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未来五年地质人才缺七万,忽悠谁?

(2007-12-16 00:11:01)
标签:

教育杂谈

大学教育

高校管理

分类: 矿业之惑
未来五年地质人才缺七万,忽悠谁?
刘继顺
2007-12-15
     看了杨健采写的发表于12月13日《人民日报》的“地质人才断层  未来五年地质人才缺七万”的文章(以下简称杨文),颇有感触。
    我同意作者“目前地质技术人才的短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短缺”的观点。但这一人才短缺,主要是生产一线的矿产勘查与矿业公司的地质帅才奇才的短缺,而不能笼统地说,地质人才短缺。更不要精确地说,5年地质人才缺7万。
    生产研究型地质帅才奇才短缺的责任,应由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教育体制及后来的“地质教育改革”来承担。
    曾几何时,除了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大学有地质系外,地矿、冶金、有色、核工业、煤炭、石油、武警黄金、化工、建材各部门都拥有地质学院、地质专科和中专学校,下属各局都有地质技校,招生人数极其宠大,造成大量地质专业毕业生没有对口单位接收,或纷纷改行,或毕业即失业,自谋生路。最终使得除了武汉地院外,全部地质院校改换门庭,地质系和地质专业也对“地”字唯恐避之不及,如果不是裁撤停招,就是改为国土资源系(专业)等。原本脚踏实地的地质,却硬要象“鸡毛”一样飞上天去!
    后来进行的地质教育改革,美其名曰:宽口径培养,扩大就业面。其实是瞎搞!
    这一教改的恶果,是塞进大量的非专业课程,而将地质基础课程大幅削减,如岩石学,原本三个学期180学时,缩减到一个学期60学时;光性矿物学、矿相学、结晶学与矿物学,缩减为一门课程;四次野外实习,大多改为学校附近或室内实习。这样以来,毕业生什么都懂一点,但到生产单位后却什么都不会干。生产单位用不了,毕业生也不愿去生产单位。这就导致了目前地质技术人才断层的突显。
    随着近年矿业市场的复苏及矿产品价格的高歌猛进,各路英雄纷纷涌进矿业场,地质帅才一将难求,地质奇才身价培增,沾“地”的毕业生十余单位争抢。在这种背景下,原有的地质专业扩招,裁撤的地质系(如青海大学、福州大学等)又恢复了。我觉得适当扩招无疑是正确的,反映了人才市场的必然要求。
    但因此得出未来五年,地质人才短缺7万的结论,未免太草率了,太不科学了。很有点办公室里做出来的数字,哪有实地调查的影子?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如下:
     1、各矿业公司为了应对地质人才短缺的现实,自己出钱,纷纷请地质院校培训地质人员。如中南大学已经连续四届招收地质专科班,由企业挑选高初中毕业生,到学校学习两年,课程为地质基础、地质实习和计算机操作实用课程,回单位后享受专科待遇。这一部分的人才培养是没有纳入教育部计划的。据用人单位反映,虽然这些毕业生没有教育部发的文凭,但因其地质基础比本科生扎实,动手能力也强,非常好用。
    2、各矿业公司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自己培养地质技术人才。这恰象上世纪50年代情景的再现。
    3、外专业毕业生报考地质专业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加。据我所知:我系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生源构成上,本专业的只占1/3,而2/3的硕士生来自于教育学、中文、历史、考古、地理、法律、计算机、经济管理等专业。
   杨文只强调地质专业的学生考出去,没有想到有外专业毕业生考进来吧!
   杨文还说地质专业的硕士和博士不愿去企业,这更是没有调查的瞎话。要慎重说明的是,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大多数硕士和博士都在生产一线拼搏,他们找到了发挥才能的平台,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活得有滋有味。因为他们所得比一般的教授要多得多,何乐而不为呢?
   特别要提醒的是:教育当局和校长们,切不可听信杨文的调查结果,大量扩招。
   如果盲目扩招,再次酿下以前的苦果,再交“学费”,那又将是不可避免的事!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本经济时代,人不在多而在精,在于一专多能,不在大干苦干拼命干,而在于用脑“巧干”!
     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应在出“精品人才”上做文章,不要教那些“花拳秀腿”,不要那些虚的什么“优博”,更不要追求人数的多少!
附: 
地质人才断层未来五年地质人才缺七万
      记者  杨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者按: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地质人才时曾经指出,地质工作一马挡路,万马不得前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地质人才出现断档:老同志大批退休,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又千呼万唤不进来,青黄不接的现象至今相当普遍。
  今年8月教育部、发改委等六个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加强“农、林、水、地、矿、油”等12个重点领域的紧缺人才培养。
  在矿产资源日显紧俏的今天,地质人才断档问题为何难以解决?地质人才培养、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哪些拦路虎?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等地质教育现状调查及人才供需分析》日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今后5年内,地质勘探人才总缺口在7万以上;同时,地质人才呈现六大稀缺态势:人才总量稀缺,一线人才稀缺,青年人才稀缺,高学历人才稀缺,领军人才稀缺。
  调查选取了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学院、桂林工学院等9所具有地质类专业优势的高校,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去地质行业就业的只占地质类专业毕业生的一小部分,其中本科生约25%,专科生约60%,硕士生约20%,博士生约15%。按照全部毕业生去地勘单位就业计算,今后5年内总缺口为7746人,而与能去地勘单位就业比较时,则今后5年内总缺口至少在77765人以上。
  调查显示,地质类本科毕业生去向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本科生去野外工作的比例逐年减少,普通本科学校情况(20%以上)好于重点高校(5%以下)。
  二是各校的地质学专业考研率都很高,并呈逐年增加趋势。如南京大学2003年达80%以上的学生升学深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率为50%,而理科基地班则为80%以上。
  三是一般属于资源勘查、地质工程等应用型专业到行业内企业就业的相对较多,平均达40%以上。石油、矿业类学校进入行业内企业的比较多,达到40%以上。
  同时,硕士毕业生攻博、进入科研单位和教学单位的平均占到70%以上,博士毕业生到行业内基层就业的在15%以下。这种状况加剧了地质基层单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同时留在大、中城市中的地质类人才相对过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