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美丽的童话的破灭:
峨嵋山玄武岩成大铜矿
刘继顺
2006-8-4
2001至2003年间,全国各大网站包括《中国基础研究网》、《中国有色金属信息网》、《中国矿业网》、《中国科技信息》、《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等相继发布重要找矿信息,称在我国西南广布的峨嵋山玄武岩区发现大面积自然铜矿化,堪与美国基韦诺(Keweenawan)铜矿相比,具有数百万至千万吨级铜金属找矿潜力。
此信息一经发布,不但轰动全国,而且震惊世界。这对我们缺铜的大国而言,意义是何等重大呀!各种勘查与研究基金,如国调基金、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纷纷介入,各类专业人员鱼贯加入,形成了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线。
然至今,时过境迁,许多网站再无后续勘查成果报道,且多将这一信息删除。名既得,钱落袋,曲已终,人各散。
对找矿而言,说“不”的人要冒很大的风险,也要有非凡的胆略。否则,若找矿成功了,则说“不”的人将无地自容。而附和的人即便错了,也无关紧要,因为可以推到“工作程度不够,找矿方法不对”上去。
我等无名之辈,乱说无大碍。在此论甚嚣尘上之时,我便发表了匿名评论,称陆相的峨嵋山玄武岩成不了大矿,与基韦诺铜矿的成矿条件根本不能相比。
为什么呢?
1、峨嵋山玄武岩为大陆溢流玄武岩,象稀粥一样薄薄地铺在大地上,自形成后大部分就裸露于地表;
2、陆相玄武岩中有利于成矿的挥发分散失到空气中,缺乏使铜活化转移的营力;
3、峨嵋山玄武岩为二叠纪,没有受到区域变质作用和强烈的动力变质作用,亦未浸泡于水体中,即使其中的铜背景值较高,亦不能大规模运移成矿。除了在表生作用下,于气孔和裂隙中形成星点状自然铜、辉铜矿、孔雀石、黑铜矿外,成不了大气候。
美国基韦诺铜矿所赋存的玄武质火山岩系,遭受了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且年代久远,为晚元古代,后期构造作用也强烈;再说厚度巨大,特别是角砾岩(火山角砾岩和构造角砾岩等)发育,这就为水热对流循环萃取成矿物质成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且其上覆的晚元古代沉积岩中也有强烈的铜矿化,两者铜金属储量达1100万吨。
有人在鲁甸小寨发现自然铜与沥青在一起,认为这是一个重大发现。殊不知,贵州有色地勘局于上世纪50年代在铜厂河就发现了自然铜与沥青赋存于一块的现象。
其实,对于峨嵋山玄武岩区找铜的工作,云贵川三省的勘查工作者并没有少做工作,不少矿点均多次评价过,有的甚至打过钻,但最后都是无果而终。
要打破前人的认识,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有扎扎实实的工作,不能莽撞,更不能为了一已私利,胡来呀!否则,徒留笑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