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2012年5月拟好的,没想到趴在我的草稿箱里整整一年的时间,今天才得以见天日,并不是因为我一直懒,而迟迟没有让文章成型,实在是因为我一直没有想到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既然没有想好,就不出手吧,旁观、任其发展,直到认为自己真的需要出手,逼着自己想出一些自己都可以认可的办法,于是,今天它终于面世了。
彤彤从3岁开始逐渐从我行我素的境界中走出来,这应该是孩子开始社会化的过程吧,喜欢和小朋友玩耍,开始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进行比较。并在比较中获得自我的认同。然而,这个过程对于家长来说,其实并不一定非常愉快。对于那些自我努力就可以改变的事情,我们或许可以引导孩子积极进取;然后,对于一些客观存在、无力改变的差异,我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比如:长相。虽然,我一直不认为彤彤的长相对她来说有多么重要,事实是彤彤也的确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子,作为我也不希望女孩子把全部心思和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没有经过任何努力,也无法进行任何改变的事情上。然而,我忽略了,人可以认可自己平凡,但却不能承认自己丑陋,当承认自己存在不可逆转的缺点时,丢失的不仅仅是一份平常心,更有可能丢失自信心。比如当3岁的彤彤开始不断问我:“妈妈,小朋友说我黑,妈妈我黑吗?”然后鳖着嘴对我说:“妈妈,我是被晒的,对吧?我不黑,对不对?”然后,很长时间我不置可否的不应对,却发现奶奶给出的这个晒黑的理由,并不能让彤彤完全释然。
彤彤的样子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曾几何时妈妈抱着我说:“你是因为瘦才黑的,多吃点饭,长胖了就不黑了,你看×××就白胖白胖的”然后,在很长一段岁月里,我都期待自己长肉,这样的引导方式,让我认同黑不好,不断努力变白,不断努力长胖,才会让自己变得更完美。虽然妈妈是在开导我,但这种在我现在看来,类似于鸵鸟的方法,更多的是让我不能接纳现在的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接受的人,更不要提自信了吧。正如我不同意奶奶对彤彤说:“我们彤彤不黑,我们是晒的,过几天就白了”,久而久之让彤彤更加认可“皮肤白才是好的”道理。就这样3岁到4岁,难怪昨天晚上抱着我哭,边哭边说:“妈妈,我不黑,对不对”。
看来我的忽视并没有换来彤彤的不在意,反而在一次次的质疑下几乎变成了心病,我觉得我真的有必要对彤彤说点什么?不知道,这算不算心理辅导。
我认真的告诉彤彤:“彤彤,幼儿园有长得一模一样的小朋友吗?”彤彤摇了摇头告诉我:“没有”
“如果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张的一模一样,比如,都长得和彤彤一样,是不是就分不出谁是谁了,妈妈去幼儿园接彤彤的时候,会发现有100多个彤彤,你说逗不逗?”我语气生动的和彤彤说,貌似一个笑话,彤彤很配合,面部表情夸张的张大嘴“啊”然后大笑。
“所以啊,为了爸爸妈妈都可以认识自己的宝宝,每个宝宝都需要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长相,对不对?”彤彤点点头,非常认可我的道理。
“所以,彤彤要不要自己长得独一无二,有自己的特点呢?”“要”彤彤很认真的点头。
“对,其实,不光彤彤希望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小朋友都希望有自己的特点,于是,有的小朋友眼睛大、有的小朋友眼睛小;有的小朋友鼻子高,有的小朋友鼻子矮;有的小朋友头发黄、有的小朋友头发黑;有的小朋友嘴巴大、有的小朋友嘴巴小”一边讲解,我一般配合夸张的面部表情,瞪眼、按鼻子、张大嘴、嘬小嘴,彤彤看得津津有味。看着兴致勃勃的彤彤,我觉得铺垫的够了,于是话锋一转,插入主题。
“有的小朋友皮肤白,更有些小朋友皮肤黑,彤彤你的特点是什么呢?”彤彤想了想“我皮肤黑”。
“回答正确,恭喜你,你是一个有特点的宝宝,在人群中,妈妈可以一眼就认出你,因为你的特点明显,所以,妈妈非常骄傲有你这样的宝宝。并且,你一定要知道,爸爸妈妈很爱彤彤,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彤彤边听边无意识的挺直了后背,很显然小家伙也开始为自己骄傲了。
就这样,我们结束了我不知道是不是有效果的谈话。
第二天的晚上,彤彤对我说:“妈妈,班上小朋友问我,我为什么这么黑。”
“是吗?那你是怎么回答的呢?”我问
“我和她说,对啊,这是我的特点,你的特点是什么呢?”彤彤一脸认真的告诉我。
忍不住欣慰的笑,亲吻彤彤的小脸。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很高兴彤彤可以学会不逃避的面对自己,也许这也正是面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吧。接受自己的人,才可以更加自信的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