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家寻矿英雄交响曲
(2008-12-30 04:39:36)
标签:
矿业开发矿产资源产经找矿黄金杂谈 |
分类: 纹石论矿 |
焦家寻矿英雄交响曲
来自:中国黄金协会网
序曲
我向往山东,渴望品味山东:泰山、孔府、蓬莱仙岛、沂蒙“红嫂”、微山湖“土琵琶”、中国“第一金库”和英雄地质六队。特别是站在大海边,蔚蓝中闪耀迷人的霓彩,一阵阵波涛翻卷,更仿佛聆听金色大提琴的美妙,如歌如泣的中国地质队员生命之歌,合着中华民族前进步伐,铿锵、雄壮、激昂、奔放地响遍宇宙空间的每 一个角落。
看山东—就像中国建设交响乐团里的一把大提琴,地质队员凝聚青春和热血,把自己的心化作情弦,把自己的血融进旋律,把自己的爱渗透浪尖,以山东汉子豪爽的风采和生命的魅力,敞开胸怀,合奏“英雄的金色交响曲”!于是,一串串金珠洒落,我看到了泰山的脉搏,看到了胶东的情感,看到了无数金色的心镶嵌神州大地,更看到了金碧中华辉煌环宇。地质工作者铸造自己的爱国之魂,飞翔在民族振兴繁荣的大道上,放射出璀璨的光彩。
第一乐章:焦家村黄金奏鸣曲相传,山东招远的罗山脚下住着许多村民,每天晚上他们都能听到罗山里面发出“隆隆”的拉磨声,看见金骡走呀走,磨子转呀转,满地下都是蹦蹦跳跳金光闪闪的金豆子。外面的人看着眼红,想进去,怎么也找不到进去的门,只好和金骡一样围着大山转呀转,不知道转了多少年。后来,山里面露出了口风,想进来拿到金子,必须先要寻到进山的那把金钥匙。故事实际上并不精彩,只不过表达了人们的三种意思:1、渴望金子;2、拿到金子很难;3、必须要有找金子的办法。
三千多年前商周时期的山东就是黄金宝库,人们找金采金,直至今天。而山东地质的黄金工作者,更是不怕“时光戳破了青春颊上的光艳,在美的前额挖下深陷的战壕 ”,像波浪滔滔不息地流向沙滩,奔赴终点,后浪和前浪不断地循环替换,前推后拥,一个个奋勇争先,爬行到壮年,然后登上极顶。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关于黄金的美丽而传奇的神话,渴望“时光走向永劫的悄悄的脚步”,为国家找到黄金。
焦家式金矿(焦家金矿)主要发现者之一, 68岁的李宏骥同志,20世纪60年代初的地质毕业生,辽宁鞍山人。在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地质六队空间里,入队分到地质科第一天就主动提出到野外先干七天,“收集学习资料,提高理论和技能水平”,谁知几年的光阴过去,李宏骥依然在野外。
1963年—1965年,山东地质工作者完成的《招远—黄掖北部地区1:5万金矿地质测量》报告显示:在焦家北东约5公里处出露区域性黄掖弧形大断裂(大断裂破碎带)。1966年底,山东地质六队的地质队员郝万祥竟然在黄掖弧形断裂的南西延伸地段—焦家构造带发现“具有较好的含金性”。面对当时世界地质界克列特尔一个著名的传统论点“大断裂带只导矿不储矿”的权威理论,他们的思维理念产生了极大变化,难道中国也一定是“大断裂带只导矿不储矿”吗?
1967年初春,麦子返青了。早春二月的寒风,夹杂着海洋的腥味,肆无忌惮向地质队员袭来,李宏骥和他的龙埠地质组追索着弧形地质大断裂带,站在焦家村西北面。他们凭借丰富的地质找矿经验,望着被废弃的民间采金矿井旁边有较轻微蚀变和细脉状或星点状黄铁矿化。几个地质人的脑袋聚在一起,昏暗的灯光仿佛映照出一道金色光环。焦家村一线有明显的蚀变矿化显示—焦家金矿点?如果龙埠和焦家能够连成一条矿脉,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景观呀?
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红点点,黑豆豆,不在这头在那头;红熏头,湿洼田,金子和砍山线紧连;背阳坡,向阳坡,向阳坡里有金窝;大雪天,雪先化,地下一定有金娃。
李宏骥把民谣牢记在心,随着采金人焦敬芳大爷的脚步走近了废采矿井。说起自己金矿的采金经历:解放前,这个金矿井下的金线约1丈8尺,2分的含金量(6克/吨),因水量太大,只好停采。接着他走到离矿井400米处的麦田中,目光显得那么坚毅和自信:“当年采矿顺槽沿脉就在这里!”李宏骥和他的伙伴惊异他的自信,细细观察,果然发现东北走向的条带麦子长得特别特别的绿,特别特别的挺拔,确实不同于旁边的麦子。焦大爷说,那是因为当年采矿顺槽采后,被厚土填实,这一条带泥水丰富,地温相对较高,所以麦子返青特别快,长势特别好。
地质队员们知道,在断裂破碎带里,经常可以看见这种现象,说不定,真的有金矿,甚至是大金矿呢。在充满找金欲望的笑声中,李宏骥和另外两个伙伴毫不犹豫地布下了96线探槽。几天以后,一条长近百米深近两米的大探槽挖出来了。
宽数十米的构造破碎蚀变带,还能看到两层厚大的红呼呼的矿化体—是严重风化了的强矿化细脉浸染状黄铁矿。经过采样试金分析,其中两个矿体的平均金品位分别达7.36克/吨和5.23克/吨,有的达到20克/吨,平均厚度8.35米和7.28米,好一条先期强烈构造变动形成的一套碎粒-碎裂状岩石经蚀变矿化的宽大构造蚀变带。根据地质剖面结构、构造破碎带规模、性质、特点以及基本产状的分析认定,这条含矿蚀变带就是黄掖弧形大断裂的主带段,极有可能是新的重大找矿突破。
命运的天平总是偏向不畏艰苦者,胜利属于科学态度严谨的人们。焦家成矿带将会引起一场地质界的震动,“大断裂带只导矿不储矿”的理论将会作古。中国的地质队员们手握科学金钥匙,通过对含矿构造规模、产状及其变化、发育的特定地质部位,本身以及两侧岩石物性差异和地球物理特点等的科学判断,总结控矿构造在地质、地貌及地球物理方面的大、稳、特、异等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普查和快速评价:运用槽、钻和物探、化探方法,采取槽、钻沿定向交替施工手段,尤其是实行地表走向大间距槽探揭露和重点地质剖面中深部同时稀疏控矿的办法,为国家寻找金色宝库。
李宏骥和他的伙伴们继续前进,沿着一条条勘探线,进行一个又一个的钻孔勘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一个世界级特大型蚀变岩型金矿—焦家金矿的雏形就这样展现在了世人面前。焦家的金矿床基本规模已经控制,完成了焦家金矿田范围内十多公里长的含矿蚀变带控制性揭露,向南发现了马塘、东季等金矿床,向北又找到特大型的新城金矿。
1967年5月13日,29岁的李宏骥第一次提出了“区域性大断裂内有大矿”的科学观点,山东地质六队迅速靠近大断裂带,实现了金矿普查的战略大转移。
第二乐章:农家小院三部曲
山东找金的路并不平坦。
1966年初,山东地质六队的张志敏、黄德业同志在金矿普查时发现玲珑矿区南侧大断裂带的蚀变与相邻的石英脉型金矿有可比性。他们偷偷在大断裂带上布施了一个探矿浅井,但是没有见到矿。这可闯下齐天大祸了,一顶顶政治大帽子扣了上来,后果至今令人胆颤。更寒心的是,夭折了中国地质黄金工作者向传统金矿地质理论挑战、探索新的成矿类型的可贵实践。我不知道这是人的悲哀,还是历史的悲哀,或者是科学的悲哀?总之,一场地质史上的悲哀。我不想用“假如”来衡量、评价以后尚未发生的事情,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关键在于未来。
山东大学地质系1960年毕业生李士先说:“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全国的黄金地质工作主要围绕石英脉型金矿。自从在石英脉型金矿外围发现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焦家金矿以后,从根本上改变了金矿储量的格局,山东胶东向国家提交的金矿储量跃居全国第一。山东金储量90%以上在胶东,胶东金储量94%在招远、莱州,其中焦家式金矿类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储量占80%以上。”他带着自豪的口吻,指着一大叠地质黄金资料和主编的专著《胶东金矿地质》:“焦家金矿,凝聚着我们的毕生心血呀。”
在玲珑山没有见到新的金矿,黄德业不死心。1967年初春,他带着一个小组再上玲珑山,站在大断裂带上,望着不远处那个没有见到矿的探矿浅井,就在原来废井旁边布施钻孔,钻了一口井,一钻下去,便见到了工业矿体。那就是后来有名的中国第一个超大型金矿床—台上金矿。
这就是我们的地质黄金工作者,不甘心失败的人!中国地质工作者用自己的实践,向世界表明,在大断裂带发现了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大断裂带不仅能导矿,还能成矿、储矿,更能够找到大矿。”
然而,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也许理论水平有限,也许思路不开,也许手段落后,也许技术设备陈旧,更可怕的是政治因素,导致山东地质的黄金工作迈向了盲目性的误区。只要一见大断裂带,既不分析断裂形成的时代、性质,更不根据实际情况,而是在大断裂带当中漫无目的地取样分析。结果可想而知,从胶东西部到东部,又从鲁中到鲁西,几乎白白地浪费了将近十年的光阴。
1975年6月,山东地质队找金工作从此也迈开了新的步伐。山东地质六队组建“综合研究组”,针对焦家大断裂带的成矿控制因素、区域成矿规律、石英脉型金矿与破碎带型金矿的成因联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时代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李士先和伙伴们的肩上。那年冬天,李士先带领综合组住进了一家简陋的招待所。白天,跑野外,看现场,下矿井,钻老洞,翻岩芯,查资料,边分析,边对比,找特征,摸规律,几乎没有空闲的时间。
他们走遍了山东所有的金矿,查阅所有的地质资料,一个清晰明确的结论展现在眼前:石英脉型金矿与破碎带型金矿这两种不同类型金矿的物质来源,除了控矿构造体系、成矿时代、矿石建造相同的以外,控矿断裂的性质和规模是不同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焦家金矿就有四个比较明显的特点:1、矿床受区域性构造破碎蚀变带控制,金矿多产于破碎带下盘,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岩体内,岩体与岩体接触带及其附近或岩体与胶东群地层接触带的内带;2、成矿方式以热液交代蚀变、渗透浸染为主;3、矿石由一套矿化千糜岩、碎裂岩、碎斑岩等构造岩组成;4、矿床具有矿体形态简单、品位稳定、规模大的特点。
面对研究成果,李士先、刘连生、安家桐、王文志四个人雀跃欢跳起来,他们兴冲冲地来找崔春池、谢伦司等人,商议如何给新的金矿成因类型定名。
一个山东胶东半岛的农家小院。他们围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地争论不休。“美国有卡林型金矿、霍姆斯塔克型金矿,南非有个兰德式金矿,我们中国也要有自己的金矿类型。”口快的安家桐不等别人讲话,抢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就叫焦家式。”“有道理!”李士先的态度非常果断,两眼放出坚毅的光彩,落地有声几乎喊叫着说,“对!这种金矿类型只有中国才有,必须标新立异!”“还要加上‘破碎带’这个主要特征。”刘连生微笑着补充了一句。于是,一个新的金矿成因类型名词诞生了:“焦家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
据成果报告显示:过去我国原生金矿以石英脉型矿床为主,勘探难度较大,周期较长,耗资大。“焦家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则冲破了传统找矿观点的束缚,突破了只在石英脉中找金矿的框框,摆脱了大断裂只导矿不控矿成矿理论的束缚,首创了大断裂不仅导矿而且贮矿的新理论,确立了国内金矿新类型。正因为有了这种金矿类型,黄金地质工作者才能通过观察研究总结石英脉型金矿床地质现象,发现含金石英脉的上、下盘及两侧蚀变岩中含有金矿,在掖县三山岛找到了第一个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紧接着先后在鲁东几条大断裂中发现了焦家、新城、河东、上庄等一大批特大型、大中型金矿,使胶东黄金储量大幅度增长,累计探明的储量占全国黄金储量的三分之一。
焦家金矿床的发现和焦家式金矿类型的确立,丰富着我国地质界的金矿成矿理论,在国内外地质界产生了极大影响,引起全世界地质界和黄金行业的高度瞩目。美加、前苏联、澳等国的金矿专家奔赴山东考察,不仅充分肯定了焦家式金矿是世界上难以比拟的金矿新类型,而且更被中国地质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中国地质工作者对科学的严谨认真精神所深深折服。1986年,《焦家式新类型金矿的发现及其突出的找矿效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第三乐章:焦家式金矿安魂歌
王化江和洪文仁两位老人说:“我们老一辈最大贡献是焦家式金矿!知足了。”是的,他们知足了,但是并不满足,尽管他们有的为此而患了糖尿病、冠心病、矽肺病等等。他们就是因为自己还活着,所以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还在老年科协里面为黄金地质事业出力。
晚上,我顺着焦家金矿发现轨迹,翻开焦家式金矿成矿类型的研究成果,张裕之,一个英名跃上眼前,牢牢地占据着我的心底。
1966年7月, 山东地质六队的张裕之同志担任了矿区技术负责人。当时他刚刚动过手术,一个肺叶被切去了2/3,还有着相当严重的关节炎。裕之没有叫一声苦,喊一句累,每天早上带头出门,淌着水去岛上选点、采样,晚霞中,自己背着矿石淌着水回来。
1968年,张裕之主持编写的《山东省掖县三山岛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通过评审,我国第一个特大型蚀变岩金矿诞生了。1986年,国家授予《焦家式新类型金矿的发现及其突出的找矿效果》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张裕之没有等到那一天,就匆匆走了。
在胶东半岛,他和他的伙伴们留给国家和人民许多许多—仅仅占全国面积0.17%的胶东半岛胶北隆地区,固体岩金储量竟占全国的1/4。探明焦家等世界级金矿3处,50吨以上5处,20-50吨金矿13处,33处中型金矿和55处小型金矿。到2004年底,已建矿山113处,年产黄金158万两,约49.37吨,为全国产量的23%。
1992年6月2日,山东省政府表彰山东六队;12月10日国务院在北京地质礼堂举行了隆重的“国务院授予山东地质六队英雄地质队命名大会”,表彰决定说:自1958年建队以来,先后探明特大金矿五处,大、中、小型金矿床共28处,提交黄金储量约占全国探明岩金储量的1/3。此外,还提交了储量可观的银、铅、锌、稀土等矿产资源。以他们的金矿勘查成果为基础,山东省胶东地区已建成投产金、银矿山近百处,成为我国第一大黄金生产基地,年产黄金居全国之首。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并创立的“焦家式”金矿模式,打破了“大断裂带只导矿不储矿”的传统理论。
问心无愧呀,山东地质工作者!正是由于你们的清贫,你们的努力,你们的精神,才使位于胶东半岛的招远市拥有全国最大的黄金矿田、最多的黄金储量、最高的黄金产量。连续28年雄居全国县级市榜首,为全国第一产金大市(县);保有地质储量3百吨,潜在储量千吨以上,累计已经向国家交售黄金600多万两,被国务院授予“为黄金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称号,获得了中国黄金协会颁发的“中国金都”荣誉。招远市的黄金行业已经飞腾起来,占全市45.3 %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额,年采选规模2万吨/日,年加工成品金能力100万两,精炼能力30吨,构成了山东招远市黄金勘探、采选、金银制品加工、黄金交易及黄金机械、黄金化工、黄金旅游、设计研究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体系。
第四乐章:焦家式金矿快板舞曲
他们竟然在储量300多吨作为世界级大金矿的焦家金矿田下面,还能发现新的金矿。真的,他们在焦家金矿下面800-1000米以下又发现了资源前景非常好的金矿体—初步控制为中型规模的金矿。地质六队的崔书学总工程师说:“我们高兴的是不仅仅开辟了焦家金矿带深部找矿的新领域,实现了焦家金矿带主裂面以下60~360米范围的深部找矿新突破,更重要的是还发现了弱蚀变强矿化的矿石类型及矿体赋存规律,补充完善了焦家式金矿的成矿理论,为今后黄金地质找矿提供了新的找矿方向,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焦家式金矿成矿理论认为,大蚀变带当中有矿,蚀变与矿化成正比,蚀变越强,矿化越好。但地质六队的同志却在焦家成矿带上觉察到一个有趣现象:弱蚀变强矿化的矿石类型及矿体赋存规律。据某矿区金矿地质报告显示,矿床深部赋存于钾化花岗质碎裂岩中、钾化花岗岩中具细脉状——网脉状矿化,蚀变较弱。由此断定,在距主蚀变带下盘300米-500米以下的次级蚀变带有矿。果不其然,发现了新的金矿体,其矿体的产出部位以及赋矿岩,不仅与传统的含金石英脉金矿有显著区别,而且也和典型的“焦家式金矿”类型在赋存位置、矿化类型上也明显区别。焦家式金矿成矿理论有了新的突破,不仅在强蚀变状态下能找到矿,弱蚀变也能找到矿。这一奇迹,将给我们的地质工作者留下多少无法想象的空间?又将在中国的地质事业中写下怎样的辉煌?
第五乐章、与焦家式金矿协奏曲
山东地质三队的刘殿浩总工程师说:“我们在烟台找金,与焦家式金矿成矿类型不同的是,发现了牟乳成矿带高硫石英脉型金矿,品位高,厚度小,找到杜家崖中型金矿。后来,我们在乳山盆地和极地边缘发现了蓬家夼大金矿。20世纪90年代末期,又在中生代的胶莱盆地边缘找到金储量估计在30吨的宋家沟大金矿,紧接着陆陆续续在盆地边缘探明了累计100吨以上的金矿储量。”
我手头上记载着这样一份资料,或许可以说明些什么:胶莱盆地有1.4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是一块未知领域,地质年代在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燕山晚期的找矿潜力更大。因此,山东地质三队的地质队员们已经和吉林大学的专家们共同开展了“山东省胶东地区中生代盆地、地极边缘金矿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富有金矿资源的胶东半岛地质队员在研究如何找到更多的金矿,而鲁西地区的地质队员也在思考:难道鲁西真的没有大金矿吗?
1988年底,今天的山东地矿局鲁南勘查院、当时的山东地质二队平邑——费县非金属及建材矿产资源调查项目负责人朱锡元同志在归来庄发现具有较好的金矿信息,非常惊喜,莫非那里有金矿?强烈的找金欲望,和地质队员的责任感在鞭策着他,朱锡元毫不犹豫地试着挖了两条探槽。
第二年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大伙的脸上也露出了阳光般的灿烂笑容:金品位很好。1991年8月,地质二队立即进行金矿普查,得出的结论是,归来庄金矿属含矿岩石隐爆角砾岩,基本见不到黄铜金属硫化物,并且普遍具有萤化石和硅化;1992年底归来庄金矿进行露天采场剥离工程,1993年10月建成选矿厂,到1994年5月已经圈定了12个矿体,金资源量达32.8吨,平均金品位8.7克/吨。到1995年提交最终勘探报告时,归来庄金矿探明的金资源量达35吨,矿床平均金品位8.2克/吨,是目前在鲁西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新类型金矿,也打破了鲁西地区没有大型金矿的历史。
专家们认为,归来庄金矿床位于鲁西隆起南部、尼山凸起与平邑-方城凹陷的接壤部位,分布于高钾中偏碱性次火山杂岩体的东部边缘,赋存于区域性燕甘断裂之次级东西向构造断裂中。矿体的形成及金矿化与铜石地区岩体有着密切的关系,环绕分布于杂岩体边缘的一定范围内。多金属硫化阶段和金-碲化物阶段是主要的成矿阶段,尤其是硅化、萤石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泥化叠加最有利于金的富集。金矿中有55%的自然金。特别是1号金矿体延深大于延长,在地表到负一百米标高附近,矿体形态简单,厚度大,品位高。专家们也指出,1号金矿体向深部发展时,矿化将逐渐减弱,厚度变小,品位偏低。终于,一个不同于焦家式金矿类型的、集中生代偏碱性杂岩体有联系,埋藏相对浅,矿体丰富,出露地表等特点的归来庄金矿诞生在鲁西地区,鲁西地区也有大金矿了。原地质矿产部评价是:“新地区,新发现,新类型”。
不久,先后找到了郝家山头、十字庄等一批金矿床和众多的金矿点、金矿化点,还在山东苍山、临朐等地发现了重要的找金矿线索。1994年,山东鲁西铜石地区发现的卓家庄金矿,矿石品位高得难以想象,最高品位——1000公斤矿石里面有2.8公斤黄金(2800克/吨),地面到地下150米处平均品位120克/吨。
地质工作者没有满足,他们就像登泰山的人一样,爬着十八盘,向南天门进军,向皇极顶进军。发现卓家庄富金矿并不是鲁西地质工作者最为高兴的事,他们更高兴更可喜的是通过对归来庄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控制因素的科学研究,总结了矿床的成矿作用、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证实了归来庄式金矿成矿规律,认为在鲁西乃至全国类似地区寻找同类型金矿具有广阔的前景。
第六乐章、 中国黄金地质A大调
共和国建设的旋律越来越振奋人心,山东这把金色的大提琴,继续演奏焦家式金矿优美小调,犹如金鸡,呼唤黄金的黎明,呼唤黄金的春天;仿佛更像一首进行曲,震撼所有中国地质工作者的心灵,启迪智慧,打开中国大地金色宝库。
据《中国矿床发展史》记载:“焦家金矿床的发现,带动了我国金矿地质勘查的蓬勃发展,使全国金矿勘查储量和黄金生产出现了大幅度增长。”
地质人是霞光下的海鸥,义无反顾地飞翔在蓝天。他们说,啥叫精神?精神就是灵魂的迸发,就是情感的流露,就是思维的体现,就是人性的闪光,就是把自己融进祖国建设中。江西有一支两人地质小分队奔赴西藏找金,面对乌云袭来,半空旋起一阵狂风,从零上十来度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冷雨也伴着雪花劈头盖脸毫不留情地捶打,他们啃包方便面,依旧挖雪采样,沿着险峻的雪山上上下下爬了七个小时,双手已经裂开红肿,流出了鲜血。就这样,两个人的小分队坚持每天走12个小时,行程100多里路,花费33天时间采了1万多平方公里面积的样品,发现90多个矿点,其中已初步控制长度大于2公里、宽500-1000米的原生金矿远景地区。
目前,我国的黄金储备在世界处于第十位。截至2005年6月,我国黄金储备为600吨(1929万盎司),约占外汇储备的1.4%。而与很多国家相比,这一比例明显偏低。世界黄金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黄金储备在千吨以上的国家和组织有:美德法意、瑞士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的黄金储备在其国家战略总储备中所占的比率高达60.4%。不少专家呼吁应在短期内将黄金储备提高到1200吨-2500吨左右,长期应保持3000吨左右以应对多变的汇率风险。
我国是世界第四大重要黄金生产国,但难处理的金矿资源却占全国黄金地质探明资源量的30%,广泛分布于我国的西南、西北和东北等地区。而且,难处理金矿的远景储量更为可观。过去,由于此类矿石采用常规选冶技术处理,金的回收率一般只有10-60%,金矿资源一直无法被充分利用。
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细菌氧化—氰化提金试验研究》课题开始以后,攻克高效节能生物反应器等核心技术,建成了日处理100吨难处理金精矿的生物氧化提金示范厂—天利金业有限责任公司氧化提金厂。天利生物氧化提金技术与其他生物氧化提金工艺相比,具有洗涤效率高、氧化渣质量稳定、节省浸金药剂、金浸出率高等优点,并且每年可以使金的回收率提高到90%-97%,从难处理金精矿中提取1.5-1.8吨有形的黄金,这就意味着过去无法开采的“呆矿”变为了可开采的具有经济价值的黄金资源。
中国地质工作者已经发现探明了6000吨黄金储量,其中2000吨是属于难处理金矿资源,采取这种提金技术,将多产多少黄金?1949年,我国黄金年产量仅仅4吨,1980年24吨,到2004年增加到210多吨,2005年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年产224吨,同比增长5.5%。2006年1至5月,中国产金88吨多。国家发改委预测,2006年黄金产量增幅在百分之十左右。
终曲
焦家式金矿发现者之一的李宏骥同志依然奔走在山东的黄金找矿路上,李士先同志则主编撰写了《胶东金矿地质》专著,他和李宏骥、刘长春共同提出:“胶东金矿若将矿床的预测深度由原来的1000米下推到3000米,其金矿的资源储量应在5000吨以上,历史将会见证的。”
海潮翻卷,涛声震天,中国地质工作者率先在山东这把金色的大提琴当中,凝成琴弦,化身音符,融入于齐鲁大地五线谱,旋律荡漾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上空,中国地质和黄金事业必将继续演奏出更美、更响、更亮、更动听的英雄金色交响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