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藏类乌齐-左贡成矿带中段有色金属矿成矿条件探讨

(2010-01-23 19:20:25)
标签:

西藏

矿产

矿业

杂谈

分类: 矿业课堂

西藏类乌齐-左贡成矿带中段有色金属矿成矿条件探讨

引自:藏东地矿的博客

西藏类乌齐-左贡成矿带是西南三江成矿带的成矿亚带 (插图1)。区域上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巨型构造带之三江特提斯构造域北段,属羌塘-昌都微陆块之类乌齐-左贡陆缘山盆带(插图2),形成了区域规模巨大 的北西向-近南北向的弧形构造,发育一系列的大型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和复式背向斜,并伴生一系列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的岩浆弧带,由此构成本区基本地质 构造格架,也控制西藏东部地区的丰富矿产资源。

    西藏类乌齐-左贡成矿带中段有色金属矿成矿条件探讨

        插图1     昌都地块成矿带和主要矿集区分布

西藏类乌齐-左贡成矿带中段有色金属矿成矿条件探讨

            插图2   区域构造分区图   

    1 成矿地质背景

    区域属华南地层大区羌塘-昌都-思茅地层区,察雅-盐井地层分区。

    1.1  区域地层

    区域地层主要发育古生界前泥盆系、石炭系下统、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新生代第三系。与成矿有关的地层单位为上三叠统、下二叠统、上二叠统,主要分布于桑多-左贡断裂两侧的大片区域,呈北西向展布。

    前泥盆系吉塘群(AnDjt)变质地层分布在桑多-吉塘断裂带南西侧;

    泥盆系主要分布在妥坝断裂带及都日村北东一带;

    石炭系分布在桑多-吉塘带断裂两侧及妥坝一带;

     二叠系地层主要分布在妥坝断裂带和王卡都日村一带,由下统交嘎组(P1j)、上统妥坝组(P2t)、卡香达组(P2k)、夏雅村组(P2x)组成;

    三叠系以上三叠统最发育,分布于桑多-吉塘断裂带北东的大片区域及断裂带南西夏雅一带;

    侏罗系分布于妥坝断裂带与桑多-吉塘断裂带之间的区域,总体呈北西向展布,由红色碎屑沉积岩系组成,与上三叠统(T3)呈整合接触。

    1.2  区域构造

    区域构造单元位于三江褶皱系-昌都板片内的桑多-左贡断裂带的交汇部位,发育一系列断层和复式背向斜(插图3)。

西藏类乌齐-左贡成矿带中段有色金属矿成矿条件探讨

               插图3   区域构造纲要图

   桑多-吉塘断裂带(F6)是昌都板片和唐古拉板片的分区界线,具明显的构造分割作用,是澜沧江断裂带的北西延伸部分。

    该断裂带性质为一扭压性逆冲断层,是区域主干导矿断裂之一,其生成时期主要为华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再次活动改造。

    俄洛桥断裂带为桑多-吉塘断裂的分支断裂,破碎带由糜棱岩和构造角砾岩组成,控制区域铁帽氧化带。沿该断裂带已知矿床有:俄洛桥砷硫大型矿床、西岗银锶多金属中型矿床、节日登赤铁小型矿床、拉诺玛铅锌多金属大型矿床等。

    1.3  区域岩浆岩

    主要沿桑多-吉塘断裂呈北西向展布,产状多为复式岩基、岩株状,主要为燕山期的中粒斑状二长花岗岩和印支期细粒二长花岗岩、中粒斜长花岗岩、细粒花岗闪长岩,是本区各类沉积改造型矿(床)产形成的主要热源体。

    出露时期为华力西中期正长斑岩脉、辉绿岩脉等;印支期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燕山晚期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斑岩等。不同期次岩浆岩 主要受构造控制,具成带性。岩石为S型花岗岩特点,物质来源于陆壳部分熔融,其侵入活动与Pb、Zn、Ag、Sb、As、Hg、Cu等矿化关系密切。

    2  二类矿化(体)特征

    按照矿床中矿体的赋存情况、产出部位及成因可分为下列二类。

    2.1  产于澜沧江西部的矿沉积改造型矿体

    成矿带地处羌塘三江复合板块之昌都弧后盆地褶皱带的类乌齐-左贡断裂带与俄洛桥断裂带交汇部位。

    成矿区内有15处重砂异常,密集带状分布,主要重砂矿物有铅、锌、铜、锑、银、重晶石、黑钨矿等,高温矿物组合异常与岩浆岩成正相关。

    在澜沧江西部区内已有大型矿1处,中小型3处,矿化点多处。矿种主要为铅、锌、锑、银,次有钨、锡。这是一个以铅、锌、银、汞、砷等矿种为主的资源富集区。主要发育包果卡铅锌矿点、西岗锶铅多金属矿点、小索卡铜矿点、拉诺玛大型铅锌锑多金属矿床等。

    以拉诺玛铅锌锑矿为例,该矿床初步圈定Ⅰ、Ⅱ号矿体。Ⅰ号矿体长1100m,矿体平均厚度12.67m,矿体整体倾角为40°~50°。矿体平均品位:Pb1.90%、Zn3.04%。矿体主要以铅锌锑矿为主。

    Ⅱ号矿体矿体长1025m,矿体地表平均厚度6.48m,矿体平均品位:Pb1.86%、Zn1.08%;地表工程间距200—400m。地表工程揭露矿体出露高程为3440m—3580m,高差约140m。

    拉诺玛Ⅰ、Ⅱ矿体具有在地表次生富集、以氧化物为赋存的特征,在深部主要以铅锑矿物组合的特征。

    成矿带内该类矿体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产状与地层基本一致。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波里拉组与侏罗系地层中;各类矿(床)体总体走向NW向。该类矿床类型主要Pb+Zn,Cu、Pb+Zn,Sr +Pb组合为主,伴生Sb、Ag;由地表至深部,出现Pb +Sb、Zn变富的变化趋势。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的品位变化均有富-贫-富或贫-富-贫的规律。

    该矿带以桑多-吉塘岩群为界,沿SE、NW向成矿温度由高至低,矿物组合由高温低温,即高温矿物赤铁矿—中高温铁闪锌矿—中低温闪锌矿+方铅矿+硫锑铅矿(Pb5Sb4S11)+天青石(硫酸锶矿)—雌黄、雄黄。局部中温地段发育低温矿物组合的特征;如在拉诺玛矿区深部出现硫锑铅矿,但该矿物主要以次生富集为主要赋存特征。

    在以吉塘岩群为界,沿NW走向上先后发育吉塘赤铁矿——拉诺玛铅锌矿——西岗锶铅矿点、小索卡铜矿点、包果卡铅锌矿点、勃罗雄铅锌汞矿点——俄洛桥雌黄矿 床等。沿SE走向,发育得乌嘎铅银矿点、卡贡银金锑矿点、所出铅多金属矿点、测松铅多金属矿点等。以上各矿(床)点具有呈似等距分布的特征。分布距离约 25km。即沿走向每25km左右就发育一多金属矿(化)点群。

    吉塘岩群为该矿带发育的各主要矿(床)点的沉积、改造提供了主要的热动力来源。

    2.2  产于澜沧江断裂东部的矿体

    区域上属昌都-芒康前陆盆地东、西两侧多金属成矿带的都日银多金属成矿亚带。妥坝-巴贡银多金属找矿远景区北自妥坝以北,南至巴贡以南。构造上处于昌都-芒康中生代前陆盆地东侧逆冲推覆带的前锋部位,由一系列向南西逆冲推覆的断裂、构造断块和紧闭的线形褶皱构造所组成。

    2.2.1  层控型铜铅银矿床

    区内该类矿(点)床主要赋存在二叠系地层内,矿体规模受断裂控制,主要的推覆断裂及其次极断裂中蚀变现象普遍较为明显,主要为硅化、重晶石化、碳酸盐化,并伴有多金属矿化。

该类层控型铜铅银矿床(点)与构造驱排的中低温 热卤水活动有关,形成充填交代型多金属矿化,以优日铅银矿、都日铅银矿、夏雅村铜矿、俄库卡铜矿、川藏公路36道班西铜矿、彭多沟锑矿为代表。初步查明优 日、都日银铅矿受下二叠统(交嘎组)灰岩、上二叠统(妥坝组)火山凝灰岩中的构造破碎带控制,主矿体规模大,延伸稳定,银、铅品位较富,具有典型中低温热 液矿床的特征,有望成为大型矿床规模,外围尚具有进一步扩大远景的希望。

    夏雅村铜矿点处于昌都板片区的妥坝断裂带中。矿化带呈310°-130°方向展布,与区域构造线展布方向基本一致。现发现有5条矿脉,均赋存于甲丕拉组下段与卡香达组之间的断层破碎带中。矿脉长10-200m,宽0.8-10m;化学分析含Cu 0.11-1.47%。主要矿石矿物黄铜矿、孔雀石、蓝铜矿,脉石矿物为重晶石、石英。铜矿物不均匀浸染于重晶石、石英脉或碎裂砂岩中。

    俄库卡铜矿点位于妥坝断裂带中、断层较为发育,多呈北北西向展布。在断层破碎带为石英脉充填,局部有铜矿化;呈脉状,厚2.5-3m,出露长80-250m;矿石Cu品位1.6%。矿体呈北北西向展布,矿石中黄铜矿呈星点或细脉状产出,孔雀石、蓝铜矿呈薄膜状、星点状产出。

    川藏公路36道班西铜矿点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统甲丕拉组下段(T3j1)红色、紫红色砾岩夹砂岩。矿体长大于200m、厚2m;呈北西向展布;目估Cu品位1%。主要矿石中黄铜矿、孔雀石、铜蓝呈星点状、薄膜状产出。

    结论

    通过对西南三江成矿带北段类乌齐-左贡多金属成矿带中段的初步研究,该成矿带铅锌铜锑多金属矿具有似等距分布的特征,在成矿温度上具有以吉塘-桑多岩群为中心,沿NW-SE走向上由高到低的规律;各矿点成矿距离约25km等距分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