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震能预测吗?

(2008-05-31 13:19:18)
标签:

地震

预报

预警

分类: 矿业之惑
地震能预测吗?

刘继顺
2008-05-23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04秒发生的四川汶川8级地震,据民政部报告,截至5 月23日12时,已成55740人遇难,292481人受伤,失踪24960人。这是继1976年7月28日03点42分唐山7.8级地震之后(唐山地震共死亡24.2万多人,重伤16.4万多人,极震区地面建筑乎全部倒塌,直接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达100亿元),中华大地上的又一次带毁灭性的地震,成为了国人永久的痛。

 

  面对这次天灾,我中华民族再次展现了"坚挺的脊梁、共济的方舟、博爱的情怀,重挫不言败"的民族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光芒,以"摧不垮的民族"精神展现在世人面前。

 

  面对多人的罹难和巨额的财产损失,有人质疑:为什么这么大的地震没有预报和提前预警?是不能也,还是怕错报?

 

  面对质疑,有地震学家出面解释:地震预测是世界性难题,目前人们尚能为力。主流地震专家多认为地震是不可预测的,而一些非主流专家坚称地震是可预测的。

 

  对于这个问题,本人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因为我不是地震学和构造地质学研究专家。但作为一名地质学工作者,直觉告诉我: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规律性,会有蛛丝蚂迹可寻的,大震之前一定会有迹象显现出来的,敏感的训练有素的人是能够发现并感知到的,也就是说地震是能够被预测的,“不可知论”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

 

  诚然,由于地质现象的复杂性,真假现象掺杂其中,地震前所表现出来的宏观(动物异常、地下水位变化、气候变化等)和微观(地应力场和地电、地磁变异等)现象要拨开迷雾,剔除假象绝非易事。但只要坚信地震是可预测的,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研究和探索,最终达到预测地震之目的。

 

  正如我们在预测矿床和矿体产出时所发生的情形有些类似。有许多矿床学家承认或默认找矿是碰运气的。对于广大区域预测,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对于具体工程位置,他们或语焉不详,或噤若寒蝉。而正是这批人垄断了国家有限的科研资源,不以艰苦的野外调查为基础,而以室内数据做着看似光鲜实则无用的"国际领先"成果,用一些时髦的“新名词”打扮着“创新”的外衣。我们坚信矿是可预测的,以野外地质调查为主,辅以室内测试及物化探工作,剔除干扰(包括表生构造、成矿后构造)的影响,大胆开展工程验证,研究项目每有斩获。

 

  当然,地震的预测难度要更大些,更需要耐得住寂寞和更艰苦的野外观测,仅仅坐在办公室内看数据变化是不行的。但地震的预测也有有利的一面,那就是动态的变化,长期变化与短期突变。

 

  1966年3月8日发生的邢台地震,使我国人民遭受不幸。当年周恩来总理征询78岁高龄的李四光先生能否预测地震时,李先生独排众议,提出地震可以预测,并亲任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组长。他认为:地震发生的本质是地壳内部的地应力作用下发生的构造地震,建议以地应力和地震地质条件究为主,强调宏观现象的监控与分析,探索中国式地震预测之路。他还亲自指导了在石家庄尧山建立地应力观测站,成功地预报了1967年3月27日发生的河北河间地震。

 

  1971年4月29日李先生逝世后,他所倡导的地震预测思想得以发扬。1975年2月4日发生的海城地震被成功预测,曾经为世界侧目。1976年7月28 日发生的唐山7.8级地震,没有发布预报,粉碎了人们对地震预报的信心,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地震焦灼的心情。因此,南京大学曾经于1976年与1977年连续两届开办了地震地质班。

 

  随着1978年以后拨乱反正的进行及人们对唐山地震的淡忘,李先生所倡导的地震预测思想不再为人提及。相反,"地震不可预测论"甚嚣尘上,甚至以外人权威之言挟重。

 

  我们当然知道,地震预测是困难的,但不是不可能的,这只是说明我们的研究工作没有到位,还有许多的艰苦工作需要我们去做,需要我们真正认识到地震发生的本质及前震表现。

 

  与地震预报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错报问题。由于现时我们尚未真正找到地震预报的钥匙。对待预报人员,需要社会与政府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预测结果,采取合适的预警机制。宽容更能够促使我们的地震研究人员,提高预测水平,增强预报的准确性。须知,人的性命是无价的。财富是人所创造的,没有了人,财富将一文不值!

 

  我们坚信:通过广大地震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终有一天,我们的地震预报将越来越准确,我们的地震预警机制将越来越完善,我们的震后救灾措施将更有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