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008-12-13 15:41:20)
标签:
矿业开发矿产资源理性杂谈 |
分类: 矿业论道 |
理性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写在200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闭幕之际
作者:鱼眼看矿业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矿产品价格一路下滑。铅锌、铜等重要矿产品价格,只有高峰时的一半。而国际油价下降到这一水平,只用了不到三个月。 矿业经济的发展前景到底怎样?这样的局面还要持续多久?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一下子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而这些问题,同样也是200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关注的重点。
“疯狂的石头”脱离理性
生产和消费双方受损
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之所以经过一年多后才蔓延到矿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虚拟经济的崩盘影响到实体经济需要一个过程,而矿业又处于实体经济的最上游。因此,当其他实体经济已经出现不妙的预兆时,矿业经济仍然欣欣向荣。因此,我们看到的是,金融风暴已经暴发后,国际原油价格仍冲到147美元/桶,国际主要铁矿石供应商仍向中国提出了涨价65%的要求。
早在今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所研究员王高尚就在一个论坛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铁矿石高价位运行,损害的是双方利益。但在当时,市场对他的这一微弱呼声几乎是听而不闻。因为那时无论是生产供应商,还是铁矿石消费者,都对未来充满信心。 但到了10月末,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宣布,从11月份起在世界范围内大幅减少铁矿石等矿产品产量,减产幅度超过其总产能的10%,总量达到3000万吨;全年的出口可能比2007年猛降20%左右。专家认为,其实国际经济泡沫不仅存在于以次贷为代表的房地产业,同样存在于矿产品市场。统计资料显示,从2003年到2008年,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年度涨幅分别为8.9%、18.62%、71.5%、19%、9.5%和65%。6年来,国际铁矿石主要输出国——澳大利亚和巴西铁矿石的累计涨幅分别达到了
410%和376%。在今年初,铁矿石价格更是冲到200美元/吨的高位。而在2003年,仅为19.73美元/吨,而且是在2002年价格基础上上涨
8.9%的结果。
疯狂的涨价,让铁矿石供应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但同时也让价格远离了理性的轨道。以力拓公司为例,该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同2002年相比,该公司2005年净利润增长达276%,全年销售净利润率达到了31.3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刘世锦博士估计,目前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在10%~15%之间。31.33%这一数据表明,铁矿石生产已成为暴利行业。
矿石消费商当然不会为高额价格买单,只会将涨价成本转嫁到下一个消费链条。当最终消费者无力承担这一成本时,这种非理性的价格体系崩盘自然也就在所难免,矿石生产商和消费商也都将在这一崩盘中遭受损害。 也许还有人认为这一数据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那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科技处处长胡小平提供的另一组数据:2003年~2007年,全球石油消费增长7.3%、价格上涨122.6%,铜消费量增长17.28%、价格上涨295.6%,精炼铝消费量增长35.5%、价格上涨85.8%。有专家认为,消费量增长与价格上涨的比例关系,维持1:2~1:3较为合理,即消费量增长1%、价格上涨2%~3%较为理性。2003~2007年矿产品消费量与价格的关系,已经严重偏离了理性轨道。
今天,国际矿业界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矿产品价格的非理性。世界石油理事会主席兰迪·格森在参加上月14日举行的2008中国国际能源论坛时,就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当前国际油价的波动早已脱离了市场供需基本面的范畴。地缘政治、金融炒作以及投机者的恐惧和贪婪等因素,使得当前的国际油价走势扑朔迷离。同时他认为,考虑到当前石油开采技术和难度的提高,每桶80至100美元的油价更加合理。“这样一个价格能够使得世界石油工业实现盈亏平衡,并有利于供需双方实现共赢。”
理性,才能使供需双方实现共赢。经过金融危机清醒剂的冲洗,也许会让更多的矿业同仁达成这一共识。
投机资本 让中国矿业一度虚火上升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矿业经济研究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同以前矿业经济火热不同的是,尽管本轮矿业热的主要原因仍是社会经济整体快速发展的结果,但投机者盯上矿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他认为,在全球经济复苏,特别是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的拉动下,矿业出现了新一轮的繁荣。金融投机者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将大量资金瞄准了矿业,花样众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向矿业开放。这些投机活动,让矿业经济的繁荣景象里带上了更多的虚火成分。
他举例说,2006年,灵宝黄金和湖南有色金属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湖南有色金属首次发售融资2.62亿美元,香港公开发售超额认购701倍,国际配售超额认购56倍,上市当日股价飙升73%。2007年,新发行的滦川钼业、中国煤业、大同煤业等资源类公司,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均获得空前成功,滦川钼业首次发行募集到超过80亿元港币的资金,机构认购超过200倍,市盈率达18倍,创下资源类企业IPO的历史之最。 我国钢铁研究中心何昕在其《全球矿产和金属业并购之现状》的文章中指出,前20家主权财富基金(SWF)估计超过3万亿美元,开始在矿业金属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最为显著的例子是今年中铝联合Alcoa收购RioTinto9%的股份。在国内,各类资本瞄准矿业的现象,同国际比也毫不逊色。《上海证券报》的一条消息表明,目前浙江投资矿产开发的资金总额“十分巨大”,保守估计已达5000亿元以上,参与投资矿产开发的浙资企业达到1000余家。
资本瞄准并大胆投资,对资本密集型的矿业来说,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各类资本特别是从楼市、股市中抽来的资本,投资矿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直接开发矿产资源,而是为了炒卖以从中获取暴利。于是,自2003年以后,在我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象:炒矿。 中国地质勘查协会副会长刘益康告诉记者,社会资本对矿业权的投机炒作,严重阻碍了有实力的大型矿业公司通过正常渠道获取矿业权。例如青海省西部矿业集团公司曾以2300万元的价格参与青海境内的一处铜矿竞标,结果以微弱的差价输给了一个私人老板,而这位老板仅仅在几个月后,便以1.2亿元的价格将矿权倒卖出手。中国有色工业协会地质矿产分会今年5月在长沙组织了一次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会上,地勘局长们认为,“炒矿”助长了人们在严重违背矿产资源开发规律方面的逐利行为,即投资者将收益提前到矿产资源开发前预支。这种收益思想不仅违背了矿产资源先开发才有收益的规律,而且将矿业这一实体经济搞成了一种变相的虚拟经济。
中国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从回归理性的角度看,金融危机对全球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尝不是机遇。 内蒙古地质勘查总公司总经理郭利军就持这一观点。他认为,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矿产品价格急剧下滑,矿业的赢利空间正逐步被压缩。在这种情况下,以炒卖为主要目的的矿业权持有者,势必会陷入被套的窘境。事实将对金融投机者起到警示作用,即使今后矿业再度热起来,投机行为也不可能像以往这样盲目。他强调说:“金融投机行为的减少,将更有利于矿业回归到理性的发展轨道。”那么,金融危机对中国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到底蕴藏着哪些机遇呢?
一是有利于建立更加符合市场的矿产品价格体系。正如国际矿业专家指出,是金融危机,帮助中国成功狙击了国际大型矿业公司对中国进口矿产品的价格围攻,这在铁矿石的对华贸易中表现最为明显。目前,淡水河谷公司已经撤销了对中国进口铁矿石涨价的要求,还承诺为部分中国用户垫付运费。 这一事实同样提醒中国的钢铁生产企业:市场容量本是一个最重的筹码,中国的钢铁企业如何利用好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一筹码,在每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中,争取话语权,这对重新建立全球更加理性的矿产品价格体系,将是有利的。
二是有利于中国矿业整合重组。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通过各种手段来推动矿业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但遇到的阻力却不小。在矿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的时候,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耗、简单化生产的矿业企业,将会撤出,这为国有大型矿业公司进行资源整合扫除了障碍。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矿业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可以说又多了一个推动力量。新疆有色集团董事长袁泽表示,集团经过几年的积累,目前既无外债、也无内债,可用资金达到50亿元,这次金融危机正好给了他们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机会。
三是为中国矿业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记者采访的绝大多数专家均认为,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金融链条的断裂,致使多个发达国家对资金表现得“如饥似渴”;随着危机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饥似渴”的现象将在更多的国家蔓延。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资金充裕,到今年6月底外汇储备已达到1.8万亿美元。充裕的外汇储备,为我国矿业实施国际经营战略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
专家们认为,中国矿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目前处于较好的环境。金融危机暴发后,发达国家无论是政界还是经济界人士,几乎都在期盼:中国将在全球抗击金融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 正因为此,我们就更应该充分利用好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搭建起的中外交流平台,通过理性的国际矿业合作,推动国际矿业经济朝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写在200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闭幕之际
作者:鱼眼看矿业
前一篇:全球硫市现状与我国硫供应保障体系
后一篇:秘鲁矿业开发与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