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貌特征、展布规律和形成机理
(2012-07-02 23:12:26)
标签:
中国地理地貌形成机理杂谈 |
分类: 矿业课堂 |
中国地貌特征、展布规律和形成机理
作者:杨莉 来源: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43703-588166.html
我国学者早就认识到西高东低、梯级分布、形态多样和山区广大是四个显著的中国地貌形态特征。经研究又揭示了中国地貌展布特征为:
①三道纬向“长城”(即天山-阴山、昆仑-秦岭和南岭等近等距分布的三个东西向山系);
②三带濒洋峻岭(自东而西为:由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组成的岛弧山系;由长白山地、胶辽丘陵和东南丘陵组成的沿海山地;以及由大兴安岭、太行山和雪峰山组成的内陆山脉,也保持一定间距);
③东西对称山岳(与上述东部一系列NNE向山系相对应,西部出现了阿尔泰、祁连山等NWW向山系);
④巨大弧形山川(青藏高原诸山系向东形成一个突向东北的弧形,并控制着三江的弧形展布);
⑤大型横向水系(在阴山、秦岭和南岭间自西向东流淌着黄河、长江和珠江水系);
⑥纵横行列洼地(纵向洼地自东向西为: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等近海;松辽-华北一长江中下游等平原;以及呼伦贝尔草原-陕北-四川等盆地,横向洼地有:准噶尔盆地、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松辽平原、鄂霍次克海;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阿拉善沙漠、陕北盆地、华北平原和日本海;以及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海)。事实表明,我国地形复杂又有规律地分布着。
中国地貌体系规律主要是:
①成群成带出现(成带性):无论山脉、盆地或平原都成群、成带分布;
②山川定向纵横(定向性):表现为定向纵横的群山,以及受山脉控制的江河和水系;
③保持一定间隔(等距性):无论山脉和洼地都以一定间距重复出现;
④东、西镜向对称(对称性):中国东部NNE向的山脉和洼地与西部NWW向的山脉和洼地有遥相对应之势;
⑤正负地形相间(伴生性):上升的地形总是与下降的地形相间、相伴出现;
⑥重叠形成网络(交织性):不同方向的正、负地形带相互交织,彼此切割与干扰,形成我国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认识了地形的展布特征和规律,还不能明暸其成因。
地球内营力是一种“造形作用”,使地形出现显著差异,形成高山和深谷、大陆和大洋。
地球外营力是一种“毁形作用”,使地形差异趋于消失,夷蚀高山、充填低谷,起着填平補齐的作用。地貌是地球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现在的地貌现象都是近代地壳运动所形成的。相辅相成、相依存在的高山与洼地、隆起与沉降是有内在成因联系的地貌现象,被卷入一个庞大的地貌体系:是在统一的外力作用下形成的。过去往往简单地认为高山与洼地分别是地壳垂直上升与下降的结果,但不能完满解释几千千米窄长山系之何以形成,更难于说明成群成带、相伴出现和定向、等距等诸多特征。
依据中国地貌特征和规律可以追溯中国地貌体系成因。东西向的山系及其间的洼地,是在南北向挤压作用下形成的。当自北而南的水平挤压不均衡时,就会产生扭动。
我国东部正是因为受到太平洋底的阻挡,便产生了反时针扭动,一系列NNE向山系和洼地得以形成。同样道理,我国西部受到印度大陆的顽强阻抗,在顺时针扭动作用下形成的NWW向山系;同时环绕坚硬的印度大陆发生顺时针旋转,便形成了我国西南巨大的反S形弧形山川。由于这种旋转扭动作用非常强烈,并持续至今,于是铸成了“世界屋脊”。实际我国地貌形成的力学过程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