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添“钼”味虎添翼
刘继顺
2006-8-24
钼发现于1778年,瑞典化学家C.W.Scheele将辉钼矿在空气中进行加热,从而产生了一种含有新元素的白色氧化粉末,这种新元素,他命名为molybdenum钼。1782年瑞典化学家O.J.Hjelm用碳成功地还原了这种氧化物,获得一种黑色金属粉末-钼。希腊文molybdenum,意思是与铅相似,这是因为辉钼矿和方铅矿、石墨在颜色与光泽上有些相似,不易区分之故("molybdos"这个词在希腊文里意为铅)。
钼的元素符号为Mo,原子序数42,原子量95.94,主要有+2、+3、+4、+5、+6化合价。块状的金属钼为银白色,粉末状钼为黑色。质硬而有延展性,密度10.22克/厘米3,熔点2610℃,沸点5560℃,高温度下仍有很高的强度。常温下金属钼在空气中是稳定的,高温时(600℃以上)很快地被氧化成三氧化钼能与水和空气反应,燃烧生成三氧化钼。三氧化钼MoO3为白色透明斜方晶体,加热时转为黄色,冷却后恢复原来颜色。三氧化钼的密度为4.692克/厘米3,熔点795℃,沸点1155℃,易升华,不溶于水,可熔于氨水和强碱溶液,生成钼酸铵等盐类。当温度高于700℃时,水蒸气能将钼氧化成二氧化钼。温度高于800℃,钼与碳及碳氢化物或一氧化碳生成碳化钼。钼可耐稀硫酸、氢氟酸、磷酸等酸的腐蚀,但不耐硝酸、王水和氧化性熔盐的腐蚀。在常温下耐碱,可是当加热时则被碱腐蚀。
纯钼丝用于高温电炉的发热材料和结构材料,真空管的大型电极和栅极,半导体、X射线器材及电光源材料,因钼的热中子浮获截面小及具高持久强度,还可用作核反应堆的结构材料。
往钢铁材料中加入一点钼,犹如在菜中加入一点味精,制成的合金钢性质大变,强度、韧性、耐热性和耐腐蚀性大大提高。因此,钼广泛地用于钢铁工业,成为各种合金钢的添加剂,并能与钨、镍、钴、锆、钛、钒、钛、铼等组成高级合金,以提高其高温强度、耐磨性和抗腐蚀性,其中的大部分是以工业氧化钼压块后直接用于炼钢或铸铁,少部分熔炼成钼铁后再用于炼钢。低合金钢中的钼含量不大于1%,但这方面的消费却占钼总消费量的50%左右。不锈钢中加入钼,能改善钢的耐腐蚀性。在铸铁中加入钼,能提高铁的强度和耐磨性能。含钼18%的镍基超合金具有熔点高、密度低和热胀系数小等特性,用于制造航空和航天的各种高温部件。金属钼在电子管、晶体管和整流器等电子器件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钼的配位化合物可做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剂,也可做其它催化剂的活化剂和助催剂。
钼在动植物的生物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钼还直接参与植物的固氮作用,是重要的微量肥料。
氧化钼和钼酸盐是化学和石油工业中的优良催化剂。二硫化钼是一种重要的润滑剂,用于航天和机械工业部门。
钼的其它化合物在颜料、染料、涂料、陶瓷玻璃、农业肥料等方面也有广泛的用途。此外,钼在超合金、镍基合金、润滑剂、化工、电子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