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托里金矿采金人

(2013-09-29 16:12:17)
标签:

新疆托里

淘金客

矿产资源

矿业开发

财经

分类: 矿业人物

新疆托里金矿采金人
来源:天山网 《新疆经济报》原载:2003年10月14日 

  
在新疆著名的黄金生产县托里县,流传着许多人与黄金的故事。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人就来到了这里,用最简陋的方式开始采金活动。清朝中期采金业达到鼎盛时期,后来由于地表富矿枯竭,采金难度增大,托里金矿区的采掘活动逐渐衰落了。 

 

1980年代起,随着新一轮采金热的到来,托里金矿区再次形成了以哈图金矿为主的黄金热。传说,许多人仅通过加工古人(采金人对古时采金人的称谓)遗留下来的矿砂就发了大财。发现富矿、采到块金,一夜间暴富的传闻也屡见不鲜。 

 

托里县国土资源局干部徐卫东说,采金有着很大的运气成分。一口井投入几十万、上百万元,结果未找到矿脉,或品位差,赔得净光的企业和个体采金者不在少数。

 

 

在陪同记者前往鲁克依金矿的途中,托里县国土资源局的另一位工作人员讲述了矿主卢扬的采金经历。

 

 

1997年,卢扬凑足了9万元,开始在鲁克依金矿采金。到1999年初,卢扬负债几十万元陷入绝境。工人工资发不下来,都跑光了。连续两年未出山的卢扬此时就像野人一样,经常一个人坐在光秃秃的山顶上嚎啕大哭。

 

 

记者见到卢扬后,他说的头一句话就是:苦哇!一言难尽。

 

 

卢扬刚来那会儿与其他采金人一样,接别人的矿井。那人在扔下7万元后,彻底绝望了。卢扬在那口井上又挖了整整两年,结果一无所获。已经没有退路的卢扬心想,挖吧,直到死在这里算了。不过,绝望中的卢扬多了一个心眼。他放弃了这口井,而在县上其他界定的矿点范围内,寻找可能有金子的老古人留下的井。

 

 

这年夏天,卢扬终于找到了一个洞口被碎石封死的古井。在清理井口的乱石中,还发现了康熙年间的铜钱以及老古人使用过的工具。

 

 

他顺着老古人开凿的斜井向下掏。几个月后,他在60余米处找到了古人未开采的矿脉,继续向下掏,老古人遗弃的油灯、烟袋锅,以及钢钎、铁锤也出现了。更让他喜出望外的是矿井渗水了。而在托里金矿区,老古人一旦在井下遇到水,惟一的出路就是放弃。

 

 

接下来的日子,卢扬时来运转了,水下面果然是品位很好的金矿矿脉。

 

 

记者执意要下到100多米深的矿井看看采金场面。然而顺着坡度很陡、支满顶柱、连腰都无法直立的矿道下行约二十米后,记者就被阴冷潮湿的冷气吹得连续打了几个喷嚏。最后记者听从了卢扬的劝阻,退出了矿道。据说,矿道是古人顺着矿脉开凿而成的。金子似乎也知道自身的价值,夹在岩石中的矿脉中让人很难寻找。在鲁克依金矿区,金矿一般呈长带状分布,最厚处也就是几十厘米。

 

 

由于古人运送矿石都是肩扛人拉,为了省力,老古人只认矿脉,几乎没有留下工作面,因此斜井显得异常狭窄,开采也很不规范。

 

 

现代托里金矿采金则是在斜井上方凿一个竖井,矿石由机械从竖井提出地面,然后经过碾轧等工艺,采出矿石中的金子。

 

 

在洞内待了一会,抬头借着矿灯的光亮,记者注视着被立木支撑着的石壁,无法想象老古人是怎样在井下工作的,更无法形容现代采金人在如此危险、恶劣的环境下是靠什么战胜自我,然后一克一克地获取宝贵的金子的。此时,记者对金子的好奇,已经变成复杂的敬畏。

 

 

采金人最大的忌讳是,侵犯在井内发现的蛇和老鼠等动物。按采金人的说法,这两种动物都有人类不及的灵性。

 

 

卢扬告诉记者,由于几年前整天在井下劳动,有时候累了,无力爬出井外,索性就睡在井下,结果落了一身病痛。现在一想起下井,心里就发怵。

 

 

卢扬手下现有40多名工人,基本都是托里县的农民。他们很感谢卢扬为他们提供的挣钱机会。

 

 

记者随后又走访了几处正在开采的金矿点。记者注意到托里矿区的采金人,不论是老板还是打工者,几乎没有戴金挂金现象,这或许能从一个侧面说明采金人对金子的复杂感情。

 

 

资料显示,金矿开采,在托里县已探明的金属类矿藏开采中,是位居首位的利税行业,而托里金矿新探明的黄金储量已达150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