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

(2012-11-28 11:54:38)
标签:

青藏高原

野外调查

安全避险

地质勘查

校园

分类: 地学人生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
作者:陈桂华  来源:科学网博客

 

(一):经历
 
2012年11月16日,北京地质研究所3名工作人员在可可西里进行地质调研时失踪。“三名队员有两人是23岁,另一名24岁。其中一人是今年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其中,“两个队员承担考察任务,另一个是司机。”目前已经找到了他们的遗体。

 

无独有偶。2012年2月19日,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公司三名地质队员在可可西里失踪。“3名地质队员经验丰富。带队的杨能昌曾经在其他驻地遇到过危险,失踪了7天,只靠着手上的地图徒步走回了驻地。”至今未能找到这3名人员的遗体。

 

本人(注,陈桂华)主要在青藏高原北部和东部开展地质工作,包括昆仑山口、玉珠峰、五道梁、风火山、花石峡、玛沁、玛曲、红原、炉霍、道孚、乾宁、康定等。从2003年开始,基本每年都去这些地方开展1-2个月野外工作。当然也遇到很多高原状况,所幸目前为止还算比较安全。个人认为有几个经历值得分享,以供借鉴。

 

2004年,我们去玛沁、玛曲对东昆仑断裂带进行野外工作,野外用车是从兰州租的私车。其中一个司机师傅据说是当过兵的,参加过对越战争。在玛曲一带(海拔3400-3600m)工作一段时间都没啥情况,后来转到玛沁一带(海拔3800-4000m)就出问题了。这位司机师傅身体慢慢感觉浮肿,吃饭大汗淋漓,其它没有什么。我们问他要不要去医院,他只说没关系。后来强行要他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慢性肺水肿。在医院吸氧、利尿处理之后,迅速送回兰州。这次幸好不是急性高原病、幸好及时到医院检查。

 

2006年以来,基本每年都要去一次昆仑山口-风火山,头疼是必然的。有一次感冒了,咳嗽感染,在格尔木的医院吃药打吊针,但还是不能半途而废把事情耽搁,白天出去干活,早晚吊针吃药。挨了几天干完活赶紧离开。回到北京,病症似乎很快好了。但当年春节,在北京感冒咳嗽了,也吃药了,后来回老家,一直发烧咳嗽,吃药也不好使。春节没几天回北京看病,闹了个肺炎,吊了一个星期药,现在体检X光就一直是阴影了。而这次看似和高原无关的肺炎,就是当年在格尔木没有彻底治愈留下的后遗症。很多人在高原感冒及时回来了,但之后会一直似病非病,如果不治彻底,可能就要落下个慢性病。

 

上面两次是高原病经历,而野外遇险也是常见的高原地质工作问题。

 

2006年在不冻泉附近,我们试图开车过一条河,河里都是沙,水不多。其中一辆车选择的路线不好,陷进去了,幸好附近有修公路的大型推土机,花大把钞票给拽出来。2010年在西大滩-东大滩工作,几乎天天过那条河,上午进去时河水非常少,司机很轻松地开过去了,而傍晚回来,总是滚滚洪水,司机总是胆战心惊。有一天,我开小差,没给他指路,他就车开到一个废弃的水泥桥墩上,车子底盘被墩子撑着悬空,进退不得。眼看河水就要漫进车内,刚开始车还能着火,到后来干脆淹死了。打电话(幸好有信号)叫附近的皮卡车过来,根本拽不动。此时恰好看见路边有个拉推土机的大拖车经过,我们赶紧趟水过河把车给拦下,花钱把车拽出来。车子拽到大路边,发不着火,可着急了,要因为水淹把车子发动机整废了可赔不起啊!于是检查机油、排气管,最后总算没大事。随后还发生一点可笑的事情,回去的路上,为了确保车子没事,中间下来查看,司机师傅主要想听听车子有没有异常声音,所以没熄火。几个人都下车把门都给关了,竟将我们都锁车外面了。幸好大家发挥聪明才智,用路边捡的铁丝把后窗玻璃打开了,总算没有自己砸车开门。


(二):风险

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开展野外地质工作的风险因素可归纳如下:

 

1、高原病

高海拔地区气压低,空气中含氧量少,高原内部含氧量可能只及东部低海拔区的一半。为维持人体需要,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只有更努力工作,才能获取足够的氧气。因此,刚进入高原,因供氧不足会出现头疼、呼吸急促,头晕。如果剧烈运动,会出现呕吐等。经过一段时间后,大部分人的心肺功能会调节过来,高原反应会慢慢消失。如果心肺功能跟不上,就可能出现肺水肿、脑水肿等恶性症状。而进高原之前的心肺疾病,可能在高原上出现急性恶化。比如感冒后进入高原,很可能很快导致肺水肿。感冒,在低海拔区是小病,而在高海拔地区则是致命的。当然高原地区,因细菌病毒相对较少,不太容易发生感冒感染。

 

青藏高原含氧量分布是不均匀的,这主要与植被、气压有关。高原中部、西部、北部比东部、南部要恶劣,因为东部和南部气候稍好,植被较发育。故在川西、藏东、青海东南,发生严重高原病的例子较少,而可可西里、青藏公路、新藏公路旅游出的事故比较多。

 

2、天气多变

 

高原上一年四季都可下雪、降冰雹。有时候一片云飘过来,马上就下雨雪,瞬间地上一片白花花。而在不同的地形地貌部位,在风、汽的作用下,气压和降雨会有显著的差异。比如我们在玉珠峰南侧(海拔约4900m)工作,我总是到下午就受不了,头疼得厉害,浑身乏力想吐。而到更靠近高原内部的风火山(海拔约5000)则没有问题。这可能与玉珠峰山边的局部地形在气流影响下导致的气压变低有关。而这种局部的气候系统也影响局部的植被生长和河流侵蚀堆积。因此,也许在这个地方工作没问题,而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就大不一样。天气多变有时间上的,也有空间上的。

 

3、路况复杂

 

虽然目前人类足迹无处不有,但可可西里等高原深处仍属于无人区。野外地质工作区大多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对行人行车构成最大威胁的是沼泽和河流。一般调查工作,都是沿着河边的平坦河床行走。温度较高的夏季,很多平时上冻的地方会融化成烂泥沼泽,汽车最容易陷进去而出不来。所以,夏季进入高原野外工作是最危险的!

 

山边冰川雪水河旁,洪积扇很宽大,河流也很宽。同样是河滩,有些地方松散易陷,有些地方则坚实可行。冰川雪水多少受气温影响很大,经常是早上出去好好的路,下午往回走时,就被洪水冲毁阻断。因此,高原地质调查要权衡季节,气温要适当的低,以确保不会有太大的洪水和很烂的泥沼。但气温不能太低,那样气压太低氧分太少对身体考验很大。

 

北京地质研究所的3名遇难地质人员,报道的是掉进湖里,说明他们缺少工作经验,对工作区地质认识不足。高原上的湖泊虽然零下几十度,但绝不能以为它们会和东北的湖一样上冻。因为青藏高原上地质活动强烈,有活火山、活动断裂,很多地方都有温泉。所以,在考虑野外出行问题时,要时刻用到地质、地貌等知识。

 

对一次野外地质工作,不是说一次撤退就走了。有时候进去一趟花费很大,充足的准备是很重要的,轻易不能半途而废。当然,中科院组织过的大规模科考,各种设施齐全,投入惊人。而地质生产任务,则要考虑成本,因此,队伍单薄,力量分散,相对就出现了一些事故。

 

 

(三)对策

 

 

青藏高原野外地质工作很辛苦,获取现场地质资料不容易,因而研究程度相对较低。这种现状既有自然条件方面的挑战,但也是大展身手的好地方。我们要了解高原调查的所有风险,尽最大可能采取对策。 

 

1、审慎认识和充分准备

 

很多没有经验的高海拔地质工作者以及高原旅游爱好者,之所以命丧高原,主要是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高原工作不能靠激情,也不能过于拘束。年富力强的青年,有身体、有勇气、有闯劲,单位大多选派他们去往高原工作。高原旅游者则更是激情四射的热血青年。

 

对于高原反应,既不能有心理负担也不能过于轻视,只要知道一些正常的表现和症状前兆,精心准备防护措施,就不会出很多、很大的意外。

 

对于工作中的危险天气、路况,同样要有充分认识、有所预案。对于野外地质工作而言,现代遥感技术已可帮上大忙。出野外之前,一般会根据前人工作基础、遥感资料等规划好野外路线,将野外的工作不确定性最小化,提高野外工作效率。现在的野外地质工作已经不像几十年前那样,对所谓的空白区只能用脚去一步一步收集资料。

 

如果在室内准备过程中融入野外各种路线问题,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野外工作安全。我个人一般尽量将野外进度设计安排到天,并留出几天时间机动。我想,区域地质调查的野外设计应该是非常详细的,就看有没有人关注安全问题。这种室内准备思想应该以航天专业人员为榜样,在地面上完成大量工作,才能保障点火之后能够掌控一切。

 

2、行动一致

 

对于无人区,分散工作无疑使共有生命维持资源人为分割,要么增加单个的负担,要么断绝个人部分保障。无人区忌讳单车行动。工作小组人员行动要有一致性。从我个人的野外经历看,曾经在灌木丛中分散行动,在不能确定目标和路线的情况下,对个人的思想影响非常大,很有可能使情况恶化。同时,小组行动要严格按照制定的规划路线实施,保持有限的弹性,在出现情况时能得到必要的后续支援。

 

3、传、帮、带

 

野外地质工作本身,经验很重要,课本上能涉及的都是非常典型的地质现象,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地质现象是丰富多彩的,很多是不典型的,甚至是原来没有充分认识的。在野外工作过程中,一方面要对理论知识举一反三,另一方面要从点到面扩展。

 

刚刚从学校课堂出来,即使到过少数几个地方实习或工作,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区,由于研究的时间与空间尺度不同,工作思路就要相应改变。年轻人最缺的是,多知识的综合应用,课堂上分门别类的知识,也许在一个点上就全都遇到了。所以,个人认为年轻人要多和老地质工作者跑野外,积累工作经验,逐渐系统化后开展新的工作。

 

 

野外地质工作性质也决定了,老地质工作者非常需要年轻的地质人员合作(当然出点苦力还是值得的)。

 

 

如果从制度上说,这种传帮带应该规范化。具体体现在野外工作的人员安排上,项目组织者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既保证工作质量,也保障工作安全!对于高原无人区,可能对老地质工作者的身体是最严峻的考验,但是不严谨的安排可能带来的是对年轻人生命的最残酷打击!

 

 

4、现代通信设备应用及风险管理

地质专业人员的风险管理知识和意识还不强。现代通讯设备基本都能运用到野外地质工作中,比如GPS、卫星通信。

 

本人大胆推测一下2012年2月和11月这两起事故的原因。对于2月份事故,失踪的3人都是合同制工人,报道上看,“带队的杨能昌曾经在其他驻地遇到过危险,失踪了7天,只靠着手上的地图徒步走回了驻地。”我想说的是,最大的问题就出在人员安排上。单位不应该派三个临时工组队干活。这个带队的杨能昌看似野外能力很强,很显然缺乏一致行动力,更不应该当领队组长。有分析说,“据了解,赤布张错湖湖面的冰已经开始融化,据搜救队和当地牧民的推测,3名队员有可能是驾车在冰面行驶时,不慎掉入了湖中。”我基本同意掉入湖内的结论,但不是因为天暖化冰,而是因为温泉等活动,湖面没有很好上冻。冬季的泥沼危险不会很严重,高原上的降雪量也不会达到暴雪巨厚级别。

 

 

再说11月的悲剧,报道现场发现于佳在冰面,车子沉入湖内,有一人在车内,另一人失踪(后来也在豌豆湖附近找到)。可以看出,他们在没有经验和充分认识的情况下,将车开上湖面,为了赶时间回基地?大胆推测:出事后,于佳在原地守候被冻僵,另一人步行回基地,但是中途遇险(野牦牛、狼、低温……)

 

对这些牺牲的同行表示深切的哀悼,希望其他同行能汲取教训!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
于佳等出事的豌豆湖,分割湖面的清晰白线是什么?是不是裂缝?……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

2012年2月失踪人员杨能昌,野外工作资料照片,既耐劳又能干,同时反映了危险的工作思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