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玩热点付出代价 高价矿山变烫手山芋
(2008-09-05 22:57:03)
标签:
矿业开发产经矿产资源杂谈 |
分类: 矿业之惑 |
上市公司玩热点付出代价 高价矿山变烫手山芋
作者:刘昆明 来源:证券时报
每一次的牛市都会留下一地鸡毛,因为上市公司都喜欢玩热点,迎合投资者的心理。玩在前面的成功了,跟风的就要付出代价。当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去追逐矿产资源时,矿产资源就成为稀缺资源,估值也就水涨船高,最后脱离它的真实价值。目前,高峰期涉足矿产资源开发的不少上市公司开始身陷困境,甚至面临亏损。
“最近忙着和监管层沟通。”张晓运在接到证券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很无奈地说。作为西部一家铅锌矿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他和一家上市公司高层频繁地前往北京就收购一事疏通关系。去年11月,有上市公司相中张晓运手里的铅锌矿资源,虽然净资产只有1000多万元,但估值近1亿,当时双方都觉得很划算,“现在上市公司有点犹豫了,我希望这笔交易越快完成越好,再拖下去,恐怕真没戏了。”
张晓运铅锌交易案并非孤例。比张晓运不幸的是,一些已经装入矿产资源的上市公司开始身陷困境,甚至面临亏损。
与当初炒矿的热情相比,“兵败”后的上市公司都相当低调,即使公告也是短短数语。
ST雄震(600711)总经理应海珍今年3月接受媒体采访,谈到有专业人士质疑该 公司管理团队在矿山资源开发上缺乏经验时表示,ST雄震在收购相关矿山资源时非常慎重,专门聘请了资深专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在确保万无一失之后才开始实施收购计划,另外还聘请了专业人士进行矿山的生产管理工作,确保生产效率。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5个月之后,8月20日,ST雄震发布公告称,鉴于目前铅锌矿金属市场价格持续低迷,三富矿业经营利润下降,为避免造成损失,三富矿业从2008年8月18日至2008年9月30日暂停生产。ST雄震董秘江艳称,此后发展情况目前还难以预测。
三富矿业42%股权是ST雄震目前矿产资源中最主要的一块,于2007年9月从香港富名实业公司中购得,代价是7266万元。
与ST雄震类似的是,东方集团(600811)去年10月收购控股股东所持赤峰银海金 业有限责任公司51%股权,代价是1.26亿元,虽然银海金业的净资产只有4187万元。东方集团表示,该项收购将有效地提升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事实上,2007 年,银海金业实现净利润468万元,2008年上半年,银海金业的规模也一直没有上 去,经营形势并不乐观。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天兴仪表(000710)、江苏舜天(600287)等,只有收购煤炭类的上市公司光景稍微好些。
“高峰期涉足矿产资源开发的上市公司目前都遇到了不少麻烦。”资深矿产并购专家、北部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王醒表示,一是行业碰巧遇到宏观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矿产资源价值大打折扣;二是不少上市公司高溢价买入的都是采矿权,后续矿产资源开发需要大量的铺垫资金,在信贷紧缩的环境下,存在资金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此前有关矿产资源的报道中,本报分析了上市公司采矿热的三种类型:一是与目前主业有关的产业链扩张;二是部分ST公司出于救急而将矿产资源注入;三是上市公司寻求多元化。三种模式中,上市公司寻求多元化蕴藏的风险最大,因为缺乏矿山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面临极大的经营管理风险,而且随着银根紧缩, 这些企业从银行借钱的难度也要远高于专业从事采矿业务的企业。
从目前已经出现的问题来看,风险较大的确实是第三种类型,虽然ST雄震是为了重组,但现有的业务中,矿产资源依然只是该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而非全部, 该公司收购矿产资源已经出现经营风险,而东方集团、江苏舜天、天兴仪表、新大洲A(000571)以及益佰制药(600594)都是为了多元化而涉足矿产资源开发的,因出现了资金困难,矿产资源的开发相当缓慢。
目前的环境让张晓运觉得自己很不幸,没有在市场最高峰的时候将自己的股权卖掉,否则现在也没必要担心开发资金和行业不景气的问题。他已经感到收购失败的可能性正越来越大,他认为,接下来,由于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及资金问题,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未完成收购的矿产资源交易失败。
对于矿产热留下的问题,资深注册会计师、评估师、中财国政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虞世全说,每一次的牛市都会留下一地鸡毛,因为上市公司都喜欢玩热点,迎合投资者的心理,玩在前面的成功了,跟风的就要付出代价,这就是去年那么多的上市公司热衷采矿权而今留下一堆烂摊子的主要原因。
虞世全认为,投资者通常责怪评估机构给予采矿权太高的估值,认为是恶意的将估值拔高,但高估值的陷阱并不是评估师挖的,而是投资者以及上市公司他们自己挖的。他认为,当有上市公司因为装入采矿权而出现股票暴涨时,其他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就开始蠢蠢欲动,希望自己也能够通过矿产这个题材来活跃股价并且取得长期的业绩增长。
但事实上,当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去追逐矿产资源时,矿产资源就成为稀缺资源,估值也就水涨船高,最后脱离它的真实价值,因为评估确实有很多的操作空间,当投资者的购买热情高了,它的评估值提高是很自然的,只要双方股东能够接受就行。这种情况在任何过热的市场中都会出现,先知先觉者成功了,跟风者就要买单。
事实上,从2007年及2008年上半年发布矿产投资公告来看,专业的矿产资源投资者都是在卖出矿产资源,而不是在买入,比如大量的矿产类上市公司收购行动都在矿产热的高峰期前后进行的。
上海另一位资深评估师也认为,矿产投资是要经过股东大会通过才有效,不是董事会说了算,既然在市场高估值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股东们依然同意这些股权收购,那就证明上市公司股东们是愿意支付这么高的对价。从这个角度来说,高估值的陷阱确实是投资者、上市公司他们自己挖的。
不过,他们也指出,由于矿产估值的专业性,一般的投资者并不能分辨其中的真实性,所以需要中介机构来作出公正的评估,但现实的情况是,通常股权交易双方商量好了价格,再去找中介机构就设定好的价格做一个评估,这种协商的价格并不一定能反映股权的真实价值。问题是,在评估程序都规范的情况下,很难找到其中的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