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絮叨这个词和唠叨如初一折,尤其和妈妈配在一起,几乎没有几个孩子会喜欢。记得曾经看到一个相关的调查,孩子最不喜欢妈妈做的几件事,其中之一就是“唠叨”。
彤2岁4个月了,一路陪彤彤走来,现在的我对于絮叨却有了新的认识。絮叨并不可怕,只要絮叨在点儿上,反而会带来很多好处。所以,现在的我理直气壮的絮叨着,遵循着该絮叨的时候绝不吝啬的原则,彤彤也非常受用的享受着妈妈的絮叨。盘点了将絮叨进行到底的四大理由。
1、絮叨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从彤彤会坐起来,似乎可以听懂我的一些简单指令开始,每次离开彤彤身边,哪怕只有半分钟,我都会絮絮叨叨的告诉彤彤:“彤彤,妈妈去厨房一下,倒杯水,马上就回来啊。”一开始,彤彤对我说的意思不太理解,每次离开都会大哭。慢慢的,彤彤可以听明白一些,我每次离开时一定要絮絮叨叨的说明:妈妈为什么要离开,什么时候回来。每次絮絮叨叨半天直到彤彤点头同意,我才会停止,然后,放心的离开她。彤彤10个月的时候,第一次可以自己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安静的等我3分钟,当我回来的时候絮絮叨叨的表扬了她很久。直到现在,我每次陪伴彤彤玩耍时中途离开,都是必须提前和彤彤说明要去干嘛,什么时候回来,哪怕仅仅是去洗手间,得到彤彤同意,告诉我:“妈妈,你去吧。”或者说“好吧。”我才会离开。
也许是彤彤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分别,相信妈妈会如每次提前说好的时间准时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彤彤在每次和我分开的时候,很少大哭大闹的恋恋不舍,即便是我独自带她到1岁1个月,第一天上班的那天早上,彤彤的平静表现甚至让我有些小小的失落。但也让我很欣慰,彤彤是个安全感非常强的孩子。
2、絮叨让孩子感觉被尊重
彤彤四个月左右开始自己主动伸手去抓握身边的东西,从那时开始,每次从彤彤手里拿走东西,我都要经过彤彤的同意,稍大一些,我每次都和彤彤玩“和玩具拜拜”的游戏,很快彤彤习惯了这种方式,从她手里拿走任何东西,都要说服彤彤自己“拜拜”以后才可以从她手里拿走,直接拿走彤彤则会非常难过的大哭。
彤彤9个月,一次奶奶没有与彤彤商量,将彤彤手里的一个玻璃杯一把抢走,彤彤立刻大哭起来。我知道后,把杯子又放回彤彤手里,然后对彤彤说:“彤彤,妈妈需要用一下这个玻璃杯,可以给妈妈用一下吗?”彤彤手里拿着玻璃杯,看看我,又看看玻璃杯,我轻轻的拿过来,然后对彤彤说:“彤彤,和玻璃杯拜拜好吗?”和刚才截然不同的是彤彤非常痛快的对玻璃杯摆手,拿开玻璃杯彤彤再没有表示任何不高兴。对于小小的彤彤来说,玻璃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拿走她的东西是否经过她同意,即便再小的孩子也有需要得到尊重的要求。
3、絮叨创造更多沟通机会
父母不是圣人,所以难免会有负面情绪,难免会做错事情。做错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放下自己的架子去承认错误。
彤彤2岁4个月,小小的她的语言能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指责我们的程度,所以,很多时候,彤彤会用委屈的痛苦表达自己的情绪。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彤彤自己都还没表示委屈,只要是我们意识到了就会及时赔礼道歉。比如,某天彤彤拿起一样东西,我们大叫彤彤别动,然后发现彤彤往垃圾桶走去,这才意识到,彤彤其实是想把东西扔到垃圾桶。我们会立即道歉说:“对不起,妈妈不知道你要把东西扔进垃圾桶,你这么做非常好,是个很好习惯。妈妈对刚才说你非常抱歉,你可以原谅妈妈吗?”大部分时候,彤彤会立刻点头,然后我们会说:“那你亲妈妈一下,妈妈再亲你一下,咱们回想原谅好吗。”每次道歉,我们都会用这个仪式表示最终的谅解。
这样的方式,虽然有些絮絮叨叨,但我们乐此不疲的进行着,彤彤在每次原谅我们中更加理解我们。慢慢的,彤彤也学会了道歉,现在,时常听见彤彤对我们主动说:“对不起,妈妈”“对不起,爸爸”。道歉的絮叨让我们在更多沟通中互相理解。
4、絮叨的表扬更激励孩子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彤彤的表扬局限在:“你最棒”“你真乖”“好宝贝”“乖孩子”等一系列三字经上。结果发现自己犯了个错误,其实,表扬是不能省事,也需要絮叨的事情。
简单的表扬,虽然暂时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没有引导作用。且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相反,具体的表扬,孩子更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更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
彤彤把书收回原位,我们会说:“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彤彤打针表现的好,我们会说:“彤彤可以在打针的时候没有动,而且还忍住没有哭,彤彤真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妈妈为你骄傲。”;彤彤如约看完一遍动画片,自己主动关闭电视,我们会说:“彤彤可以看完一遍动画片自己主动关电视,妈妈非常高兴。”……絮絮叨叨的表扬让彤彤更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是正确的,由此,也让我们更加爱上了絮叨。
絮叨是一种生活习惯,是我们和孩子沟通的方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为此,我宣布,要将絮叨进行到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