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矿基因:衍生矿化溯源

(2012-03-29 21:36:49)
标签:

成矿基因

衍生矿化

溯源

找矿

校园

分类: 话说找矿

成矿基因:衍生矿化溯源

刘继顺

2013-03-29

 

2012年3月22-2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地学界朋友(主要是矿床学界朋友)齐聚长沙,隆重纪念地洼学说创始人陈国达先生诞辰100周年。

 

在本次会议上,我以“成矿基因:衍生矿化溯源”为题作了大会发言,以缅怀陈国达先生“活到老,学到老,创新到老”科学探索精神。

 

我始终以为:矿床理论研究应该具有预测性,可验证性,而不应成为高深莫测的浮云;成矿理论与成矿模式是已知成矿地质现象的升华;探索未知成矿空间与未知成矿现象是矿床学/经济地质学界研究永恒的主题。

 

 

矿床研究历来就有两个研究路径:

 

 

其一,是解决为什么(Why)的问题,主要探讨成矿规律与成矿机理,在成矿过程上打打口水仗。因为我们尚不清楚昨日几点几分脚印何处,怎么能够搞清百万年计成矿过程的细节枝末?!

 

其二,是解决哪里/下一个(Where/ Next)的问题,主要解决成矿空间与找矿靶区问题。这个路径的研究难度远胜前者,因为不能忽悠,更不可胡说,因为工程在等着验证,忽悠/胡说立马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如“怪招找矿:隐性地质异常”博文中提到的那样,找矿靶区可分为三类:

 

 

BROWNFIELDS(褐区,即成熟/共识区)、GREYFIELDS(灰区,即隐晦区/鸡肋矿区,久攻不下, 折戟沉沙)和GREENFIELDS(绿区,即空白区/前人未想到区)。

 

众所周知,同一矿区不同空间形成的矿化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氧化矿、铁帽,通常作为找矿标志;叠生矿床各期矿化是有联系的;不同成因且不同成矿时代的矿化间也是有联系的;某些晚期形成的矿床,有可能是早期矿床改造或重生形成的。矿床间的这种联系是其内在特征所决定的,根据这种内在特征或可指示新矿床的寻找。为什么某些矿区亲铁(Fe-Co)、亲硫Cu-Pn-Zn)和亲石(W-Sn-Mo)金属元素均能富集成矿,且共生/伴生于一处?这或许是矿床中的成矿基因所决定的。

 

基因本是生物学名词,系指存在于细胞内有自体复制能力的遗传物质单位。

 

成矿基因(Ore-Forming Gene),则是矿床中记录元素富集-成因信息的载体--特征/标型矿物岩石,它们可在新老矿床间遗传与衍生。成矿基因,决定于特定地质环境与地质作用,是矿床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本质所在。

 

衍生矿化(Derivative  Mineralization),系指早先形成的矿化因风化剥蚀、沉积或变质/改造而形成的后期矿化,如氧化矿/铁帽矿、次生富集矿/淋积矿、砂(砾石)矿/迁积矿、砂砾岩型矿/沉积矿、古风化矿、变质矿和改造矿。

 

原生矿与后生矿,即母子矿化,可构成了一个衍生矿化系列,其内在间联系就是成矿基因。母子矿化间的成矿基因-矿化遗传因子,可互为找矿标志。母子矿化间的成矿基因,呈隐性地质异常(Hidden Geological  Anomaly)。

 

根据铁帽型/红土型/氧化带/次生富集带/淋积型/砂(砾石)/迁积型矿化,溯源寻找原生矿化,按常规方法即可。

 

 

根据砂(砾)岩型矿化,溯源寻找原生矿化,则按常规方法是行不通的。

 

根据古砂矿/古氧化矿,如古氧化锌矿/古砂金,溯源寻找原生矿化,也需要创新思维。

砂(砾)岩型衍生矿化溯源,寻找早先形成的矿化,我想以下几个步骤或许管用:

 

首先根据砂/砾成分,初步判断原生矿化的工业类型/成因类型;

 

 

接着根据地层柱砂/砾成分变化,判断原生矿化是何时剥蚀出来的,又是何时被掩埋掉的;

 

然后根据地层柱砂/砾组构/粒度/岩相变化,可判断原生矿化剥蚀源的远近/所处方位;

这样可大致圈定原生矿化的范围,去寻找符合原生矿类型的地质体,最终确定出地物化勘查方案。

 

至于其它类型衍生矿化溯源,也是有办法的啦!

 

不过,大家要牢记:

 

找矿有风险,进入请谨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