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西锡都”勘查的历程

(2008-06-27 01:47:50)
标签:

矿产资源

矿业开发

产经

刘继顺

杂谈

分类: 话说找矿

“广西锡都”勘查的历程
潘其云

南方国土资源,(3),2006:52-54

大厂锡多金属矿区地处桂西北云贵高原南缘,地跨南丹、河池两县(),面积168平方 里。矿区位处桂北隆起与桂西坳陷接合部,广西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为丹池复背斜主脊,由大厂背斜和羊角山--八面山向斜组成,背向斜轴及纵向断裂呈北偏西向。横断裂为北东向,局部有南北向断裂,可充填岩脉和矿脉。西带大厂背斜轴部分布有长坡-铜坑、巴里-龙头山二个锡多金属区,其间有老长坡银多金属矿床;中带丹池主背斜(笼箱盖背斜)西翼及向斜中有拉么中型矽卡岩型锌铜矿床和大型茶山锑(钨)脉状矿床;东带笼箱盖背斜东翼冲断裂旁侧展布有大福楼锡金属矿床和中型亢马锡多金属矿床。此外,还有大燕、拉尼-毛毛冲脉状钨矿床和邻近的砂锡矿。深部有隐状黑云母花岗岩体,岩体顶部具岩脊、岩突,上部有岩脉。出露地层有下泥盆统至下三叠统,主要赋矿层位为泥盆系,而锡矿成矿已延伸到中石炭统石灰岩。矿床规模巨大,含量中等偏富,以锡为主,共生、伴生有可综合利用的大量锌、铅、锑、铜、钨、银等有色金属矿产和铟、镓、镉、硒等稀有元素及硫、硒等非金属矿产。

历经4O多年的勘查、科研,截至2000年底,探明锡120.5249万吨,锌418.6517万吨,铅112.008万吨,锑103.5452万吨,铜2.8243万吨,钨1.3405万吨,银4866吨,铟6777吨。除锡矿外,共生、伴生可供综合利用的矿产有10多种;这里的有色金属矿产除蕴藏量大外(锡占全国总量的22.7%、世界总量的6.2%,锑占全国总量的633%、世界总量的30.4%,铟占世界总量的522%,潜在经济价值超过1000亿元),还有含量高、矿种多,成矿地质条件复杂,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少有的。

锡矿开发与早期地质调查阶段

大厂,是开采历史悠久的老矿山,具体发现时间已无据可查。据史籍记载,远在唐末丹池一带就曾开采丹砂和银,采锡则史于宋。南宋前期(1130年),向朝庭进贡锡。明末南丹和河池为当时全国主要产锡地。光绪31年(1905年),右江道道台龙济光等开办庆云公司,1906
-1920
年间,锡年产量73.3-195.6吨,采锡地遍及新州、高峰、同车江(今砂坪砂锡矿)、长坡、巴里、灰罗(万兴公司)、亢马(大成公司)等地。民国时期按保甲制度规定,将长坡、巴里、新州、高峰、同车江五厂合为一厂,称为大厂。1933年,侨商李季濂创利物公司,翌年车河至大厂公路通车,李运来机器开始了机械开采历史。终因民间纠纷或日军入侵和民国政府的腐败,至1947年已一厥不振。

最早的地质调查首推乐森浔始于1928年,出版有《两广地质调查所年报》第一卷,主要记述地层、岩性和古生物。继之有中央地质调查所丁文江和李捷,分别著有“川广铁路沿线初勘报告”和《南岭地质图》。1938年初,平桂矿务局杨志成作过矿区调查,同处11月张兆瑾调查丹池两县锡矿,1939年,张兆瑾、张更、吴磊伯和杨志成,完成有15000大厂、11000车河、芒场矿区地质图各一幅及系列论文。1947年张文佑和赵金科,1948年徐克勤、王超翔对矿区均作过调查,并有著述。

建国初,广西省工业厅成立丹桂管理处。19501月,广西矿务管理处的李祖材到矿区调查,19506月,田琦 、莫柱孙、黎盛斯和黄昶到矿区调查,1952-1954年,到矿区调查的有栗显球、霍学海、靳凤桐。

195410月,重工业部中南地质勘探公司原驻柏坊的215队到大厂作预查,1955215勘探队全员由湘入桂进驻大厂开展矿产地质勘查。

宝库初显规模

二一五勘探队进入大厂后,根据以往开采、地质调查资料,选择成矿地质条件较好、锡矿化强烈的长坡矿段3条锡石硫化物矿脉为突破口进行工程揭露,同时对有锡矿化的巴里、龙头山、灰乐、亢马等矿段开展大面积地质填图、重砂测量普查找矿工作。经过4年的努力,于1 959年冬,首次提交矿区砂矿和原生矿的地质勘探报告,探获金属锡235901吨、锌604425吨、铅879221吨、锑207559吨、铜20925吨和铟、镉、镓、硒等稀散元素储量,有色金属总量接近200万吨,初显矿区特大型规模的端倪。

铜坑9192号矿体的发现

矿产地质勘查对地质体的认识是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提高和完善的。1962年,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在全国找铜、找铁的高潮中,长坡(深部纳入铜坑矿段)开展补勘“歼灭战”,对深部矿体的圈定时,发现91号矿体已跨越层位,对钻孔岩心重新进行系统的检查研究后,证实该矿体从扁豆状灰岩跨到硅质灰岩中,确实明显超越层位,二者矿化特征、矿化组合都有所差异,再经钻孔深部追索和坑探进一步验证,重新圈出在当时矿区规模最大的92号矿体。与此同时,在坑道地质编录中,加强观察,并进行对比分析,又发现原认为不具工业价值的细脉,共同组合成一系列陡倾斜、密集、平行排列的细脉带两个规模较大的矿体。19654月,完成补勘工作,新增储量仅锡金属一项就达68万吨。

拉么锡锌铜矿的探明

长坡补勘结束后,该队根据综合研究发现的由于笼箱盖花岗岩的侵入而形成环型构造带上,不仅断裂发育,而且褶皱挠曲强烈,岩体表面凹凸不平,分枝较多,矿化不仅发育于接触形成交代型夕卡岩矿床,而且受碳酸盐岩地层控制,从而将找矿视野扩展到外接触带夕卡岩中,于是把找矿勘查施工的钻孔都集中到环形带上,进而找到和探明一处大型的拉么锡锌铜矿床。于19748月,提交地质勘探报告,探获锌金属储量586万吨、铜34万吨、锡3万吨及其他伴生有用矿产储量。

巴里深部9496号矿体的探明

1973年为适应矿山扩建的需要,已撤出矿区的21 5勘探队从矿区外围又重新返回矿区中部进行新一轮的找锡勘查。面对已反复勘查、开发的老矿山,要想取得勘查新的突破,应对勘查技术、勘探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从立体找矿入手。于是,该队绘制各个方向的地质剖面,对矿区三维空间的地质构造、矿床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很快发现已知矿体大多分布在不同方向、二组以上的构造交汇部位,巴里矿段正好处在这样的构造位置上,无独有偶,中泥盆统下部石灰岩构成的生物礁及其物探磁异常显示都落在同一位置上,结合原有钻孔见矿资料,初步圈出95号矿体作为进一步主要施工勘查对象,结果在礁相石灰岩顶部与上覆地层间构造剥离空间重新圈出9495号矿体,属生物礁体控矿,进一步扩大矿区规模。

大福楼锡多金属矿

位于大厂矿田东带灰乐北部,矿体出露地表,建国前曾有开采。1956215队申恩荣踏勘大福楼0号脉,在拉尼冲发现35363739号白钨矿萤石脉,唯含钨品位较低,于1958年夏结束详查工作,仅提交锡储量数千吨。19597月至19606月,在0号脉东西两侧发现有较规整的磁异常,附近有零星矿化,从而少量普查孔,见矿不理想,于1962年初撤出。60年代初,南丹县组建五一矿。利用相队沿脉探采,发现0号脉长达1200米,厚1米左右。1965年,发现0号脉往深部变陡,有由西倾扭向东倾的趋势,矿体等厚图发现矿体往深部百度仍然较大。经钻探,在东部验证,于深部又发现0号脉,得出矿脉侧伏的看法,不能机械地按均等观念向外扩大探索,而应沿矿体几何形态的长轴(延伸)方向探索。查明6个矿体,提交了储量锡1万吨,锌0.9万吨。1973年,储量又增加50%

1976年根据元素垂向组合变化和地磁异常(含磁黄铁矿),证实深部场源的存在,1978年陈历斌等验证,终于在下泥盆统塘丁级钙泥页岩中发现两个似层状矿体,获锡金属储量4万多吨,使之成为大型矿床。

茶山锑钨矿床

位于大厂矿田中带南部,主要由一条出露地表,呈南北向分布的28号脉及一组北东向辉锑矿黑钨矿石英脉组成,大部分矿体产于中泥盆统泥页岩中,南部矿体穿于上泥盆统硅质扁豆状灰岩中。

该矿脉建国前有小规模开采,1953年采锑停止,只有零星采钨。1973年车河矿队,开掘510米标高沿脉平巷,开采28号锑矿脉,随后南丹成立茶山锑矿,开采550中段平巷和斜井至440410中段。

1958年,发现纳马坡磁异常,1966年对M18进行地面磁法和金测检查,1962215队在笼箱盖-拉么开展矽卡岩型锌铜矿,只在大燕-反背一带施工普查钻,对28号脉没有重视。1970年,五一矿曾于28号脉北端的反背山顶723标高开一平洞采似层状锌矿,顺便采锑。

19703月,广西4队在车河纳马坡检查M18航磁异常,并开展综合评价,施工3个普查孔,初步查明茶山坳-山羊洞长2600米含矿带,1972年提交锑远景储量10538吨,地质储量2188吨,银41.84吨。

1978-1985年,215队,利用茶山锑矿沿脉坑道加长探查,并施工钻孔30余个,坑探6000多米,控制锑钨达大型。1987年对南北端继续控制,使矿带增长至3500米,并调查了28号脉 东约300米处的29号脉,至1991年结束工作,探明锑金属量约10万吨及一定量的钨。

亢马锡多金属矿

位于大厂矿田东带南部,丹池大背斜东翼车河-灰乐北北西向逆冲断裂旁侧,下-中泥盆统碎屑岩中。其开发可上溯至宋末,至1953年仍有断续开采。

1956年,215队进驻矿区,在中心地带采样,达工业要求。1957年级成亢马小队,施工钻孔,控制矿体400个,最深120米。因地表风化,含量偏低,仅计算出2050吨锡,认为细脉带南段密集,向北变贫,上部细脉变多且密集。

1960年,施工13个钻孔,因工作质量差,矿床规模未查清。1976年综合研究认为有进一步勘查必要。198312月上钻,证实深部有较大规模矿体。1985年,215队与大厂矿务局合作开拓390米标高平巷,以80米间距穿脉系统揭露矿体。至1989年探明锡金属2万多吨。

本矿床采用坑道与钻孔勘探,结果表明:细脉带矿床仅使用钻孔单一手段难于圈定矿体。同长坡细脉带的勘探经验一样,由于夹石剔除无法正确实施,圈出的矿体零散面不完整。且钻孔采心率影响,含量偏低。因此对细脉带矿体,最好以钻探为先导,以坑道作检查来圈定矿体。

1O0105号巨型矿体获得重大突破

19755月,决定开展大比例尺成矿预测研究。次年四月初,以该队大队技术负责人梁珍庭为首的研究组,通过综合编图,总结出该矿区“锡矿成带、铜矿成环,带中有行,环呈对称,等距离排列控制成矿,矿体形成‘五层楼’,上锡下铜中间锌”的成矿规律,圈出锡成矿预测区16个,铜成矿远景环带5条。该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广西科学大会奖。稍后,该队选择I级预测的更庄、巴里一龙头山(新洲)深部进行验证,结果于当年10月,在64912米深度的钻孔中打到厚达903米的致密块状的锡石硫化物矿,从而揭露出100号矿体,经勘查,于19826月探明该矿体大而富,锡、铅、锌、锑的总含量平均达20%,该矿体探获多金属总量1 30多万吨。同期,对其他几个成矿预测区的验证也取得较理想的找矿成果,如9798号等矿体。

105号矿体是广西215地质队于1980—1985年间,在南丹县巴里一龙头矿区开展100号矿体详查过程中,在100号矿体的深部发现的。100号和105号矿体位于大厂矿田西矿带内,均赋存在中泥盆统生物礁灰岩中,100号矿体赋存标高为+700一一79m之间,矿体在平面投影走向由近东西向逐渐过渡为北西向,最后过渡为南东向,呈弧形弯曲;在空间位置上,105号矿体位于100号矿体的下部,赋存标高为一79 m以下(至一181m还未发现尖灭的迹象),矿体为北西-南东走向,呈弧形弯曲。100号矿体与105号矿体在一79m标高是相互连接的。两矿体的规模都比较大,矿体沿走向长300 m左右、水平厚度为8—40 m,至一140 m标高的储量为460万t。矿体的顶、底围岩均为生物礁灰岩,围岩单一,组份简单,层理不发育。矿石为致密块状,矿体和围岩的界线清楚。105号矿体属于高硫、高铁的锡石一硫化矿床,矿石中锡、锌、铅、锑4种金属综合品位在20%以上,且含硫、铁均高达28%以上,含有炭化沥青,易氧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