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看见一条新闻,两位花甲夫妇在不懂语言的情况下背包环球旅行。两个老人用肢体语言走出国门的行为,倒是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语言并不是人与人沟通的唯一工具,不会说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沟通的勇气,没有沟通的愿望。
然后,就想到了和幼儿沟通的事情,这个时期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很完备,她们显得沉默但却不安静,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希望身体力行的完成自己的各种想法,表达不出来绝对不是他们前进的绊脚石。倒是习惯了用语言的沟通的我们,特别容易在沟通不畅的时候,把孩子的无力的表达,误解为无声的反抗,然后几近崩溃~~即便是现在,彤彤已经3岁半了,平日里小嘴巴不闲着,看似表达能力不弱的她,仍然会因为沟通不畅被大人误会。
前几天,彤彤偶然看到了包装填充材料的那种泡泡纸非常喜欢,想着对锻炼手指的精细运动应该有好处吧,特意从单位带回了一大张给彤彤玩。刚放到彤彤手里一会儿,我就发现彤彤并不是和我想象一样用手指捏,而是用牙齿咬泡泡纸,第一反应,我制止彤彤,告诉她:塑料泡泡纸有毒,不可以用嘴咬。我以为,我已经和彤彤说明了制止的原因,并没有采用简单的制止方式,这样的做法,彤彤应该可以理解了。可结果是,大约半分钟以后,我听到了奶奶的大叫:“彤彤,不可以用嘴咬”显然,奶奶的教育也不起作用,很快,奶奶大喊:“让你妈妈来管管你,”然后,我被火速召唤过来。
我很疑惑,我已经和彤彤讲明了制止的原因,为什么彤彤对我晓之以理的劝阻全然不顾呢?于是,在旁边仔细看了彤彤用嘴咬的过程,发现她好像是有什么目的在里面。于是,我试着问彤彤为什么要咬泡泡纸,彤彤的回答让我恍然大悟:“妈妈,我按不动泡泡”,原来,是因为彤彤的手指头太小,按不破泡泡纸里的泡泡。这要是大人,也许会想到既然按不破,就可以用指甲抠破啊?但,彤彤想到的却是用牙齿咬破。这就是孩子,用自己仅有的能力,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经常会让大人崩溃。知道了彤彤咬泡泡纸的原因,接下来解决问题就变得非常简单,我找来了一个牙签,告诉彤彤可以用牙签一个个的戳破,彤彤无比开心的用牙签一个个的扎泡泡,再也没有用牙齿去咬。
大人和孩子沟通,经常忘记沟通是双向的,就如同刚开始的我,因为不了解彤彤真实的目的,即便把自己的理由说得再充分,仍因对彤彤没有任何帮助而被彤彤忽略。现在看来,学会和幼儿沟通,不是学习如何修炼振振有词、逻辑清晰的劝阻孩子。更多的要修炼自己的眼睛,学会用眼睛观察幼儿行为的目的;要修炼自己的耳朵,学会用耳朵聆听幼儿行为的需求。而嘴巴吗~~就用来提问吧,如果可能,在阻止孩子各种行为之前,多问一句为什么?
和幼儿沟通,语言不是障碍,重要的是你是否有沟通的愿望,给自己提个醒,与大家共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