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哈尼梯田:杰作还是无奈?
刘继顺
2006-6-12
2006年6月5日,应友人邀请去元阳与绿春交界的地方,考察矿点。我们早上八点离开蒙自往元阳进发,路过哈尼梯田时,没有停车,主要怕耽误看矿的时间。因路窄弯大坡陡,行车速度在每小时40公里左右,到达矿点时已经下午两点。
待我们从矿点往回赶,又遇元阳哈尼梯田,时已下午七点。此时太阳正要下山,我们便停下来观赏这声名远播的元阳哈尼梯田景致。
哈尼梯田气势恢宏,绵延于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据统计,元阳县境内有梯田17万亩,构成了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峰峦叠嶂,所有梯田均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这在中外梯田景观中是罕见的。众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
同行的元阳县国土资源局的领导告诉我们:元阳县共居一山的有七个民族,一般来说是按海拔高低分层而居的。海拔144米到600米的河坝区,多为傣族居住;600米到1000米的峡谷区,多为壮族居住;1000米到1400米的下半山区,多为彝族居住;1400米到2000米的上半山,多为哈尼族居住;2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多为苗、瑶族居住;汉族多居住在城镇和公路沿线。哈尼族居住的上半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水稻生长,故哈尼族先民自隋唐之际进入此地区就已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千余年来,哈尼族倾注了数十代人的心力,发挥了惊人的智慧和勇毅垦殖梯田。同时,哈尼族等民族还发挥了巨大的天才各创造力,在大山上修筑了成百上千条水沟干渠,骨干沟渠4653条,其中,灌溉面积达50亩以上的有662条。条条沟渠如银色的腰带,将座座大山紧紧缠绕,大大小小沟箐中流下的山水被悉数截入沟内,这样就解决了梯田稻作的命脉——水利问题。哈尼族垦殖梯田的想象力令人惊绝,其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之中,无不奋力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这一景观构成了千奇百态变幻莫测的天地艺术大交响乐,成为举世瞩目的梯田奇观。它是哈尼族人民与哀牢山大自然相融的相谐互促互补的天人合一的人类大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据说目前正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保护区呢!
我站在坝达景区,久久凝望着那千余米高差坡度在20度至70度的连片梯田,除了叹服先人的勤劳和智慧外,思绪随着那夕阳西下,竟随意飞扬起来。那穿着不甚整齐的哈尼小孩拉着要为我们跳舞,我们也兴致全无了。
他们是不是被人从盆地区驱赶到这里来的?他们是不是迫于生计,不得不到这陡峭得连羊都难以爬上的山坡上耕种?他们真的愿意在这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的陡坡上生活吗?为什么他们还是那么的贫穷落后?我们这些来自闹市的看客,与罗马斗牛场抑或马戏团的看客是不是一样的呢?如果有人给我们一百斤稻谷,只要我们从山脚挑到山上,我们有谁会要呢?更何况他们还要去劳作呀!
此时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我的心情亦愈加沉重了起来。居住于此的赖以生存的哈尼同胞,何时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走上小康大道呢?这些地区原本是要退耕还林的呀!
产生这些想法,缘自我农家的孩子。如果当年高考,少考了那么几分,我至今是不是也与他们一样呢?
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使他们离开这不宜居住之地,带领他们走上小康之路呢?
元阳哈尼梯田,是杰作还是无奈,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的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