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国地质构造基本特征与矿产资源

(2011-10-25 23:40:08)
标签:

泰国

地质

矿产

矿业开发

财经

分类: 矿业国际

泰国地质构造基本特征与矿产资源
吴良士 矿床地质,2011,30(3):571-574

 

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部,北部和东北部与老挝相邻,东南部和柬埔寨相接,西部与缅甸为界,南部面对泰国湾,南端与马来西亚相连。陆地面积51.8万km2,人口6476万,为多民族国家。

 

 

泰国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与西部为山地,主要山脉为泰缅边界的他念他翁山脉,其向南可延至马来半岛,其中以清迈府的因他暖山为全国最高山峰,海拔2595m;东北部为呵叻高原,地势平坦;中部昭披耶河(湄南河)流域为平原,河网密集,以南北向为主,流入泰国湾。全国海岸线长约2600km。泰国绝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仅南部沿海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可分2个季节,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5月至10月为雨季,月平均气温22-28℃,以4月份最热,年平均降水量1000-2000mm。

 

泰国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著名的大米生产国和出口国,木薯年产量居世界首位。近30年来由于矿业的开发,石油、天然气的发现以及旅游业的振兴带动了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使泰国经济发生质的变化,成为“东盟”中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之一。

 

泰国首都曼谷素有东方门户之称,航空业发展较快,可直通世界各地航空港及国内主要城区;国内铁路长约4000多km,公路总长10万km左右,基本满足国内需求,而昭披耶河以及湄公河支流和运河的航运又十分畅快,是贯通全国南北的主要航道,对国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泰国地质工作始于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初,主要是进行路线地质调查。1920年代马泰地区锡矿的发现及其开发,使该区地质工作迅速开展,但其工作主要由英国、法国等国矿产公司承担。他们一方面对泰国西部以及马泰半岛地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地质填图,另一方面重点围绕岩体及其周围的锡矿开展勘查、研究和开发。1941年日本侵占泰国后除掠夺式开发锡矿外,地质工作几乎停顿。

 

1945年二战胜利后,泰国开始组建国家矿产资源管理机构,组织国内外地质技术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泰国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和主要矿产资源进行工作,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基本上完成了全国1:100万至1:20万的区域地质调查,发现了钨、锡、钾盐、宝玉石、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取得了较大进展。

 

泰国的地质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前寒武纪,地层分区比较明显,东部主要为中、新生界,西部主要为古生界。而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又处于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古大陆三者相邻处,与周围国家关系清楚,其向北经缅甸东北部可与中国西南三江地区近南北向构造带相连,向南经马来半岛和北加里曼丹则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近东西向构造带相接,从而使泰国地质构造线轮廓自北向南呈现出由NNW向SSE转化的特点。

 

泰国前寒武系分布较零星,主要于西北部清迈、达府一带,其次在东南部春武里一带。主要岩性为云母石英长石片麻岩、黑云母微斜长石片麻岩、云母片岩、石英片岩、角闪岩、石英岩和大理岩,变质程度属角闪岩相。在岩性上其原岩为黏土岩、砂岩与灰岩,基本上属于副变质岩范畴,仅少量角闪岩可能由火成岩变质而成的。在空间分布上,西北部地区几乎均为以片麻岩为主体的副变质岩,角闪岩极少,而在东南部地区则相反,以角闪岩为主体。于是有些学者认为在前寒武纪泰国东、西部可能分属2个不同性质的地体,但也有人认为它们之间是上、下关系。由于泰国前寒武系尚缺乏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其归属问题尚难解决,目前将其暂定为中元古代。

 

寒武系与奥陶系零星地分布于泰国西北部清迈西、南奔南、夜丰颂南以及泰国半岛南部的也拉、是贪玛叻和德鲁道岛等地。寒武系为浅海碎屑沉积,在西北部主要岩性为细粒至粗粒的砂岩和石英岩,上部夹薄层钙质砂岩,厚400m;半岛南部主要为红色页岩和砂页岩,顶部夹灰岩透境体,厚500m,反映了泰国西北部寒武纪是处于大陆架沉积环境,而南部半岛属于三角洲沉积环境。奥陶系与下伏寒武系呈整合接触,以海相碳酸盐沉积为主,在西北部主要为薄层状至块状灰色灰岩与白云岩,偶含藻礁,下部夹砂质与黏土质页岩,厚600m;半岛南部主要为暗灰色块状均质灰岩和含黄铁矿灰岩,夹暗灰色页岩,最大厚度为2700m,说明了泰国西北部奥陶纪仍处于浅水海域沉积环境中,而半岛南部地区则转为较深的海域沉积环境。

 

志留系—泥盆系分布范围比较广,扩展至中部北碧和东南部武春里一带,为一套以碎屑沉积为主的地层,主要岩性为页岩、泥岩、砂岩、杂砂岩等,最大厚度可达2900m。其中,以下志留统灰黑色含笔石页岩为标志层,厚度数十米不等,与下伏奥陶系为连续沉积。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泰国志留系—泥盆系有两大特点:一是在岩性组合上西北部清迈以西以及西部达府和半岛南端马泰边境常有灰岩层出现或夹灰岩透境体,局部地区变质为千枚岩、页岩及大理岩组合,而在清迈以东以及北碧等地可见到颇具特征的红色或浅红色砂岩层以及火山碎屑岩和火山岩夹层,似乎形成2种不同的沉积相带;二是地层的沉积连续性在各处不尽相同,最明显是在西北部缺失中—上志留统,致使下志留统与下泥盆统直接接触,而在马泰边境下志留统被中—上志留统灰岩覆盖,与泥盆系基本上是连续沉积。看来,加里东运动在泰国境内还是有所反映。

 

石炭系分布较广,但各处有所差别,在西部以及半岛南部地区石炭系发育较全,主要岩性为页岩、泥岩、粉砂岩、砂岩和砾岩,局部夹薄层灰岩(清迈以西地区),厚约400m,与下伏泥盆系呈整合关系;清迈以东至黎府一带则为砂岩、页岩与安山岩、流纹岩以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互层,局部夹灰岩透镜体,厚200-500m。此外,在黎府西北有一套由辉长岩、辉岩、辉绿岩、安山岩及其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地层,厚度变化较大,有人将其厘定为晚石炭世蛇绿岩套地层。

 

二叠系发育比较全,基本上以灰岩为主,局部夹页岩与砂岩薄层,西部厚200m左右,东部最厚可达2000m,并且常含植物化石。

 

三叠系分布较广,岩相与厚度变化大。在清迈以西地区以海相碎屑岩为主,夹灰岩,厚800-1000m。在清迈以东地区下、中三叠统仍以海相碎屑岩为主,夹厚层灰岩,底部火山岩发育,而上三叠统变为陆相碎屑沉积,最大厚度可达3200m。再向东至黎府一带以及呵叻高原西部,下、中、上三叠统均为陆相红层,最大厚度达2500m。同时据区域对比,不论在清迈还是在黎府地区,下、中三叠统之间有多处沉积层位缺失,而中、上三叠统之间又有明显平行不整合现象,但其底砾岩却不发育,说明了印支运动在泰国是以广泛而频繁的振荡运动为主。

 

侏罗系主要分布在呵叻高原,西北部与半岛南部仅有零星出露,其主要岩性为淡色、浅红色砂岩、粉砂岩、砾岩和页岩,厚度500-1000m,为陆相沉积产物,含丰富的植物化石,但是在西北部下侏罗统底部有一层以安山质和流纹质熔岩及其凝灰岩为主的火山岩层,厚度100-200m,这层火山岩在呵叻高原完全缺失。

 

白垩系主要分布在呵叻高原中,此外在泰国半岛南部有零星出露。在呵叻高原,下白垩统主要为陆相灰色至暗红色砂岩、粉砂岩和黏土岩,普遍含丰富的岩盐、钾盐、硬石膏、石膏等,最厚500m左右,上覆上白垩统为海相黏土岩、泥岩、粉砂岩和砂岩,最大厚度可达1000m。上、下白垩统之间为不整合接触。

 

第三系在西北部较发育,其次在西部、半岛南部以及呵叻高原亦有小范围出露,多分布于构造盆地中,但工作程度很低,资料很少,其中以清迈一带层序比较全。古新统主要由含卵石、大砾和巨砾的红色砂质黏土和暗色页岩组成,厚180m。渐新统主要为砂岩和有机黏土质页岩,含油页岩、褐煤,厚110m。中新统由钙质泥岩、页岩和簿层灰岩组成,厚75m以上,其中含褐煤7-15m,最厚可达30m。上新统由砂岩、黏土岩、页岩、油页岩和褐煤组成,最大厚度&"’475m。上述古新统、渐新统、中新统和上新统之间均呈不整合接触。

 

第四系广布于河流、海湾、海滩以及海洋中,主要为砾石、砂与黏土。通常在泛滥平原多为暗色黏土、粉砂、砂和砾石,厚约10m;在隆起区多为红土壤,厚度5m左右;在一些近海平原地区常为湖相与浅水的灰泥,厚度有的大于10m。

 

泰国岩浆岩主要在西部地区,可分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和第四纪等4个期次。

 

石炭纪—二叠纪岩浆岩分布较分散,主要在西北部荷县、拜县附近和东南部春武里、东北部黎府等地。这期岩浆侵入活动多以较大岩基产出,其面积有的可达10km2以上,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一般为灰色,个别为棕褐色,致密块状,细粒至中粒结构,主要成分为石英27-42%、微斜长石21-35%、钠长石4-25%、黑云母1-17%和白云母1-19%等。白云母为次生矿物。副矿物为磷灰石、锆石、磁铁矿、绿帘石和少量榍石等。岩石化学成分SiO2 71.4%,Al2O3 15.3%,CaO 0.9%,MgO 0.5%,K2O+NaO 7.6% Fe2O3 1.2%。花岗岩中黑云母比较丰富(部分蚀变为白云母),并且常呈定向排列,构成比较特征的叶片状构造,特别是在一些小侵入体中和较大岩基的边缘部分尤其明显。岩体大多侵入于志留纪—泥盆纪地层中,部分Rb-Sr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显示其全岩年龄为344-266Ma,K-Ar同位素年龄值:黑云母为229-215Ma,白云母72-66Ma,应为蚀变年龄值。从上述资料看,泰国石炭纪—二叠纪岩浆活动可能相当于中国西南一带华力西期岩浆活动。值得提出的是,在西北部敖县附近沿着浜河流域有若干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体,其主要为辉长岩、辉岩、辉绿岩、安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呈岩脉、小岩颈和小岩株于上石炭统中。以往将其厘定为蛇绿岩套,而近来有人提出质疑,理由是其现在是处于陆壳岩石中,与它形成的环境不对应,因此认为可能是由其他地方构造运移过来,或许根本就不是蛇绿岩套而是侵入体。

 

三叠纪—侏罗纪岩浆岩分布比较广,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清迈—达府—北碧一线,向南延伸至半岛的巴蜀、洛坤和也拉等地,呈近南北向断续分布,此外在东南部的班坤颂也有零星分布。岩体规模从小于1km2的小岩体至近100km2大岩基,主要岩性为石英二长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一般为灰色、块状,中粒至粗粒结构、斑状与似斑状结构,斑晶多为正长石或正条纹长石。岩石主要成分为石英27-43%,Kf 12-25%,Pl 25-31,An 32-38,Bi 1-9%,角闪石0-7%,副矿物为磷灰石、锆石、磁铁矿和少量褐帘石。岩石化学成分:SiO2 68.7%,Al2O3 15.7%,CaO 2.5%,MgO 1.0%,K2O+NaO 7.1% Fe2O3 1.1%。岩体中包体比较发育,长10cm至1-2cm,其成分相当于辉长岩和闪长岩。三叠纪—侏罗纪岩体多侵入于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中,同位素年龄值:全岩Rb-Sr法为186-144Ma;Kr法:黑云母212Ma,,角闪石198Ma。从岩体地质与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看,泰国三叠纪—侏罗纪岩浆活动可能与中国西南地区印支期岩浆活动相当。

 

白垩纪—古近纪岩浆岩主要分布在半岛南部,此外在西北部、东南部有零星分布。在半岛南部岩体呈近南北向断续分布,构成一条岩浆岩带。岩体呈岩基、岩株、岩床及岩脉状产出,大的长达200km以上,小的面积不足1km2。主要岩性为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岩石为灰色、灰白色或灰褐色,致密块状,粗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少数具似斑状或斑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石英26-37%、钾长石12-26%、斜长石9-24%,An 2-24、白云母2-16%和黑云母0-10%。副矿物主要为磷灰石、锆石、电气石(最多达7%)、石榴子石、磁铁矿和绿柱石。化学成分:SiO2 70.7%,Al2O3 13.9%,CaO 1.4%,MgO 0.8%,K2O+NaO 8.3% Fe2O3 1.1%。岩石中常有钾长石大斑晶。在岩株与岩基中可见到伟晶岩,中、小型岩体边缘常具有接触变质带,其中有丰富的电气石,局部含锡石与绿柱石。岩体侵入最高层位是上侏罗统。据同位素年代学资料,Rb-Sr法全岩年龄为11-113Ma;Rb-Sr法单矿物年龄值:白云母85Ma,长石150Ma;K-Ar法单矿物年龄值:白云母60-73Ma,黑云母63Ma。地质与同位素数据表明其基本上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至古新世早期,若与中国西南地区花岗岩相比,则相当于中国燕山晚期第二-第三阶段的产物。

 

第四纪岩浆岩主要为玄武岩,主要分布在呵叻高原西端与南端,西北部清莱、南奔、北碧以及东南部庄他武里等地附近。玄武岩为深灰色至黑色,风化后为深褐色、暗灰色和灰色,呈气孔状或杏仁状构造,隐晶质结构或玻基结构,主要矿物为斜长石(主要为拉斑玄武岩)和辉石,次要矿物为橄榄石和不透明矿物。许多玄武岩中既有橄榄石斑晶又有橄榄石捕虏晶,而斑晶很典型地嵌入玻璃基质中。在北碧北部和庄他武里附近玄武岩含刚玉类矿物如红宝石和蓝宝石等。据目前已知资料,玄武岩产出多呈层状,厚度均在10m以上,构成比较壮观奇特的地貌。在西北部湄莫附近可见到7m厚枕状玄武岩被1m厚的气孔状玄武岩覆盖,枕状玄武岩中含大量玄武岩玻璃碎屑、团粒与颗粒。它表明玄武岩喷发可能是多次间断进行的。其喷发时间均为第四纪,近来在泰国西北部磁场研究中发现有逆反磁性现象,因而推断其形成不晚于70万年,若此推断可靠,玄武岩喷发则发生于中更新世。

 

泰国的构造轮廓及其演化过程是比较清楚的。泰国西北部和北部是前寒纪隆起区,其向西与缅甸东北,向东与老挝西北的前寒武纪隆起区相连,可构成一个小古陆块,向南它很可能延到泰国东北部的呵叻高原之下。至于泰国东、西部前寒武系的差异是否意味着2个地体的拼合,还有待于今后工作来论证。

 

在该古陆块的西侧,即现今清迈—南奔—北碧一线以西地区,自古生代至中三叠世是处于大陆架环境,接受了巨厚的海相沉积物,其中大约在中奥陶世、早二叠世和早三叠世发生了海侵,沉积了厚度不等的碳酸盐岩地层,构成了3个明显的沉积旋回。而在清迈—南奔—北碧一线以东地区比较接近陆地,则表现出许多层位的缺失,特别是中志留世以来,常有火山喷发活动,从而使区域地层具有明显的横向变化。古生代该区上述火山喷发是属于火山弧带活动的产物,还是区域断裂构造活动引发的间断性喷发的产物,目前仍有不同认识。然而,泰国西部古生代至中三叠世大陆架的构造活动却是在不断加强。

 

在中志留世之前,除寒武系底部与前寒武系呈明显角度不整合外,其他各段地层基本是连续沉积的。中志留世以后,受华力西晚期运动影响,局部地方二叠系与三叠系呈不整合接触,并且大约在344-266Ma发生一次小规模岩浆侵入活动,而在二叠纪以后沉积间断现象十分常见,而且各处差异甚大,反映了当时地壳不稳定性在加剧。直至中三叠世晚期,西部大陆架隆升,形成NNW向褶皱带,大约在85-65Ma发生一次较大的印支期岩浆侵入活动,岩体沿着褶皱带方向呈带状分布。晚三叠世以后,泰国基本上处于盆山构造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东北部呵叻盆地的形成。

 

然而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活动影响,这时期构造活动十分频繁:侏罗纪早期西部局部地方发生中酸性火山喷发;晚白垩世初期呵叻盆地曾遭短暂的海侵;大约85-65Ma之间半岛南部发生一次较大区域性岩浆侵入活动,沿马泰边境一带形成近NNW-SSE向的花岗岩带,并伴有一定规模钨、锡成矿作用;古近纪初呵叻盆地完全隆升为高原,而西部与南部一些构造盆地继续下陷;更新世又发生一次以玄武岩喷发为主的岩浆活动等等。

 

经过漫长的构造演化,泰国如今在构造上大体可分如下4个分区:西部印支褶皱带、东北部中生代坳陷、半岛南部燕山晚期构造/岩浆带和泰国东南部包括泰国湾的新生代凹陷。

 

关于泰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架近年来有许多种说法,其中比较流行的是从板块构造学的角度,认为泰国在前寒武纪就分属于2个地体,东部属印支板块,西部归马来巽他板块的一部分。后者两侧为海槽,古生代以来接受了巨厚地槽相沉积,晚石炭世开始受古特提斯运动影响,古陆两侧开始增生扩大而海槽范围则逐渐缩小,直至中三叠世特提斯运动后海槽基本封闭了。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晚志留世以后,泰国北部、西部和半岛地区晚古生代和早-中三叠世各地层之间缺失间断以及火山岩夹层与底砾岩出现是十分普遍的,而且在横向上变化甚大,如泰国西北部石炭系不整合在泥盆系之上,局部见底砾岩,而在西部下石炭统与上泥盆统则是呈整合接触。这种沉积间断、火山喷发和隆升变形普遍出现,说明了这个时期泰国大部分地区是处于古陆边缘活动带的环境中,而且其活动频繁又不均衡。

 

值得注意的是,在泰国中北部地区火山岩层较发育,尤其以晚石炭世与早二叠世最为明显,构成不完全的火山弧带,同时,目前在泰国中北部发现的由辉长岩、辉岩、辉绿岩与安山岩组成的晚石炭世混杂堆积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大陆边缘活动带的性质。中三叠世以后海槽基本封闭,致使泰国东、西部2个地体对接,在这个过程中伴有区域性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规模不大,但其空间分布与上述的陆缘火山弧位置十分接近,因此有人认为它是火山弧带岩浆活动的延续,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火山弧带的存在。

 

三叠纪以后,由于太平洋板块向西活动,而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于是,处于两大板块之间的泰国发生了区域性的走滑断裂,其方向以NW向为主,最主要的是湄拉内至亚兰和桑卡拉武里至沙投沙空,其次为NE向,如沿泰缅边界的巴蜀至拉廊和猜亚至攀牙,并且在走滑断裂相间与追踪处形成规模不一的盆地,其中以呵叻盆地规模最大,接受了巨厚的以陆相为主的沉积物。同时,在区域性走滑断裂构造影响下伴随一次规模较大的岩浆侵入活动,特别是在泰国西部以及南部半岛地区,并延伸至马来西亚境内。其侵入体分布方向基本上是受与NW向和SE向走滑断裂相配套的近SN向张性断裂控制。

 

显然,这时期泰国构造以板内构造变形为特点。古新纪以来,在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影响下泰国处于隆升阶段,仅个别地区形成面积有限的沉陷盆地,接受由海相至陆相的盆地沉积,盆山构造格局更加明显。但在其后期,特别是更新世后,泰国与中南其他地区一样,处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后的松弛拉张环境,并伴有广泛的基性火山岩喷发和河网、泛湖的形成,构成了现今的地貌景观。

 

泰国在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中成就了大量矿产的形成,目前已发现和勘查的矿种有60种以上,其中钨、锡、铀、钾石盐、宝玉石以及石油、天然气等矿产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各种矿产涉及的矿床类型有沉积型、热液型、层控型、岩浆型、矽卡岩型、残积型、斑岩型和砂矿型等,其中以岩浆热液型和沉积型矿床分布较广,数量较大,在国家矿产资源中占据主要地位。矿产产出在时空分布上相对较集中。

 

成矿时间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古生代和前寒武纪产出的矿产较少。目前的统计资料表明,有色金属矿产成矿时期以晚白垩世至古新世最集中,相当于中国燕山晚期,少数相当于中国燕山早期与印支期;非金属矿产成矿时期以晚白垩世为主,其次为中三叠世和新近纪等。在成矿空间上,有色金属矿产最主要分布在泰国西部和半岛地区,处于古生代泰缅马褶皱系之上的晚白垩世至古新世板内构造岩浆带的成矿环境,成矿作用以锡、钨以及其他稀有金属成矿为特征,而矿体赋存和富集与中酸性侵入体关系极其密切。其次在泰国中北部地区,它属于晚古生代大陆边缘活动带,并形成了一个较为发育的由中基性火山岩组成的火山弧,晚三叠世后又叠加了一定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在该火山弧带环境中,成矿作用与海底火山喷发及次火山岩侵入关系密切,以火山岩型与热液成矿为主,虽然目前工作程度较低,仅发现一些贱金属矿产,但远景较好。

 

锡矿储量150万吨,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春蓬、拉廊、攀牙、普吉、素叻他尼、洛坤、董里、宋卡、也拉和北大年等府。泰国锡矿为锡石,多数是黑色和棕色矿,其余为红色,黄色矿,锡矿中多有钛铁矿、锆石、独居石、钨、铌铁矿等伴生。

 

钨矿主要分布在清莱、清迈、夜丰颂、帕、达、南邦、北碧及南部洛坤、巴蜀、普吉等锡矿产地,主要有白钨矿和锰铁钨矿,还有钨锰矿和钨铁矿,蕴藏在从北至南的西部山脉地带的火成岩及花岗岩中。

 

锑矿分布在南奔、南邦、帕、达素叻他尼、春武里、董里、洛坤、占他武里和北碧等府,主要有辉锑矿和黄锑矿。

 

铁矿几乎各府都有,已探明的储量为4673万吨,有些铁矿已经采尽,目前主要分布在黎、北碧、差春骚、清迈、南邦、碧差汶、拉廊、甲米等府,有赤铁矿,磁铁矿和褐铁矿。

 

方铅矿储量不大,主要分布于北碧,博他仑、南奔、帕、程逸,也拉等府。

 

锌矿主要分布在达、北碧、黎三个府,有闪锌矿、菱锌矿、异极矿和红锌矿四种,达府锌矿储量370万吨。

 

铜矿主要分布在柯叻、程逸、黎和孔敬四府,有黄铜矿、蓝铜矿、孔雀石、赤铜矿。

 

锰矿种类很多,主要有软锰矿、硬锰矿、菱锰矿、蔷薇辉石、还有水锰矿和褐锰矿。南奔、那拉惕瓦、罗勇、黎、南邦等府均有分布。

 

其他金属矿的分布地为:占他武里和巴真有钼、钨、钙矿和镍矿,程逸有铬铁矿、宋卡、素叻他尼、乌太他尼府有铀矿,巴蜀、拉廊、普吉等府有钍矿。泰国考察

 

泰国非金属矿产主要产出在泰国东北部及呵叻高原周边,分布于中生代陆内大型沉积盆地边部河流湖泊相次级沉积盆中,以盐类和其他非金属成矿作用为特征,矿体明显受层位控制。

 

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早在19世纪中叶,泰国有关部门就在北部泰缅边境湄艾附近的芳盆地进行了小规模人工地面采掘,1921年正式开展油气调查,并施浅钻探测,获得一定储量。1949年后,美国公司在泰国进行了较系统的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相继在芳盆地以及西部麦索盆地、东部呵叻盆地和曼谷北部发现了新油田和油气显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在20世纪70年代对泰国海上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工作。当时美国公司在南部半岛地区西侧的安达曼海域内施工,11口海上钻井几乎完全落空,未见油气显示,而在泰国湾海上石油、天然气勘查中,40口钻井中有16口井获油气显示,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此发现奠定了泰国湾作为泰国重要油气区的基础,同时对泰国湾马来盆地的油气资源也作了评价,预测该盆地中油气田展布已延伸至马来西亚海域,远景较佳。

 

目前泰国油气产区主要集中在芳盆地、麦索盆地和泰国湾马来盆地等3处,前2个面积较小,后者面积较大,总计有大、小油气田)处,炼厂4座和约800km的海上运输管线。

 

油气田均产出在第三纪盆地中,在渐新统中上部至中新统中下部,由含近海煤层的三角洲沉积和富含油页岩的陆相沙泥质沉积组成,并以上部蕴藏丰富且可利用的油页岩、下部伴有煤层为特征。产油层为中新统下部至中部的三角洲砂岩。据泰国湾马来盆地的一些油气田资料,砂岩单层厚10m左右,其孔隙度平均为25%,渗透率变化大,平均250mD。生油层主要为储层附近富含煤和有机质的页岩。在芳盆地与麦索盆地中产层埋深一般1-2km,沉积相变化不大,相对单一,而在泰国湾马来盆地中其埋深一般大于2km,个别可达3km以上,沉积相在北部以河流相、沼泽相和三角洲平原相为主,偶尔出现海相沉积,而盆地南部海相地层相对发育。芳盆地和麦索盆地中原油含硫较低,地表以及浅部油页岩发育,其中可露采的油页岩储量达25亿吨,可炼出油1.25亿吨。泰国湾马来盆地中,气田压力高,产凝析油,其规模较大,一般储量在300-500亿立方米,个别达1500亿立方米以上。天然气富含CO2,达18-23%。由于盆地地温梯度高,每百米达3.5-5.5℃,因此,压力高可能与晚中新世沿断裂发生火山活动有关。

 

关于产油盆地性质的问题,目前对芳盆地和麦索盆地的认识有所不同,有的人认为是由中生代以后发生的区域性走滑断裂而引起的,所以盆地应属断陷性质,但也有人从区域构造演化角度分析认为古近世以来泰国是处于隆升状态,而这些盆地面积较小,应属差异性变动中产生的沉陷盆地。多数人认为泰国湾马来盆地是属于稳定区断陷盆地。泰国油气资源目前主要来自泰国湾马来盆地,今后仍然是以它作为发展基地。由于现今其勘查范围与程度都比较有限,未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煤炭矿产资源泰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西部及半岛地区,产出在山间盆地或现代海岸线边缘的第三纪大陆或半咸海沉积中,成煤时代大多为新近纪上新世-更新世,其次为古近纪渐新世。煤层厚度尚较稳定,变化不大。资源储量也较集中,有的一个煤田资源储量可达亿吨以上,但缺少高品级煤炭资源,其大多是作为燃料的褐煤或烟煤。己有资料表明,泰国西北部与西部地区主要为褐煤,褐色,具树枝构造,发热量小于4600卡/公斤;半岛地区主要为烟煤,黑色,致密块状,发热量大于4600。

 

泰国最大煤田位于泰国西北部南奔(lampang)东30km的Mae Moh。煤层产于上新统黏土岩和粉砂岩中,含煤岩系厚1000m,沿向北延伸的地堑分布,面积约5*13km,其两侧为以隆升断块形式出现的三叠纪海相地层。Mae Moh煤田有2个主煤层,走向近SN,向E倾,其中在地堑东侧的煤层南北延伸长度可达6km。2个煤层总厚30m之间,被30m厚黏土岩层间隔。煤炭级别属于次烟煤级,其湿度为33-35%,灰分9-15%,固定碳22-28%,硫1.6-4.2%,挥发分#26。据估算Mae Moh煤田总资源储量为1.1亿吨。目前该煤田仅开发中间一部,长度约1km,其他尚未开发。矿山设计产能为1200吨/日,主要用于附近化肥厂生产。最近在南奔省Ban Pa Dun 小盆地内发现与油页岩共生的褐煤矿。盆地四周为三叠纪碎屑岩,盆地中含煤地层由古近纪页岩、黏土质砂岩和油页岩组成,分布面积约1*2.5km2,地层厚度不大,但层序清楚。目前己查明煤层处于油页岩层之下,页岩与黏土质砂岩之中,共有2个煤层,厚度均为7m。褐煤质量较佳,估算储量为1500万吨,其中一半以上可以露天开采,同时还可回收油页岩用于炼油。该矿山目前仅小规模开发,用于附近烟厂烘烤烟叶。

 

泰国半岛地区煤田产出与西北部及西部地区比较相似,也均产于第三纪沉积盆地中。盆地面积一般不大,含煤地层以陆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煤层厚度大,煤炭蕴藏量比较丰富。例如克拉比(Krabi)煤矿产于上新统海陆交互相的克拉比群砂岩、黏土岩和泥灰岩互层中,煤层最大厚度28m,据估算克拉比及其附近矿山总资源储量可达1亿吨以上,目前仅部分开发供热电厂使用。

 

泰国类似于上述产出特点和规模的煤矿还不少,总体讲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开采条件不复杂,基本上能满足国内生产与生活所需,但其分布比较局限,多在西部与半岛地区,东部地区相对欠缺,并且煤炭品级较低,以一般生产与生活所需的褐煤为主,缺少高品级煤炭,因而阻碍了煤炭工业的发展,其总体开发水平与力度都比较低。

 

钾盐及盐类矿产资源上世纪"#年代泰国在呵叻高原北部乌隆他尼Udon Thani钻探施工中于250m处首次发现钾盐和巨厚含钾岩层,随后在距乌隆他尼以北50km处,泰国与老挝边境附近的廊升Nong khni也在相同层位上发现了巨厚钾盐和含钾岩层。这一重大发现立即引起世界特别是东盟各国的关注,经过后续的勘查工作,证实了呵叻高原是一个具有巨大前景的钾盐及其相关盐类的矿产地。泰国政府为加速钾盐矿产勘查与开发于上世纪70年代末颁布法令,准许在泰国东北部三块特许区内实行对外竞标招商开发矿业,并且硕果颇丰。1990年在东盟国家鼎力相助以及联合国和德国先进技术支持下,呵叻高原西部的邦内那隆钾盐矿山动工建设,1995年正投产,生产能力为年产KCL 100万吨,从此泰国迈入世界钾盐生产大国的行列,成为亚洲主要的钾盐生产国与输出国。近年来由于呵叻高原其他钾盐矿的勘查与开发,原为世界钾盐生产第八位的泰国地位不断荣升。钾盐矿生产己成为泰国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呵叻高原在泰国东部,面积约6万km2,其南、西和北西3面受深断裂控制,在古生界基底上形成一个长期持续的坳陷区,自三叠纪起接受了巨厚的陆相沉积,最大厚度可达4000m以上。其中三叠系至第三系层序较全,并且基本连续,构造变形与位移也不强烈,表现出其具有长期相对稳定的地质环境。呵叻高原其内部可分出2个凹陷与1个隆起,其北为沙功空那凹陷(部分延伸入老挝境内),南为呵叻凹陷,中间为普潘隆起,将2个产钾凹陷分开。凹陷与隆起走向为近EW向,在空间上,2个凹陷几乎呈平行排列,长宽之比约3:1至2:1,在凹陷边缘常有次级小凹陷,往往构成赋矿构造。呵叻高原钾盐及其盐类矿产主要赋存在上白垩统马哈沙拉堪Maha Sarakam组中,其由灰色、淡红色、褐色和棕褐色黏土岩、泥岩和粉砂岩以及少量易碎的褐色、红色、灰色和白色细粒砂岩组成,富含岩盐、石膏、硬石膏和光卤石。该组岩层厚度在钻孔中已达700m,但尚未揭穿,估计总厚度在1000m左右。据钻孔勘查资料表明,含盐层有上、中、下3个韵律层,其中以下韵律层最发育,整个地区几乎均有分布;中韵律层分布范围次之;上韵律层仅局部发育,零星分布。呵叻高原盐类矿产主要赋藏在下韵律层的上部,其中钾盐矿层埋深最深为531m,最浅为90m,一般在200-400m。矿层中矿石矿物以光卤石为主,其次为钾石盐以及岩盐和次生矿物镁钙石。在矿层中通常以光卤石矿为主体,有的矿段光卤石可占95%以上,成分单纯,其厚度最大达95m,平均厚度在40m左右。光卤石矿层上部为岩盐,而钾石盐大多呈薄层状于岩盐中,也有部分钾石盐呈浸染状于光卤石层中;哇伦矿段的情况比较特殊,钾石盐于光卤石层之下,厚达20m,对此有人认为是构造引起的而不是原生的。总之,在含矿地层中钾石盐产出不如光卤石广泛和集中,然而钾石盐层最厚的地段往往与下韵律层厚度最大部位对应。

 

通过数十年的工作,呵叻高原钾盐及其他盐类矿产的产出分布情况得到了进一步的阐明,并进行了一定的圈定与评价。在面积2.1万km2的沙功那空盆地内现已圈定出3个矿段(相当于独立矿床,下同):中部哇伦-农汉矿段、西北部廊开矿段和西南部的乌隆矿段,这3个矿段其钾盐层平均厚度为43m,KCL平均品位16%,矿化面积约2100km2,其储量与资源量估算可达335.5亿吨。

 

在3.6km2的呵叻盆地内现已圈定出6个矿段:中部南丘克矿段、东部亚索顿矿段、北部孔敬西矿段、东北部加拉信矿段、西部邦内那隆矿段、西南部暖颂矿段,由于工作程度较差,资料有限,目前还难于进行全面评价,不过有人根据邦内那隆矿段的开发情况判断呵叻盆地钾盐远景资源量很可能超过100亿吨。泰国钾盐矿处于交通不便的呵叻高原地区,缺乏水源,并且钾盐矿物成分以光卤石为主,含KCL较低,一般在15%左右,这将影响选矿工艺与生产成本,给进一步开发带来一定的困难。

 

萤石储量约1150万吨,主要分布在南奔、清迈、夜丰颂、北碧、碧弄里、叻武里、素叻他尼和甘烹碧府。

 

重晶石储量3553万吨,分布在洛坤、黎、清迈、和素叻他府。石膏产地在披集、那空素旺、南邦、柯叻、程逸、素叻他尼等府。

 

叻武里、巴蜀、南邦府有磷矿。南邦、程逸、拉廊等府有高岭土。占他武里、清迈、巴蜀府有石墨。程逸府有石棉、滑石。沙拉武里、洛坤、碧武里府有石灰岩。素可泰、少拉武里、那空沙旺府有大理石。叻武里、清迈、夜丰颂府有长石、北碧、春武里府有白云石。此外,还有叶蜡石和方解石等。

 

宝石有红宝石、蓝宝石、绿宝石、黄玉尖晶石、电气石、锆石、石英、翡翠等,以红宝石和蓝宝石最为著名,主要产地是占他武里,达叻、是刹菊、北碧和帕府,占他武里府的宝石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7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