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粤西罗定盆地南缘金银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转载)

标签:
转载 |
分类: 矿业课堂 |
粤西罗定盆地南缘金银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黄圭成 汪雄武 杨世义 陈龙清 凌井生
摘 要 将罗定盆地南缘窿坳过渡带及其附近呈带状分布的二十余个金银矿(床) 点,从东到西划分为七个矿带(矿带间距1~2 km) ;矿体产于燕山晚期近南北向、北北西向断裂构造中,其形态产状严格受该组断裂控制;从东至西,矿带矿(化) 体中硫化物含量增加,围岩蚀变增强。提出白蝶矿点及其周围是中—大型金银铜铅锌矿的找矿远景区。
关键词 金银矿 地质特征 找矿远景 罗定盆地南缘
罗定盆地是中生代断陷盆地,呈北东向展布。在盆地南缘窿坳过渡带及其附近,即大致在云致—连州—古榄一带,分布有众多的金银矿(床) 点,民间采矿历史悠久,是粤西地区重要的金银矿产地之一。本文从找矿角度出发,简要总结该区金银矿的基本地质特征,并据此提出找矿远景区。
1 地质概况
罗定盆地南缘出露的地层有白垩系下统( K1 ) 、泥盆系棋梓桥组(D2 q) 、元古界云开群(Pt yk) 以及沿水系分布的第四系冲积物(Q) (图1) 。白垩系下统分布于盆地内,为一套陆相沉积红色碎屑岩,主要由紫红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和细砂岩组成,局部地段底部有杂砂质砾岩层;其产状平缓,倾角一般100 左右,与下覆的云开群、泥盆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或断层接触。泥盆系棋梓桥组碳酸盐岩,仅在古榄石山脚出露。元古界云开群分布于盆地之南,构成山岭,是一套浅变质的碎屑岩,岩性有绢云母千枚岩、石英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变质石英粉砂岩等;岩层走向为近东西向,与山岭走向一致,并覆盖于泥盆系棋梓桥组碳酸盐岩之上,两者分别为推覆构造的推覆体和构造窗[1 ] 。
图1 粤西罗定盆地南缘地质矿产示意图
11 断层 21 矿带 31 云致硫铁矿 41 石英脉 51 岩体(脉) 61 不整合界线
①白蝶- 高仕坑矿带 ②上寨- 石径矿带 ③黄胆岭矿带 ④黄岭- 大田岗矿带⑤关塘- 大贺山矿带 ⑥鱼花塘矿带 ⑦马骝坑矿带
研究区的构造以断裂为主, 可划分为两组。一组是近东西向断裂, 主要发育于云开群中, 经历多期次活动, 沿断裂带形成的硅化带和石英脉带因受后期构造影响而发生变形, 有的已经糜棱岩化, 例如鸡公岭断裂带( F1) ; 该组断裂活动的时代较早, 暂时笼统定为前燕山期, 到目前为止, 尚未发现其与区内金银矿的形成有何联系。另一组是切入盆地的近南北向、北北西向断裂, 数量较多, 分布广, 往往同时切穿云开群、泥盆系和白垩系, 活动时代为燕山晚期, 或更晚一些; 断裂性质属张性、张扭性、压扭性, 一般上下盘间升降错位较小或不明显, 但却有一定的水平位移, 例如林田力岗断裂( F2 ) ; 断裂带中多数被硅质(石英脉) 或酸性岩脉充填, 部分成为破碎蚀变岩带, 该组断裂是本区的控矿构造, 控制了金银矿体的形态产状和矿点的空间分布。
区内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强烈,以浅成超浅成侵入活动为主,主要岩体有古榄村北的八帘山岩体和云致村南的竹壳坑岩体,两者均为花岗斑岩体,且都侵入于白垩系及云开群中。此外中酸性脉岩众多,沿盆地边缘内外广泛分布,岩性以花岗斑岩为主,少数脉岩为石英斑岩、二长斑岩或石英闪长玢岩等。
2 金银矿地质特征
区内金银矿有原生矿和次生矿两种类型。本文仅讨论原生矿的地质特征。
2.1.1 空间分布
罗定盆地南缘的窿坳过渡带及其附近,在东西长约12 km、南北宽约6 km 的范围内,分布有20 余个金银矿(床) 点。它们呈带状展布,从西到东大致可分为7 个矿带(图1) ,矿带相互平行,间距1~2 km ,一般局限于盆地边缘内外约3 km 的范围之内,它们是:
(1) 白蝶- 高仕坑矿带,包括白蝶、高仕坑两个矿(床) 点,产于三条相互平行的含矿断裂破碎蚀变岩带中,近南北向延伸,长1. 5 km 。
(2) 上寨- 石径矿带,由沿林田力岗断裂及其两侧分布的矿点组成,包括上寨、白坟垌、鸡公岗、牛路坑、高郎塘、石径等矿(床) 点,矿带为北北西向,长约6 km ,是区内最长的矿带。
(3) 黄胆岭矿带,包括黄胆岭等矿点,北北西向延伸约1 km。黄胆岭原生矿附近云开群与白垩系之间的滑脱面上还形成次生矿。
(4) 黄岭- 大田岗矿带,由黄岭、大田岗、任顶等矿点组成,分别产于相距约300 m 的断裂带中,近南北向延伸,长约3 km。
(5) 关塘- 大贺山矿带,北北西向延伸,长4 km ,包括磨菇岭、大贺山、竹斗窝、关塘等矿点。在竹斗窝原生矿附近泥盆系棋梓桥组碳酸盐岩的岩溶面上还形成次生矿。
(6) 鱼花塘矿带,北北西向延伸,长2. 5 km ,包括古敦塘、鱼花塘两个矿点。
(7) 马骝坑矿带,由马骝坑、麦坑、官坑矿(床) 点组成。北北西向延伸,长1 km。
竹壳坑花岗斑岩体的外接触带,热液蚀变强烈,并且形成了中型规模的云致硫铁矿,矿石中银的含量也较高,矿床成因属岩浆期后热液矿床。白蝶- 高仕坑矿带位于云致硫铁矿西南侧约1 km 处,矿石中硫化物种类多,具有岩浆期后热液矿床的特点,我们认为其成因与竹壳坑岩体有关,云致硫铁矿是矿化内带,白蝶- 高仕坑矿带是矿化外带,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矿化水平分带系列。
2.1.2 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围岩及蚀变
表1 列出了区内主要矿(床) 点的矿体简要特征。由表1 可以看出: (1) 这些矿(床) 点均产于断裂构造带内,且都受同一体系的断裂构造控制,产状相似,均为北北西或近南北走向,倾向东,倾角陡,一般70°~80°; (2) 从东边的马骝坑至西边的白蝶,矿体中硫化物含量增多,围岩蚀变增强,矿体围岩既有云开群变质岩也有白垩系红层。
2.1.3 矿石组分
区内各矿(床) 点的矿石矿物成分较简单,多数为较纯的石英和自然金(银) 等矿物,个别如黄胆岭矿点见少量黄铁矿。惟有白蝶矿床的矿石矿物成分较复杂,作者对该矿床作了较详细的研究。白蝶矿床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矿化阶段:第一阶段为黄铁矿化—硅化阶段,形成细粒侵染状黄铁矿、细粒它形石英、绢云母等,蚀变矿物呈面型分布,矿体上盘围岩蚀变强于下盘;第二阶段为复杂硫化物—石英脉形成阶段,是主成矿阶段,呈不规则的脉状、网脉状产于破碎蚀变岩带内,并穿插第一阶段产物,形成各种硫化物和金银矿物、石英等;第三阶段为碳酸盐化阶段,形成少量方解石、白云石等,呈网脉状分布。矿体矿石和近矿围岩拣块样主要金属元素含量如表2 所示,其中金、银含量很高,已大大超出工业品位;铜、铅、锌也达到了边界品位。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含银黝铜矿族矿物(锌银锑黝铜矿、锌黝锑银矿) 、锑硫砷铜银矿以及自然银,少量为辉银矿、金银矿等。肉眼可观察到自然银呈片状、不规则集合体状零星分布,可见矿石中银含量之高。表3 为部分金属矿物电子探针定量分析结果,据此认为银不仅以含银黝铜矿族矿物和锑硫砷铜银矿、辉银矿、自然银、金银矿存在,还少量赋存于其他硫化物中。而金则存在于金银矿、辉银矿及含银黝铜矿族矿物中,在其他硫化物中则未检出。
表1 主要矿( 床) 点的矿体地质特征
表2 白蝶矿床矿石及近矿围岩化学分析结果
3 找矿远景
罗定盆地南缘地区民间采金历史悠久,金银矿(床) 点众多,采金遗迹随处可见,但主要是在近地表浅部开采,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新发现。作者认为,白蝶矿点及其周围是中—大型金银铜铅锌矿的找矿远景区,主要依据有: (1) 该区位于断陷盆地边缘的窿坳过渡地带,燕山晚期断裂构造、岩浆及相伴随的热液活动强烈,成矿地质条件优越; (2) 1 :20 万地球化学综合异常良好; (3) 北东约1 km 处已发现中型规模的云致硫铁矿,矿石中银含量较高,是与竹壳坑岩体有关的矿化内带,而白蝶- 高仕坑矿带是矿化外带,即多金属成矿区段; (4) 白蝶矿点的矿体所在的断裂破碎蚀变岩带产状稳定,规模大,蚀变强,硫化物种类多; (5) 目前在浅部发现和控制的矿体已初具规模,金银铜铅锌元素含量高,基本都达到了工业品位。
4 结 论
罗定盆地南缘金银矿的产出与分布严格受燕山晚期活动的近南北向断裂构造控制,空间上呈带状展布;7 个矿带从东至西,矿(化) 体中硫化物含量增加,围岩蚀变增强;矿体围岩既有元古界云开群变质岩,也有白垩系红层;白蝶矿点及其周围是中—大型金银铜铅锌矿的找矿远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