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老湾大型金矿发现追记
(2011-01-07 09:01:57)
标签:
桐柏老湾金矿发现杂谈 |
分类: 纹石论矿 |
桐柏老湾大型金矿发现追记
潘泽成
斗转星移,光阴似箭。自从1959年毕业分配到河南省从事地质工作,屈指算来已经整整五十周年了。岁月不饶人,我已从一个毛头青年到了满头华发的古稀之人。五十年在人生岁月中虽不算短,然而仔细回味,地质工作记忆中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事情。这也可能是我们地质工作习惯万年、十万年、万万年为计时单位的缘故吧。
几十年来,人生经历的许多事都淡忘了,唯有一件事到今仍令我记忆犹新。那就是1971年5月10日,这天是我填图跑路线时发现桐柏老湾西拐湾金矿化点的日子,取样化验金的含量高达364.8克/吨。据此重要的矿化线索,最终探明了一个大型金矿——今日的老湾金矿。老湾金矿无古人采治遗迹,这个发现使我当之无愧地成为真真正正的老湾金矿发现第一人。
1971年,我在桐柏县大河地区从事1:5万地质填图工作,时任图幅填图组长。与我搭伴工作的同事是王西午,他一副壮实魁梧的体格,性格耿直,勤奋好学,有着天赋的从事地质工作的好身板。当时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区测队在实验室工作,是第一次从事内到野外参加填图工作。每天工作,我俩都是紧随着,互相配合,作为我的工作助手,他的工作和学习都十分出色。
5月的河南,正是地质工作的黄金季节。桐柏处于河南南部,桐柏山区丘陵松涛和山间水田交相辉映,自然景色十分迷人。此时,山上的林木稚嫩翠绿的树叶已转为绿色,已是枝繁叶茂,山坡上各种知名或不知名的野花争相怒放,五彩缤纷,蜜蜂穿梭其间,繁忙采蜜,几片蝴蝶,上下翻飞。蓝天白云,和煦的春风吹佛着山坡上的油松和马尾松,松林来回翻滚,发出轻轻的沙沙声。山间梯状的水田,水稻已长得有一扎手那么高,在阳光照耀下好似一面面反光的镜子。桐柏山雨水充沛,可谓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是一处锦锈河山,一片十分富饶美丽的北国江南。每当我们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登至高山之巅的时候,和风吹人拂着我们的衣衫,令人心旷神怡,顿时所有疲劳都消散了。这是大自然给地质工作者的恩赐。
1971年5月10日,我们吃过早饭,收拾好行装,带上午饭用的干粮出发了。当天计划的观察路线是从上彭沟——大周庄——西拐湾——陶扒——台子庄。一大早,迎着晨曦,踏着山间的露珠,我们顾不上欣赏桐柏山川的美景,全神贯注地投入了工作。这一带的地质条件很好,有复杂的利于成矿的岩石地层,有利于发育的断裂构造,有矿产来源的广泛岩浆岩活动形成的各类岩体,是地质找矿的有利场所,很有希望找到矿床,也令我产生了强烈的找矿欲望。我手持地质锤敲击着冲沟与山坡的岩石露头,细心观察着身边的岩石和脚下滚落或是自然力搬运而来的砾石,注意着地层的变化,寻找着各种构造及矿化迹象,一边勾画着剖面,一边把重要地质现象简要记录在野外记录本中,并且采集着典型的岩石和矿化标本。
大约中午时分,在西拐湾村东北约50米处,发现一近东西方向的构造挤压面,其上发育着阳起滑石片岩,在冲汤东坡见一条宽0.3-0.5米,长约10米的石英脉,石英脉和挤压面斜交,呈南东1400走向,石英脉和受挤压的阳起滑石片岩都有褐铁矿化、黄钾铁矾化和硅化等矿化现象。于是现场即时采集标本两块,编号769/6,769/7,其中769/6还采集了送作光谱分析的拣块样,准备室内进一步送实验室作光谱分析,对矿化作定性和半定量。769/6光谱分析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证实西拐湾矿化点有金、银、铜、铅、锌、砷的矿化,其中金高达364.8克/吨,是最低工业品位的90倍,是矿体边界品位的180倍,银也高达300克/吨,是最低工业要求的6倍和矿体边界品位的7倍,是罕见的金的高品位矿石。从而确定了老湾西拐湾是一处金、银品位特高的矿化点。
这一重要发现,为上世纪70-80年代老湾开展金矿普查勘探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1974年后经过省地质八队、地质三队、省地质四队和冶金地质局的普查勘探,证实老湾为一大型金矿床。老湾西拐湾金含量是特高矿化点的发现,为当时桐柏大河地区1:5万图幅矿产普查及区域矿产评价提供了重要资料。该项成果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978)”,并受到了原地矿部部长的嘉奖令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