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了彤彤这个年龄,我开始不能逃避的遇到一件麻烦事情,就是应该如果处理孩子之间的小矛盾,其实,这个问题很长时间我一直纠结着,在彤彤很小的时候,我就无数遍的想过这个问题,如果彤彤和其他小朋友产生矛盾,我应该怎么处理。某天,和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朋友和我抱怨道:“有些小孩的家长真没素质,自己孩子抢别人东西或者打人,她也不管。”这应该代表一部分家长的意见,孩子之间出现矛盾,家长是必须站出来的,在这个号称礼仪之邦的国家,儿子犯错老子买单似乎天经地义,就如同前几天炒得沸沸扬扬的张国立儿子张默吸毒事件,即便那已经是一个30岁成年的儿子,张国立身为老爸仍然需要站出来承认错误,这样的危机公关在国外恐怕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张国立的这种行为获得了公众的认可,得到了粉丝们的理解,出于国情、入乡随俗的处理方式不能说不是此类问题的成功典范。然后就在想,这样是对的吗?面对幼儿之间如同动物界幼崽打闹般常见的矛盾与纠纷,我是不是也必须站出来表态,以示我在教育孩子上是有所作为的呢?
想起了在彤彤身上发生的几件事情,估计这样的情况很多家长都有机会遇见,如何处理真是让人挠头。
彤彤1岁多一点,不像现在这样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一次在游乐场彤彤看上了小朋友的一辆儿童车,和小朋友征询意见后,彤彤坐了进去,这时,又来了一个大于3岁多的孩子,也想坐这辆车。于是,我在争得彤彤同意后,彤彤给小朋友让了坐。彤彤虽然让出了车,却对小车恋恋不舍的围住转圈,谁料到,做着小车上的小朋友却马上翻脸不认人,完全不考虑彤彤让车的善意,先是扒开彤彤扶住小车的手,再是抬手就推了彤彤,走路还不稳当的彤彤立刻坐在地上。其实,当时彤彤只是坐了一个屁墩,估计是不疼,彤彤并没有哭,也没有表示太多委屈。但那个小朋友的妈妈大喊一声,瞬间变得非常激动,马上把小朋友从座位上拉下来,非常大声的呵斥她推小妹妹的行为,然后,这个小朋友大哭不止,并一边哭一边大叫:“小妹妹讨厌,我讨厌小妹妹。”我想她是把所有妈妈对她的怒气都转嫁个了彤彤。
思考:家长应在什么情况下出手干预呢?我在想是不是应该有一些前提,比如孩子没有安全威胁、矛盾双方没有太多不快的感觉,是不是我们可以减缓一下干预的步伐,从而给他们自行体会人际关系的微妙并得出自己的处理方法呢?不论是欺负人或受欺负的一方,许多时候,大人的过多干预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价值判断,大人通过自己的语言把被欺负或欺负人的概念传达给孩子,让简单的摩擦变得上纲上线。
彤彤2岁,我试着和彤彤讲一些人际交往的规则。
1、人家打你要注意保护头部等关键部位;
2、人家打你,你不能打别人,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被打你不能哭,因为哭代表声明自己软弱,人都是软得欺、硬的怕,所以,你要尽可能做到不哭(当然,哭也没有错,彤彤可以尽量试试);
4、如果这个小朋友非常不好,你就不要理他了,因为,哀莫大于心死,对他最大的惩罚就是彻底忽视他的存在,沉默是最大的蔑视。
小小的彤彤对我的这些规则似懂非懂,但也熟记于心。
2岁1个月,一次和小燕燕争夺一个木马摇椅,我眼看着彤彤坐在摇椅上坚决不让位置,气急败坏的小燕燕开始动手噼里啪啦的打彤彤,小小的她一声不吭的稳稳坐在木马上,眼睛里闪现出我从未见过的坚定,直到燕燕无趣的走开。彤彤看见我走到她的身边,小眼泪突然如泉涌一般决堤了。我什么也没说,似乎也不需要说什么,我抱着彤彤让她痛痛快快的哭了一场。
思考:家长的干预应尽量做到事前,给孩子一个大体的指导方向,然后把处理问题的权利交给孩子,无论孩子如何处理,需要的都是支持和理解。
2岁9个月,彤彤和一个小自己一岁的豆宝玩,彤彤非常专注的用20分钟搭起了一坐积木高楼,她刚站起来要表示高兴,豆宝却一把将高楼推到了。看到自己的心血瞬间毁于一旦,彤彤气急败坏的把豆宝推到在地,豆宝一个屁墩坐在地上,豆宝妈妈马上对彤彤说:“小姐姐,不能推小弟弟啊。”我连忙抱起豆宝,豆宝并没有哭,安慰了一下我把豆宝还给了妈妈。抬眼看见愣住一边的彤彤,突然感觉彤彤很无助,她一定是被刚才家长的一系列表现吓到了。我带着彤彤去了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对彤彤说:“彤彤,好不容易通过自己的努力搭起了那么高的大楼,妈妈真为你高兴。”听到这个,彤彤开始抬起头看我。我继续说:“小弟弟推到了彤彤辛苦努力完成的作品,妈妈知道彤彤非常难过,并且妈妈也非常惋惜。只是,小弟弟太小了,他还不能明白彤彤做这个大高楼有多棒。我相信小弟弟再大一些,像彤彤这么大,也会非常喜欢的。彤彤你觉得,对吗?”彤彤很配合的点点头,“那么在小弟弟没有长大之前,彤彤就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提前告诉小弟弟不要动你的作品,这样小弟弟虽然不理解她,但至少不会再给你捣乱。你觉得呢?”彤彤又点点头。“彤彤是个大孩子,真是非常懂事,彤彤有没有发现自己比小弟弟高很多呢?”彤彤一边说一边比划:“高这么多。”“对啊,高这么多,彤彤真是大孩子了,你知道吗,个头高的人就比个体矮的人重,体重重的人如果推体重轻的人,体重轻的人就会摔跤。不信,妈妈推你一下,你试试好吗?”彤彤点头同意,于是,我推了彤彤一把,彤彤趔趄了一下被我扶住,我继续说:“彤彤,你知道吗?摔跤就会疼,就会很难过,彤彤有没有摔过,是不是这样呢?”彤彤继续点头:“那么,彤彤愿意摔跤吗?”“不愿意”彤彤回答我,“对啊,彤彤不愿意,小弟弟也一样不愿意,对吗?”“对”彤彤回答:“那彤彤以后尽量做到不推比自己矮的小弟弟小妹妹,好不好”“好”彤彤回答我并说:“我告诉小弟弟小妹妹,别动我的大高楼。”“对,彤彤真是个懂事、善良的好宝宝。”拉着彤彤的手再次回到小朋友中间,彤彤一边搭积木,一边不停的对豆宝说:“小弟弟,我搭的积木你别动啊。”看得我心里泛起一丝甜意,不禁感叹:彤彤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
思考:当孩子之间出现摩擦的时候,相比关注事情的结果,家长更应关注事情的起因,和孩子共情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再小的宝宝也有自尊心,切忌当众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作为家长应去安慰被动的一方,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与其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不如告诉孩子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这会对孩子更有帮助。
在孩子最初的进行人际交往的时间里,家长应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自己尝试总结人际交往的经验,更有利于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对孩子放手,说起来简单,做起了却很难,这需要我们慢慢的摸索经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