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ra Australis,南澳的夏天:霍巴特
标签: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霍巴特mona |
分类: 旅行[大洋洲] |
第一次觉得霍巴特真是一座大城市,是在从亚瑟港回来路上,前往山上观景台的时候。城市核心部分是靠海湾的港口,从这里蔓延开的城区,依山而建,高低错落不平,密密麻麻的建筑铺展在接连几座山的山坡之上,巨大的面积被水道分割开,构成都市区的各个区域,相互间修建了宏伟的大桥,也有填海铺成的路。塔斯马尼亚就是因为霍巴特才显得更现代、更繁华

霍巴特坐落于塔斯马尼亚岛东南沿海,塔斯马尼亚州的首府,本州最大的城市。霍巴特始建于1803年,是澳大利亚仅次于悉尼的第二个古老的城市。1802年,英国海军在塔斯马尼亚岛的东南角登陆,第二年即宣布小岛为英国殖民地。1804年,英国殖民当局把这座城市确定为殖民地,开始建设这里,仅比悉尼晚了16年,那时候这里主要作为囚犯流放地。为了纪念当时的殖民地行政长官罗伯特.霍巴特,这个地方于1825年命名为霍巴特。在1836年2月,达尔文作为科学考察船猎犬号的一员,到访过霍巴特,他叙述自己“对少数的大房屋尤其深刻,不论是已建或兴建中。”据1835年人口普查,当地那时候有13,826居民,而全塔斯马尼亚州则有36,505人口。
到今天,霍巴特已经拥有21万多人口,地理上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各有特色,适宜居住。这里也是塔斯马尼亚州的经济、文化中心,主要工业部门有金属冶炼、铸钢、造纸、纺织等。面积为1357.3平方公里的霍巴特位于德温特河上,南西北三面为惠灵顿山环绕,只有东面朝海,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她成为一个极好的受保护深水港。霍巴特港在19世纪中叶就是澳大利亚的主要捕鲸港和造船工业中心。这里的深水码头可泊万吨巨轮,是世界各地远洋船队的补给站。该市也有铁路与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相联,成为塔斯马尼亚州交通枢纽。
到Hobart是跟着Freycinet的day tour,大概6点半,还没有天黑,虽然市中心区域不大,但司机绕了几圈,才把我送到预定的Montacute Boutique Bunkhouse青旅,下车时候确认了明天的tour早7点在旅店门口pick up
到青旅后立刻入住了,预定的4人间的床位,交了两天一共80澳元的房费,之前booking上虽然说了可能预付deposit,但实际并没有扣过。这家青旅如果让我点评一下,应该是好坏参半。好处:1,旅舍本身很大,是个传统式样的大house改造的,有大客厅、大厨房、楼道也都有沙发可以坐(但房间很小);2,有free
wifi在房间里也有很强信号。坏处:1,位置不在市中心区,而在salamanca市场/port背后的山上,到山下找超市、饭馆都不难,但上下山坡要耗费些体力,而且山上都是居民区,有些冷清;2,house虽然很大,但房间很小,两张上下铺紧紧靠在一起,剩下的空间还是很小,也不可能有房间内的bathroom了;3,房间内或公共空间也没有locker可以用;4,house的木地板虽然看起来气派,但晚上房间内有人走路就能明显听到噪音
入住后,放下行李,下山到位于Hobart Port南端的Salamanca place,如果说霍巴特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是19世纪和21世纪文化交融的特别之作,那Salamanca Place就是典型代表。萨拉曼卡广场是19世纪捕鲸盛行时期形成的, 石头建造的仓库让人联想起殖民时期的情景。而今天这里是霍巴特最大的手工艺术品中心,手工珠宝店、书店、铁艺店、画廊、皮制品店以及数不清的咖啡馆、小餐厅和冷饮店坐落在这些改建后的废弃仓库里。萨拉曼卡广场后面的山丘地带则有许多19世纪风格的房屋,漫步其中,让人觉得好像置身电影之中。这里在周末就会成为非常热闹的市场,但平时比较冷清,好在很多饭馆和超市都开着,找了一家grocery先买了些点心、水果、饮品,又找了一家价格比较便宜的越南餐馆吃饭,后来几天基本都在这里吃饭了。

吃完饭,穿过萨拉曼卡就到了码头,傍晚的阳光不再刺眼,归航游艇静静地停靠在岸边,街头艺人的弹唱声,伴着悠闲的节奏,随海风传来。看salamanca这边也没什么活动,就上山回青旅休息了
接着就是连续第三天参加tours tasmania公司的一日游,去了port arthur和richmond以及其它一些周边景点,已经在上一篇游记记叙。回程的路上,去了一处俯瞰hobart的山顶观景台,并非著名的Mount Wellington山,而是Rosny hill,和威灵顿山正对着。我没去wellington所以不好比较,这个rosny hill视野也不错,可以看到港湾对面的hobart的几个部分(港湾这边其实也是hobart的地盘),包括高楼林立的CBD,海港码头,和满山坡密密麻麻的房子,这才觉得hobart真是一座不小的城市,但观景台四周长满树木,很阻碍视线。尽管最后进城的时候有些堵车,但还是在不到6点的时候回到salamanca place一带,我就在山下下车了,到越南餐馆吃了一顿米粉,上山回旅舍休息了。
在塔岛的最后一天,清晨半睡半醒中就听到外面狂风大作,似乎还在下雨,后来被两个早走的roommate吵醒就睡不着了,8点多了却还不想起,于是躺在床上把下午去机场的shuttle预定了。hobart也有airport shuttle,是redline bus公司提供的,要到redline bus的官方网站上预定,告知航班号和起飞时间,网站会显示适当的车次,自己再挑选一下上车地点,并不保证每个旅店都pick up,只能自己选距离最近的。后来我坐车的时候没看到有临时买票乘车的,大概都需要预定,有些旅店可能负责打电话,但大部分乘客大概只能自己上网搞定,所以临时想坐的恐怕也不会有座位。预定的时候就要用visa或mastercard信用卡支付全款,不能用银联。
订完票才起床,洗漱、收拾好行李,吃了些点心当早餐,就check out了,钥匙还给店主,大部分行李还是可以放在店里的,既没有locker也没人看管,就放在过道里,好在澳洲这种中小城市治安状况都还不错,不必担心被偷。根据预定的shuttle时间,还有大半天可以活动,看看外面已经晴天了,就打算去MONA博物馆。出门才发现还是很冷,风很大。
下山到salamanca
place的码头,昨天和clint导游了解过了,mona博物馆建在市郊的海边,这里有专线ferry往来。走进码头的售票大厅(黑色楼房)就看到mona的售票点,但我到的时候九点半的ferry刚开走不久,而下一班就是11点了,我就算坐船(30分钟单程)到mona也只有很短时间参观就必须坐12点半的船赶回来。我发现其它的游船公司除了路线比较自由但船很少的watertaxi,都不去mona,这时mona售票大妈给我一个坐公交的建议,还在地图上给我指示了最近的bus车站,坐公交应该能更早到达
从码头的elizabeth street背向码头走,就到了CBD区域,到Macquarie street看到古色古香的post office,就是CBD的公交总站transit center了,距离码头其实很近。在hobart几天一直没机会逛逛市中心,仅仅这时坐bus在市中心停留了片刻,白天看起来还是很热闹的。
这个公交总站有到hobart各个方向的bus,要先到标识写information的圆筒公告板查看自己坐哪路车,发车时间,停在哪个站台。这里马路两边一共有8个站台,并不按发车方向严格区分。我先查到了mona的售票大妈给我的小册子上写的36/37/42/X1在这里都有,但看这里的路线图似乎只有42和X1是快车,其它的都要在社区、市镇里绕来绕去(这是我在美国生活多年的经验,在公交不发达的地区,公交车并不总是直线前进...),于是选了X1路,也是它发车时间最近,就赶到它的F站台,已经准备发车了。上车买票,4.4澳元,司机有足够零钱可以找开,即使身上只有20、50块钱都不用担心
从城中心出发后基本是走高速,经过几个镇子只在transit
center停了一下,一共只用了大概30分钟就到mona了,司机还专门提醒车上像我这样到mona的游客该下车了。车站在mona背向海岸一侧的院门口公路边,沿路边标示走进大门,还要步行几百米穿过Moorilla酒庄才到博物馆。

博物馆门外就有一些奇形怪状的展品,进门就是售票柜台,门票真不便宜,成人25澳元,如果有学生证可以便宜5块钱。后来回想,除非对当代艺术特别痴迷的,以MONA的展览,这个票价有些不值得了。入内参观需要存包,是免费的,自助式服务存包柜,自己拿好钥匙。

MONA全称Museum of Old and New Art,古今艺术博物馆,属于塔斯马尼亚巨富David
Walsh,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私人博物馆。前身是David
Walsh在2001年成立的Moorilla古代器物博物馆,2007年关门进行耗资7500万美元的重修,2011年以MONA的新面貌对公众开放。目前有超过400多件David
Walsh收藏的艺术品,包括古代器物和现当代艺术品。
MONA是建在berriedale半岛崖壁水边的,建筑利用了山坡的地势,酒庄进来,从街面看只有一层,但内部通过螺旋阶梯下行,就进入三层更大的展览空间,都是沿着berriedale半岛崖壁建的,从水边码头看很高大。这下面几层都没有窗子,采用室内循环通风系统。
我从最底层开始参观,接着上到二层、三层,把整个博物馆逛了一遍。到展厅里就明白,MONA之所以叫“古今艺术博物馆”,是因为这里的很多展品都希望做到古今艺术的融合。例如一些古文明出土物(主要是埃及的木乃伊、希腊的浮雕石碑,等等),与当代艺术作品共同呈现,可能是影像、多媒体的形式,也可能在不损伤文物的前提下直接施加当代艺术修饰。也许看起来很生硬很奇葩,但他们的确是这么做的。除了这些古今贯通的玩意儿,也有一些完全的当代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但也可以说并没有什么深刻意义,大多综合使用了声、光、电、网络各种当代科技,看起来很炫酷而已。
MONA的展品无论什么尺寸什么性质,都没有通常博物馆配套的文字说明标识牌,也没有解说服务,但进门可以领免费audio,叫做“the O”,只有英语的,包括了大部分展品的文字说明,少数的有一些音频资料,走到哪个展区,the O就自动搜到附近展品,点击具体的图案就能看到文字说明了。这个博物馆并不主张观众对照解说看展品,反而是希望观众自己发挥想象去理解展品,即使“the O”也对很多难以捉摸的展品同时配备两套解说,一套比较“正面、阳光”,一套就比较负面的感觉,也是希望观众有自己的考虑吧。这种设计还是很符合当代艺术精神的,反对任何模式化的解读,鼓励观者与作品的某种interaction


MONA的著名展品有比利时新概念主义艺术家Wim Delvoye的cloaca
Professional,一组自动将食物转化为排泄物的机器,模拟生物体摄食、消化功能,这位艺术家最善于创造起初令人无比排斥但却因此而吸引人的艺术品。这组又大又臭的机器是在原始版本的基础上专为MONA改造的,MONA也专门设计了一个空间安置它,离得很远就能闻到味道,起初还以为是厕所呢

MONA馆内另一名作,Sidney Nolan的装点了一整个大厅墙壁的"snake"

因为时间有限,我加快脚步把所有展厅都过了一遍,后来大部分展品就没时间看the
O的解说了,但把比较有意思的都拍下来了,这里的展品都可以拍照,但不能用闪光灯。参观的时候真正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破坏艺术品,这也并不一定是出于故意,因为有些展品实在看不出它是展品!例如有个展厅的墙壁上留着长长的一条黑线,我还以为是脏了,也没在意,就靠上去了,很快就有巡逻的工作人员过来让我保持距离,因为那条黑线就是艺术创作!
从进门到出来一共用了1个小时10几分钟,主要是为了赶上12点半回hobart的船,这样不至于耽误坐shuttle去机场的时间。我想坐船也是因为可以看看海景,否则如果还坐公交车回去(车站仍然在背向海滨的门外公路上),时间会从容一些,也会便宜很多。船票也在mona售票厅里买,票价很贵,而且只卖往返票,没有单程票!只能花了20AUD买票
游船出发时间马上就要到了,我赶快从博物馆入口处旁边的台阶走下去,这里就有人检票了,而不是上船检票。台阶之下的水边就是码头,游客已经有不少了,等了一会儿船才开来。先有从city来的乘客下船,然后我们才上船,和公交车时间差不多,也是30分钟时间到salamanca place的码头,乘船沿途没什么风景,只是看看沿海的城镇而已,在穿过tasman大桥和进hobart港的时候,倒是有不错的拍照角度




回到salamanca
place后,就急着吃中饭了,既然前几天都是在同一家越南餐馆吃的,就干脆捧他家生意捧到底了,不过今天出了状况,点了一盘青椒炒牛肉配米饭,等了20多分钟才做出来,急死人了。吃完了赶快回到hostel,取了行李再下山,因为shuttle不到我这家旅店的社区里接人,我只能回到salamanca
place,预定的时候随便选了一家salamanca
inn,还好不远。看来这家inn时常有shuttle的乘客来这里等车,我就坐在他们的lobby里等,他们的店员也不奇怪,huttle比预定时间提前了5分钟就来了,司机对上我的名字就让我上车,行李放在车后的trailer里。
前一天旅店的人就和我说,这个shuttle很没效率,会在城里转好几圈,到处接人,所以如果是两三个人以上,还不如打车划算,因为shuttle是18澳元,打车也只需要不到50澳元。我只有一个人,打车太贵,就只能坐shuttle了,实际坐上才发现更过分,甚至隔1、2条街也设两个站点,每次停车司机都要下车核对乘客信息、帮忙搬行李,耗费太多时间,但这车就偏偏不去我住那一带...等到这车把hobart城中心区域几乎每个街口都转了一遍,车里也坐满了,这才离开城里,前往机场,其实前几天我参加day
tour出城就经过了机场,知道距离城区不远的,大概开了20-30分钟就到了。
机场很小,也用不着分哪个terminal,进机场看到排长队,和上次从墨尔本到launceston一样,我没有托运行李,依然可以快捷地自助值机。依然只在机器里输入姓名和目的地就打印出登机牌了,到安检也很轻松通过,就进了略显拥挤的候机大厅,总共只有4个gate,面积太小而航班却不少,其实也仅仅是飞到sydney,
melbourne, brisbane等少数几个大城市的。看停机坪上我要乘坐的virgin
australia的飞机还没来,坐下休息了40多分钟,等飞机飞来,下了乘客,我们才开始登机。登机口很简陋,没有登机通道也没有摆渡车,自己走到飞机再登舷梯进机舱,从我进机场到上飞机,没有任何人检查身份证件


飞机是准时起飞的,但昨天开始地面就刮起大风,今天也没停。上升的过程明显受到大风影响,在还没有飞上云层的时候飞机就开始大角度转弯,看来是要避风,但是不可能完全避开。于是机身很快开始剧烈摇晃,忽高忽低地颠簸,印象里坐飞机还从来没遇到过这么颠簸的上升过程,在颠簸厉害时候机长就通过广播安抚乘客,让大家放心坐稳,直到穿越云层之后,飞机才平稳,虽然时间可能并不久,但我却感到是如此漫长,双手一直抓紧扶手,这时松开才发现早就出了一身冷汗。这种奇特的恐怖感,成了我对塔斯马尼亚最后的印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