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东云浮硫铁矿的发现谈起
(2012-07-29 12:37:13)
标签:
云浮硫铁矿找矿经验财经 |
分类: 话说找矿 |
[刘继顺按]这是1959年发表的广东云浮硫铁矿发现的经验文章,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借鉴作用。正确认识含矿岩石、矿床类型与矿床成因,是何等的重要。
从一个矿床的发现谈起
王劼刚
我们五月份(注:1959年)在粤北找到一个中型以上的铁矿, 全部是黄铁矿氧化的铁帽, 有千余公尺长, 平均数百公尺宽, 十多公尺厚, 按褐铁矿要求, 一般为富矿。矿体位于两层砂岩中的页岩灰岩夹层中, 顶板砂岩已剥蚀, 所以褐铁矿呈原生和坡积状态露出地表。
这一发现, 不仅使我们获得一定的铁矿储量,而且对寻找原生黄铁矿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可是, 这个矿床是经过四出五进反复工作才找到的。
首先是去年八月(注:1958年8月)派了二个小组根据群众报矿资料(注:1958年3月,大降坪锡矿场工人黄桂,于水源坑顶南侧打一穿山窿道引水洗矿,在洞中发现了两层黄铁矿,即向云浮县委工业部报矿),进行踏勘, 初步观察认为系一规模巨大的黄铁矿;
接着又派专人前往复查认为远景不大;
第三次是北京地质学院(注: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同学到这一带工作没有发现什么矿;
第四次是在今年三月这个小组(注:北京地质学院)又会同专区局、队(注:新兴县地质队)的地质同志再去工作, 结果仍认为是沿断层生成的黄铁矿;
直到五月份, 新兴县地质队才通过外围的路线地质工作, 在山坡上发现这个规模巨大的铁帽。
为什么前四次都未发现这个出露地表的铁帽呢? 共同之点都是工作时间短,
观察范围小, 推断范围大, 对高山上的大片铁帽只是作了一番瞭望, 就根据山沟里岩层和铁帽的产状、颜色相类似而推断为砂岩。事实证明,
这个推断是错误的。
这一事实证明了不是露出地面的矿找光了, 没有物探不能找到矿了,
相反这正是对我们不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不正确的工作方法给予的严厉地批评。
从这里想起“百闻不如一见” 的谚语, 这是教育人们要有扎扎实实, 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 要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怕艰险的决心。
但是当前我们有的同志的工作作风还是浮而不深、华而不实,如象上述的事例一样, “以近推远”,
只限于抬头一望;察颜观色, 以山下所见推及山顶;只是就露头找矿, 不根据地质情况, 跑外围路线地质, 跑几条剖面, 穿几条山沟,
仔细的观察记录,多番的对比研究;不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 矿又怎么找得出来呢?
矿是客观存在, 是通过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努力找出来的, 这是真理。若认为地质工作计划,只能放在已掌握的矿区储量之内, 这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而是离开了“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 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