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难免会犯错,对于孩子来说更通过不断犯错学习到了很多应该学习的知识,所以犯错并不可怕,于我来说,我倒是更反感犯错后不承认。一个人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又怎么能去发现错误的原因,进而产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动力呢?曾经看到绘本可爱鼠小弟系列里的《打破杯子的鼠小弟》对我很有启发,孩子为什么会不愿意承认错误,其实,更多的是源于家长吧。如果面对诚实换来的只有指责和责骂,又有谁会愿意承认自己犯错误呢?如果面对孩子每一次的勇敢承认,都会换来“×××,真是诚实的孩子。”想来,这也算是培养孩子勇于承担的习惯吧。
记得彤彤2岁左右,一次,我问彤彤:“这是谁做的?”彤彤竟然可以回答我:“猫猫”,从那时候起,我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仔细想想,对于彤彤这样的幼儿来说最容易犯这样几个错误,对于培养孩子诚实习惯是有影响的。
1、用指责惩罚诚实
经常询问孩子:“这是谁干的”,当孩子回答是自己的时候,马上进行直接的指责。久而久之,孩子总结的规律是,承认错误带来的直接结果是责罚。
我自己感觉,面对此类问题,首先是要表扬孩子的勇于承认;然后,是表明立场,例如:爸爸妈妈很爱你;接着,明确态度,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讲明原因,告诉孩子产生的后果或可能产生的后果;统一意见,用询问的口气引导孩子自己说出实情的对错;解决问题,和孩子共同探讨得出此类问题的解决建议,避免再次犯错。
2、用笑鼓励孩子错误行为
孩子约束力不强,所以,经常可能答应的事情而难以履行承诺。有的时候,家长会觉得很可爱或者很可笑,比如,看着孩子频频点头同意不吃糖,但又坚持拿在手里。家长在没有和孩子做好约定的情况,就给了孩子,当孩子如家长实现想象的一样,很快把糖塞入嘴里的时候,家长用一种宽容的态度笑话孩子不能履行承诺,往往是说:“看看,你不是说不吃,怎么吃进去了。”这种笑让孩子理解为宽容也好,善于也罢。但实际上是对孩子不履行承诺的一种鼓励,同时,这样的言语让孩子加深了自己可以这么做的认识。
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不要笑,即便那看起来很笨拙可爱。笑无疑是对孩子错误行为的鼓励和怂恿。如果你事先觉得孩子不能达到的承诺,应该帮助孩子把目标调整到孩子可以实现的范围,尽量避免孩子因为不能坚持太长时间,而不断失言。比如,每次彤彤要求不吃某样东西,但一定要拿在手里时,我都会事先和她说好,拿10下就自己放回去,如果她同意,我才会给她,如果不同意,就不能拿。当她选择拿一会儿放回去后,我会很高兴的给她,数10下后充满鼓励的看着彤彤自己放回去。然孩子在不断主动履行承诺中,体会成功克服自己的喜悦,从而养成言出必行的习惯。因此,要让孩子言出必行,设定合理目标很重要。
3、虚伪的尊重
尊重孩子不一定要表现在事事都要争取孩子的意见。如果,这件事情只有单一的选择,尽可能直接告诉孩子希望孩子怎么做。不要给孩子选择,然后再千方百计的说服孩子。家长让孩子做某件事情后面加一个“好吗?”比如,咱们不去游乐场了,好吗?咱们不吃吃零食了,好吗?……当孩子说不好的时候,再去千方百计的说服孩子。面对每次伪尊重背后的否定,试想一下,孩子会不会懒得说出自己的真实意思了呢?所以,要尊重孩子就要从尊重孩子的选择开始,如果不打算给孩子选择,还不如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一个心口相依的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我知道,培养孩子诚信的品质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课,因此,我鼓励彤彤每一次诚实的面对错误,表扬她每一次笨拙的履行承诺,坚定的支持她的选择,明确的告诉她行为界限。让她勇于表达自己不虚伪,敢于承担责任不退缩,坚持履行承诺不推诿,希望彤彤可以成为一个诚实可信的人,这就足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