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临湘虎形山大型钨多金属矿床发现的启示

标签:
虎形山临湘钨矿铁矿矿业开发矿产资源教育 |
分类: 话说找矿 |
湖南临湘虎形山大型钨多金属矿床发现的启示
刘继顺
2011-08-01
2011年7月29日,《湖南日报》记者唐爱平,以“湘北有色金属找矿取得重大突破,虎形山大型找矿项目通过专家验收”为题,报道了湖南临湘虎形山大型铁钨铍矿床发现的消息:据初步估算,该矿床含钨(白钨矿)、铍(绿柱石)、锂、铁(褐铁矿)等多种元素,其中钨金属储量(WO3)在20万吨以上,铍(BeO)储量4.35万吨。
五十余年的勘探,终结硕果,可喜可贺。
但该报道认为,“2005年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四七队执行省国土厅探矿权采矿权价款铁矿普查项目时,发现铁矿中富含钨铍矿产”,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实际上,1962年,就已经发现钨铍矿化。
综合有关地质矿产资料,可以追索到虎形山大型铁钨矿床发现的大致过程。
虎形山钨铁多金属矿位于临湘市西北约30公里,属儒溪镇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4′00″-113°27′45″,北纬 29°38′00″-29°39′15″。矿区西邻冶湖,东接最江公路,长江傍湖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在成矿区域上,虎形山矿区属幕阜山多金属成矿带。区内元古界地层广泛出露,成矿主要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矿体主要分布于儒溪—源潭断裂破碎带内。
1960年9月至1961年1月,湖南冶金235勘探队临岳分队,对临湘儒溪虎形山开展了铁矿普查工作。完成了1/1千地形地质草测0.75平方公里,槽探550立方米,坑探23米,采样9个。认为铁矿赋存于板溪群岩层中,呈扁豆状产出,沿走向长150-200米,矿厚2-3米,局部地段矿厚7.0米。在虎形山见有5个矿体,编号分别为1、5、6、7和8号;厚度分别为5米、2米、3.3米、4米和6米;含全铁分别为28.9%、30.8%、31.7%、31%、30%;矿石结构为网络状、蜂窝状和条带状;主要矿物为褐铁矿和赤铁矿,局部含锰质较高。于1961年1月4日,提交了《湖南临湘虎形山铁矿总结报告书》,提交铁矿石总储量39.9万吨(其中B级为2.77万吨,C1级为20.234万吨, C级为16.9万吨),矿床主要物质成分为褐铁矿(Fe2O3.2H2O)及少量赤铁矿(Fe2O3),属小型褐铁矿矿床。
本次工作原来设想在元古界板溪群中寻找鞍山式铁矿,可普查结果大失所望,只评价出了一个小型褐铁矿矿点,即铁帽型铁矿点。
1961年9月至1964年7月,湖南省冶金勘探公司235勘探队姜润昌、吴福泉和徐中元等及湖南省冶金物探队杨伯能、邹周熙和王子和等对虎形山矿区普查评价中,发现了钨铍矿化。
1962年,湖南省冶金物探队开展了虎形山矿区8平方公里的物化探普查。完成磁法测点3873个,自电3591点,重砂测量40个点,化探次生分散晕铍、钨量测量1万余个点,圈定化探异常7个,磁异常1个。1963年1月1日提交了《湖南省临湘县虎形山普查区物化探工作总结报告书》。取得的主要成果有:利用化探异常圈定了铍钨矿化带范围;推测了引起磁异常的地质体在千枚岩层下部,埋深大于100米,为寻找深部铍钨矿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了本区地层电阻率变化情况,肯定了蚀变带高电阻特性;否定了自然电流法在本区的作用。
1961年9月至1964年7月,湖南省冶金勘探公司二三五勘探队普查完成了1/1千地质测量1.2平方公里,钻探1447米,硐探1870米,槽探14440立方米,采样4758个。查明矿床产于虎形山--源潭破碎带西端之元古代板溪群千枚岩地层中,属气成热液矿床。矿体有两种类型:一是黑钨石英脉型,脉厚与形态变化不大,水平延长5-15米,脉宽0.07-0.15米;二是细脉带型钨、铍矿床,矿体由含白钨、绿柱石云英岩细脉带组成,矿体长80-300米,延深200米后变为小透镜体,单矿体厚1-2米,长10-20米。全区平均品位为:三氧化钨0.367%,氧化铍0.064%。1965年4月1日,提交了《湖南省临湘县虎形山钨铍矿床评价报告书》,提交预测储量三氧化钨7614吨。
1988年3月至1990年12月,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三六队一分队李建双、李细伢等,开展了虎形山矿区以铜钨铍为主的普查工作,于1991年5月1日,提交了《湖南省临湘县源潭镇虎形山铜多金属矿区普查报告》。
由于钨铍品位较低,矿价较低,1991年至2004年,本区没有得到关注,亦未开展进一步的勘查工作。
2005年,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四七队申报了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探矿权采矿权价款铁矿普查项目,提到了批准。2006年4月—2007年4月,在儒溪虎形山1.12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再次开展了铁矿普查,提交了(332+333)褐铁矿资源量60万吨,并声称发现了钨铍矿化。
2008年,二四七队因声称发现钨矿,向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申请将虎形山矿区的勘探重点由铁矿调整为钨矿,得到了省厅的批准,并列为省级重点勘查项目。本次开展了虎形山矿区14平方公里的钨矿普查和预查,投入了大量的地质物化探工作和探矿工程,取得了钨矿找矿的重大突破,初步估算出钨矿资源量达到大型以上(333+334类钨矿WO3资源量15万吨),且共生铁铍矿产也达到中型以上。认为矿床类型为气成热液云英岩脉带型浸染状矿床。
2009年续作,二四七队将普查区和预查区面积扩大到30平方公里。勘探工作于2010年结束。2011年7月29日,所提交的勘探报告提到省厅的验收批准。
启示:
1、老矿点,尤其是铁帽型铁矿点仍然是找矿勘查的首选地区;
2、钻探工程量少的贫矿点,只要加强成矿与综合找矿研究,就能快速地取得找矿突破;
3、与长英岩浆侵入有关的热液成矿系列,要作为重点勘查的指导思想;
4、矿石综合分析,包括定量光谱分析,查明矿区有价元素是必须的;
5、大胆地投入钻探工程,需要控制到500-800米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