:铜6.8万吨,铅20.63万吨,锌5.4万吨,铁矿石2087.6万吨。
自1958年至1978年,断续普查勘探历时20年,共圈出3个矿床一个矿化带,先后投入钻探4.18万m(钻孔140个)、坑探179m、槽探4.2万方、1:1万地质测量22km2、1:2000地质地形测量10.91km2和1:2000物化探测量6.9km2等工作。一号矿床达勘探程度,二三号矿床达详查程度,4号矿化带达初查程度。不仅探明了铜铅锌铁储量,同时对镉银铟镓等储量也进行了计算。
1988年2月1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黄超等,提交了《内蒙霍各乞铜多金属矿床经济价值研究》报告,认为:1. 不论中小型开采(3000吨/日)还是大中型规模(4000吨/日、7000吨/日)开采铜都可获利,而采铅锌会亏损,因为铅锌原生矿品位低(2.93%),而中型规模开采则需平均品位5.93%以上,才能保证有较好经济效益;2.因矿区附近缺乏水源,大型开采(7000吨/日),条件欠缺,根据现有供水点,第一阶段生产允许规模不超过4000吨/日,而大型开采(7000吨/日)规模的实现,只有待前山的东升庙,炭窑口两大铜锌和铅锌硫铁矿床开发后,再统筹考虑矿床的开采。
1988年6月,组建霍各乞矿务局,正式开建霍各乞铜多金属矿,露天开采一号铜矿床之5-11线间矿体,1900m标高以上高级储量34.7万吨。
1991年8-10月,为配合霍各乞铜矿三期工程扩建,内蒙古有色地质一队对霍各乞铜矿一号矿床3-16线补勘。本次补勘投入钻探2394.20m和坑道259m等工作,利用以往钻探15039m(55个钻孔)和坑探179m等资料,认为属海底火山喷发与沉积有关的层控变质矿床,3个工业矿床均赋存在元古界狼山群二岩组中,1号矿床总长1200余米,分布标高从地表2000m延深1350m仍未尖灭。其中3-16线间有铜矿体5个、铅锌矿体21个、铁矿体5个。矿石平均品位铜1.38%、锌1.53%、铁32%。1992年6月1日,孙荣久提交《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霍各乞铜多金属矿区一号矿床3-16线勘探地质报告》,1992年9月经内蒙古储委审查通过。报告指出1971年所提交的3-16线(1630m以上)铜金属量B+C+D级368751.66吨;本次批准的铜金属储量为B+C+D级286273.44吨。
1996年,霍各乞铜矿再次扩建,形成了5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当时为国内六大露天铜矿山之一。
2001-2002年,内蒙古巴盟岭原地质矿产勘查有限责任公司赵英福等开展了霍各乞及外围(东经106°34′30″~106°41′30″,北纬41°14′30″~4l°16′30″)铜多金属矿普查,于2002年12月1日提交了《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霍各乞及外围铜多金属矿普查地质报告》。
2002年底,因有色金属价格持续低迷,矿山连续亏损,无力寻找新的矿产资源,霍各乞铜矿政策性关闭破产。西部矿业股份公司以1.64亿元价格收购霍各乞铜矿,于2003年6月9日注册成立西部矿业巴彦淖尔分公司,同年6月30日顺利启动恢复生产,并开始露天转地下开采设计,设计年采矿规模为130万吨。2003年底即盈利200万元,2004年实现盈利2000万元。
2004年10月1日,巴彦淖尔市岭原地质矿产勘查有限责任公司王心英、赵沛恒和郭明风,受采矿权人乌拉特后旗阿日其图铜矿董事长徐永光的委托,提交了《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霍各乞铜多金属矿区二号矿床3-13线、15-27线2045-1780m标高铁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着重对内蒙古冶金一队于1978年提交的《霍各乞铜多金属矿区二号矿床普查评价报告》及2004年对二号矿床所做的补勘资料进行储量核实工作。采矿证(1500000040627号)面积0.6011km2范围内,二号矿床铁矿为喷流沉积变质型层控矿床,东西长1300m,南北宽50m,共有铁矿体16个(铜矿体3个,铅锌矿体55个)。其中铁矿体中铁1最大(长800m,均厚23.5m,延深达460m,磁铁矿为主)。截止2004年12月31日二号矿床核实范围铁、铜、铅、锌资源储量(3-13线、15-27线、2045-1780m标高,原D级/现122b+333类):铁矿石本次核实为1367万吨,已消耗73万吨,尚保有1294万吨(平均品位28.67%);尚保有铜金属27930吨(0.87%)、铅金属70849吨(1.46%)、锌金属28306吨(0.66%)。
2004年10月1日,巴彦淖尔市岭原地质矿产勘查有限责任公司皇文俊、王心英和赵沛恒,受采矿权人乌拉特后旗协力铁矿公司高振荣的委托,提交了《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霍各乞铜多金属矿区三号矿床8-18线2039-2004m标高铁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着重对冶金(有色)511队于1964年提交的《霍各乞多金属矿区三号铁矿床普查评价总结报告》及1999年提交的《霍各乞多金属矿区三号铁矿床8-16线详查报告》及铁矿采掘实际资料进行核实。采矿证(1500000320178号)面积0.1018km2范围内,三号铁矿床为喷流沉积变质型层控铁矿,分铁-1(上)、铁-1(下)二层,走向北东,长800m,宽70m,最大延深315m,全铁平均36.82%,主为磁铁矿(伴硫化矿物)。截止2004年12月31日霍各乞铜多金属矿区三号铁矿床铁矿资源储量(铁-1(上)、铁-1(下)号矿体,2039--2004m标高,8-18线,122b+333类矿石量):查明315.96万吨,消耗161.45万吨,尚保有154.51万吨。
2004-2007年,北京西蒙矿产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研究院,对霍各乞矿区一号矿床深部进行普查及详查(2007年勘查许可证1500000730480,面积12.17km2),完成深部钻探62个孔57123.81m,认为霍各乞矿区一号矿床位于矿区南部的中元古界狼山群第二、三岩组碳质板岩、含碳石英岩及透闪石岩内;一号矿床有铜-Ⅰ、Ⅱ,铅-3及铅-1和铅-1东矿体。其中铜-Ⅰ全长1400m,向下延伸1100m以上,均厚25.34m(钻孔见矿真厚73.61m,铜品位1.36%);铅-3矿体,长1400m以上,向下延伸1000m以上,均厚10m,铅含量1.56%。铜Ⅰ矿体下方透辉透闪石岩有铁-1矿体,长1000m,向下延伸200m以上,均厚5m,磁性铁21.44%。矿石自然类型为硫化矿石;矿石工业类型为火山岩黄铁矿型铜矿。邓吉牛、钟正春、吕国安等于2007年10月25日,提交了《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霍各乞矿区一号矿床深部铜多金属矿详查报告》。本详查报告经国土资源部组织评审,确认铜428796吨(平均品位0.95%)、铅452295吨(平均品位1.04%)、锌572769吨(平均品位1.32%),铁矿石量(333类)447.15万吨(磁性铁平均品位21.44%);伴生银330.94吨(平均品位3.7克/吨),硫581.51万吨(平均品位6.58%)。
2006年4月,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分公司更名为巴彦淖尔西部铜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增至5.18亿元。
2007年12月底,西部矿业以 4.576797
亿元的价格受让北京西蒙矿产勘查有限责任公司(西部矿业占股80%,鑫达金银开发中心占股19%,内蒙古华域地质矿产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占股
1%,注册资金500万元)所持有的内蒙古霍各乞铜矿一号矿床外围勘探探矿权。
目前已形成年采选能力500万吨,其中铜采选300万吨(一期130万吨,二期扩建170万吨,已全部完工投入生产),铅锌采选200万吨。2012年,生产铜精粉2.1万金属吨、铅精粉5846金属吨、锌精粉9633金属吨,实现产值10.3亿元,上缴税金2.1亿元。
矿床认识过程几经演变。容矿地层时代曾划为石炭-二叠纪,目前公认为中元古代;1950年代末,苏联专家伊凡诺夫,认为一号矿床是石英脉型或次生石英岩型,矿区远景不大;扎赫瓦特金认为是矽卡岩型铜矿,规模为小型,最大为中型;钱立人等认为属于中-高温岩浆期后热液矿床,且沿一定层位矿化,有希望成为大型矿床;1964年以后,钱立人、孙荣久等,认为霍各乞铜多金属矿床为沉积变质型层控铜矿床;1988年后,崔养权为代表内蒙有色一队认为海盆地控矿观点,特别是三级断陷盆地控矿的认识,在一号矿床西段侧伏处找到7.5万吨铜铅锌工业矿体。目前大多倾向认为系喷流沉积变质层控矿床,矿体受霍各乞倒转复式向斜的控制。
二、矿田地质特征
(一)大地构造背景
霍各乞铜多金属矿田地处华北地块北缘中晚元古代狼山—渣尔泰山裂谷带狼山成矿带之北带(南带有朱拉扎嘎金矿及炭窑口、东升庙、对门山和甲生盘大型铜铅锌矿)。狼山—渣尔泰山裂谷总体呈东西向展布,东西长800
多km,南北宽近100km。裂谷基底为太古代—早元古代乌拉山群角闪岩相中深变质岩系,裂谷沉积建造为巨厚的渣尔泰山群(狼山群)碎屑岩—碳酸盐岩夹少量火山岩建造,同期异相沉积沉积建造为白云鄂博群,它们均为绿片岩相局部达角闪岩相的浅变质岩系。其上零星分布有石炭系-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
(二)容矿建造
中元古界渣尔泰群(狼山群)可分为三大岩组。下岩组称为书记沟组,原岩为一套陆源碎屑岩建造,
夹有多层席状斜长角闪岩体以及部分火山岩层,变质为灰白色变砂砾岩、石英岩和绢云石英岩;中岩组称为增隆昌组,原岩为一套含火山物质硅质泥砂质不纯碳酸盐岩建造,变质为黑色炭质粉砂质千枚岩-板岩夹白云质大理岩、含炭石英岩、透辉石-透闪石-石英岩,为狼山成矿带主要含矿层位;上岩组称为阿古鲁沟组,原岩为系黑色炭质页岩一粉砂岩夹不纯泥灰岩与砂岩建造,
其下部常见顺层斜长角闪岩席,变质为黑色含碳千枚状板岩、钙质板岩夹大理岩。
(三)岩浆岩
除渣尔泰群中的火山沉积变质岩外,区内出露有晚元古代震旦纪侵入岩、海西印支期侵入岩、燕山期侵入岩及第三纪玄武岩。各时代侵入岩约占矿区面积的20-25%。
中晚元古代闪长岩体分布于霍各乞矿田东西两侧,如乌尔图和阿仑珠斯朗,侵入围岩同化混染明显,一般对矿体起吞蚀破坏作用。华力西-印支期黑云花岗岩(少量花岗闪长岩)体分布在狼山主峰及南、北两带,侵入乌拉山群和渣尔泰山群,多呈花岗岩基、岩株产出,形成与区域构造线一致的构造岩浆岩带,与之相关矿产为岩体外接触带附近的脉状充填型铅锌矿,如阿拉其图敖包。燕山期中酸性次火山斑岩主要分布在狼山西段,沿哈拉根那向深断裂及边侧部呈小岩株产出,与之相关的矿产为次火山斑岩铜金矿,如欧布拉格。
(四)控矿构造
霍各乞矿田目前发现有4个矿床,即一号、二号、三号和四号4 个矿床。所有矿体均分布在长宽均约3.5
公里的范围内。其中一号矿床,规模最大,是目前开采的主要对象,铜铅锌资源量均为大型,铁矿石资源量中型;二号矿床,规模次之,铁矿石资源量达大型,铜和铅锌则为中型;三号和四号矿床,因探矿工程量较少,铁铅锌矿资源量均属中小型。
一号、二号和三号矿床的矿体,由上往下依次产出有:① 条带状石英岩层中的铜矿体;② 透辉透闪石岩中的铅(锌)矿体;③ 透辉透闪石岩中的磁铁矿体;④炭质板岩中的铅锌矿体。而四号矿床,矿体的产出顺序恰恰相反。这一地质事实显示:1)霍各乞矿田的主体构造为倒转向斜,四号矿床赋存于正常翼,而一号、二号和三号矿床赋存于倒转翼且经过再次褶皱;2)一号矿床是与二号矿床平行的另一矿层,亦有人认为一号矿床与二号矿床在层序上相反;3)三号矿床实为二号矿床的走向延长部分,因成矿后断裂将原为一体的矿床错成两个矿体并推覆上升;4)倒转向斜形成后,还发生了多次断褶变动,使二号矿床与三号矿床形成了“Z”字形矿床构造格局。因此霍各乞倒转复式向斜由北部二号矿床倒转向斜、中部隐伏背斜和南部一号矿床倒转向斜组成两向一背倒转复式向斜构式。北部二号矿床正常翼以铁为主,下部有少量铜(铅锌)。南部一号矿床倒转翼上部以铜为主,向下渐次为铁+ 铅(锌)→铅锌为主。一号矿床和二号矿床在层序上正好相反。
霍各乞-那仁宝力格NE-NEE
向的大型韧性剪切带,剪切方向与地层倾向一致。该韧性剪切带,长32km,宽1-3km,属狼山-渣尔泰山巨型韧性剪切带次级剪切带,分布着霍各乞、欧布乞、褐布敖包、那仁宝力格等矿床(点),为霍各乞外围扩大铜铅锌资源量的潜在远景地段。
NE-NEE
向区域性断裂规模宏大,控制各时代地层岩相分布和岩浆岩体产出。北侧霍各乞-那仁宝力格断裂,南侧东升庙断裂和炭窑口断裂,以及斜切狼山主峰的NW
向张扭性断裂,后者地貌上呈狭谷,如达拉盖沟、东升庙沟、炭窑口沟等。NE 向次级断裂多属同生断裂,与NW
向断裂交汇联合,控制三级火山盆地及其沉积矿产分布和定位。霍各乞矿田位于NE向居力格台-那仁宝力格断裂和古尔班断裂之间与NW
向大西沟、大东沟断层交汇部位。
三、霍各乞矿田一号矿床矿体特征
一号矿床主要有2个铜矿体、2个铅锌矿体及1个铁矿体。
CuⅠ分布在-9 线到 16 线,长 1400m,延深达 1100m 以上,仍未尖灭。1400m 以上矿体平均倾角为67°;1400m以下,矿层产状变化大,矿体平均倾角约49°。矿体呈层-似层状,矿体内普遍存在分枝复合现象,偶有尖灭再现现象。1400m标高以上,平均品位为1.83%,平均厚度为25.34m;1400 m标高以下及矿床西部,平均厚度24米。但局部出现富厚段,其一在7线至5线,均厚达73.61米(ZK802孔),含铜1.36%;其二在-3线至-7线,均厚71.86米,含铜1.03%矿体厚度变化大。此两个富矿段占深部储量的80%。矿石类型有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型和黄铜矿-磁黄铁矿型,且以后者居多,约占70%。金属矿物以黄铜矿为主,磁黄铁矿、黄铁矿次之,局部含微量方铅矿。黄铜矿含量一般 1-5%,最高达 30%。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一般达50-70%,最高达95%,局部有透辉石、透闪石、绿泥石、绢云母,极少量的有绿帘石、方解石等。
Cu II矿体,在1400米标高以下与CuV矿体复合,分布于3
线至21线间,长 1200m,平均含铜1.39%。矿体产状与Cu
I相当,向深部由68°渐变为50°,倾角变缓,厚度相对稳定,深延至1000米标高之下。
Pb-1矿体,分布于3线到16线,长850m,产于炭板岩中,延深至1000m标高,均厚12.55
m,平均含铅1.22%,平均含锌1.53%。矿体产状与铜矿体相似。
Pb-3矿体,分布于-9线到15线以东,长1400m,延深达1000m以上,倾角
30~80°,但总体产状与含矿岩层一致。1400m
标高之下,矿体随CuⅠ矿体产状变缓而变缓。矿体赋存于透辉石透闪石化灰岩中,或CuⅠ矿体底板硅化板岩中。
1400m标高之上的Pb-1矿体,在1400 m标高之下与Pb-3矿体连成一体,而不与 9 线的
Pb-1矿体对应。矿体呈似层状,均厚10m,含铅1.56%,最薄3.3m。矿体形态比较复杂有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现象,矿体内部矿石共生组合也比较复杂。主要金属矿物有磁黄铁矿、方铅矿、铁闪锌矿,其次有黄铜矿、黄铁矿、白铁矿,有时见有磁铁矿和毒砂。磁黄铁矿呈浸染状,少量致密浸染状;方铅矿、闪锌矿呈浸染状,自形到半自形颗粒;黄铜矿呈浸染状,多分布在硅质较高的部位及过渡岩段处,从而出现铅锌铜矿石。脉石矿物主要为透辉石、方解石、透闪石、石英,其次有云母、绿泥石、阳起石、重晶石等。
Fe-1矿体,产于cuⅠ矿体下方的透辉透闪石岩中,其产状与Cu
I矿体基本一致。长1000m,延深200m以上。矿体有尖灭再现的现象,最厚18.65m,mFe21.44%。铁矿体往往具有多个矿条平行产出特征,单条矿体厚约5m,mFe含量20%。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次为磁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透辉石、阳起石、铁闪石、透闪石、石英,次有方解石、绿泥石、绢云母等。
铜矿石伴生银3.5g/t,硫4.97%;铅锌矿石伴生银
4.0g/t,硫8.25%。
目前深钻仍未控制至倒转向斜的转折端,预计在500米标高(深达1500米)才可见及褶皱转折端。
四、地质勘探与生产勘探对比
根据陈和平(2013)对获各琦铜矿1750和1450中段的探采对比[获各琦铜矿地质勘探与生产探矿对比及误差分析,西部探矿工程,(12),2013]进行了研究。
霍各乞矿田一号矿体勘探类型为Ⅱ类型。生产探矿网度定为25m×20m,探求111b类储量。开采中段高度50-70m
。目前开采中段有1750、1690、1630、1570、1520和1450。
陈和平(2013)选择1750、1690、1630、1450 中段-3至19 勘探线作为对比地段。该地段地质勘探采用岩芯钻探探求332
级储量网度为50m×100m ,生产探矿网度以25m×20m,探求111b 级储量。
地质勘探与生产勘探对比结果如下:
1)、生产探矿圈定的矿体比地质勘探圈定的矿体薄,厚度相差最大的位置在2至6 线和13至14 线,地质勘探矿体平均厚度为24.42m,生产探矿矿体平均厚度20.67m,误差率-15.36%。主要原因是矿体分枝复合现象严重和夹石变化较大,地质勘探网度对局部夹石未能探明而圈定为矿体,致使矿体厚度较大,产生误差。
2)、地质勘探圈定的矿体倾角,比生产探矿推断的矿体缓,矿体向西侧伏的特点明显,导致地质勘探圈定的矿体向上盘偏移。
3)地质勘探铜品位1.29%
,生产探矿铜品位1.33%,两者十分接近,误差率为+3%,表明铜矿石质量较为稳定,随着矿体向深部的延伸,品位也逐渐降低。
4)勘探与生产探矿圈定的矿体面积各项参数均有较大的误差,特别是矿体面积重合率较低,尤以1450
中段形态歪曲率较大。这说明地质勘探资料中的矿体底板位移较大,矿体赋存位置吻合性较差;同时也说明了局部地段矿体形态是极不规则的。
4)生产探矿储量比地质勘探储量减少了384.69万吨,误差率-20.15%。造成矿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矿体厚度变薄、地质勘探钻孔网度过稀,加上矿区地质构造条件复杂等,致使矿石储量计算误差较大。
5)地质勘探与生产探矿所圈定矿体对比表明:虽然在矿石储量、矿体厚度及各项地质参数上,存在一定的误差,但对本矿床勘探类型定性为Ⅱ类型,是符合矿床地质特点的,基本符合现行《铜矿地质勘探规范》。地质勘探程度(包括地质研究程度及勘探工程控制程度)高低是决定储量误差大小的主要因素。
五、结语
1、目前地质勘探所确定的332+333类资源储量全部采信,是不妥的。北京矿通资源开发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在《内蒙古霍各乞铜矿一号铜矿床外围勘探探矿权评估报告书》将332+333类资源储量全部认定为可开发矿石量,是不妥的,不符合谨慎性取值原则的。
2、霍各乞深部及外围找矿前景广阔,找矿突破关键仍然是褶皱与断裂控矿与破矿规律。
3、目前正在开采的霍各乞矿田及阿拉其图敖包、莫若古及褐布敖包等矿床(点),全部分布在二叠纪花岗岩体外接触带周围。这究竟为偶然的空间关系,还是必然的就位成因关系,值得深思!尽管霍各乞矿田成因公认为喷流沉积变质层控型,引领了曾经重大的找矿突破,但二叠纪花岗质岩浆侵入成矿,会否引领新一轮找矿更大的突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