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随笔与剧评 |
昨晚从首都剧场出来,觉得冷瑟瑟的,毕竟已经是初冬了。一个人穿行在王府井大街上,想要梳理一下飘忽不定的心绪,却终于不能明白,当晚所看到的,到底是怎样的一出话剧。今天又上网看了一些这次大陆版演出的剧评,专业人士的,或是如我一样的普通观众的,众说纷纭,因为太多了,最终也没有都看完。我这才意识到,这出戏,其实只是一个平台,并不要灌输给观众什么,只是表达着导演、编剧想要表达的,而观者,也不过是借了这样的表达,来激发起内心的某些潜藏的思绪吧。
这出话剧,我以前的确似乎是听说过的,不过也应该只是个名字罢了。至于导演赖声川的大名,也似乎很耳熟,直到这次准备去看他的《暗恋桃花源》的首个大陆公演版,特意找了一些资料来看,才比较清楚地了解了他和他的这个作品。从他们官方的宣传材料看,这个戏的定位是“台湾80年代以来舞台剧的经典”,从80年代中期以来在台湾已经公演过3次,其中不乏林青霞这样的大明星加盟,还有电影版本的,也得了不少大奖。另外,据说大陆的很多艺术院校的表演专业,也总以这个剧作毕业演出或是课程作业,看来这个剧在中国当代的戏剧舞台上,当真是占据了一定的地位的,而且,艺术性应该是达到了一定高度的。
但是,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昨天去剧场的路上,我就一直在想,我之所以去看这场演出,并不是(至少不全是)因为赖声川这位号称“亚洲最著名导演之一”、柏克利戏剧学博士的名声,或是看了让人眩晕的演员阵容:袁泉、黄磊、何炅、谢娜(要改“快乐大本营”不成?),更不是因为这个剧曾经有过的那么长的历史。我一定要用自己的感受,去体验这部戏的重量,去评说它的内涵。当然,在今天上网看那些评论之前,我并不知道这部戏在这次演出之前就已经引发的争议:话剧舞台是否应该看重演员的名气,哪怕他/她并非专业话剧演员?话剧的艺术性是否会因为过度的大众化开发、商业化运作而打折扣?不过,《暗》的前期宣传,包括赖导演本人在北京、上海等地的签名售书等活动,确实难以让人将这个剧和“经典”相联系。我想到了《琥珀》,觉得《暗》的宣传声势还要更大一些。
所以,当我昨晚看过了演出,今天又上网看了一些评论和观感以后,我发现自己的脑子有些麻木,我不知道,纯粹出于个人的观点,该怎么评说这出戏的形式、内容和涵义,而这出戏本身,并不是一道有标准答案的习题。即使不论整个演出的艺术性、专业性,其表达的过程和表达的结构,就已经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了。
至于我,在去看戏之前,这个剧首先吸引我的,其实正是它的结构:《暗恋桃花源》以戏中戏的结构,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暗恋》:江滨柳在云之凡的故乡,昆明就读,二者从未谋面;然后二人在上海相距并度过人生中最美丽的夏季,并彼此承诺并履行着誓言;怎奈世事弄人,黄浦江一别几乎成了二人的永诀,江滨柳给云之凡故乡写信,但云之凡已经跟随哥哥到达台北,江滨柳后来也到达台北,但是云也不断的给江写信,结果是双发都以为对方已经不再或者无法联系,在等待中煎熬,二人同时生活在一个小小的台北,却无法相见;《桃花源》:武陵人老陶从婚姻的危机中悲愤出走,偶遇传说中的桃花源,度过了一段似神仙般的梦幻时光之后,回到家中,发现妻子春花和新欢的激情同样陷入柴米油盐的琐碎之中。《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相对、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让观众在剧场里笑了又哭,哭过又笑。据说当年赖声川导演创作此剧的灵感来自于他亲眼见到的两个剧团为排练抢一个舞台的场景,而这却真实地反应了当时台湾社会的混乱。另外中国特殊的当代史造成的亲人失散于台海两岸的情况在当时的台湾社会也是比较普遍的,这在余光中等人的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但《暗》剧的深刻在于并不仅仅表现了这一层:社会的秩序、亲人的离散,还有更深刻的一层,在于“对爱情的永恒意义的追问”(这次演出前的宣传里好像有这样的话),在于对最普通却最复杂的人类的情感生活的考察,换句话说,是《暗恋》启发了人们的思考,而《桃花源》将这种思考带到更高的层次:从第一幕云之凡和江滨柳在外滩的对话,到武陵人家老陶、春花、袁老板,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爱情的美好和无常、感情生活的酸甜苦辣,有理想、更有破灭的理想,有幻梦、更有现实的无奈和变迁。包括那个寻找“刘子骥”(熟悉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的人会发现这个名字在最后一句中有所提及--就是那个寻找桃花源未果的人。)的陌生女人,其实都在追问着爱情的根本问题。而只有桃花源中的人是不用追问爱情的意义和思考爱情的永恒的,因为他们只有爱,没有离别,只有对纯粹和美好的爱情的享受,而不必在现实的琐碎和时代的变迁中滚打摸爬。本剧结构中内在的张力由此展开:理想的桃花源和现实的武陵、现实的上海、现实的台湾同台出现,理想中的爱情生活--夫妻同游,吹笛扑蝶,怡然自乐,与现实的柴米油烟、亲人离散、真情破灭同时展开,逼着观众去思考、去探求、去追问、去取舍。而这样的问答,又谈何容易?最绝的是,这样鲜明的对照,以两出戏同台表演,而且一喜一悲的形式出现,让人必须去想明白这两出戏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超然的爱情理想和现实的琐屑平凡之间的联系,而想这个问题,简直让人发疯!
当然,《暗》剧本身并非完全没有给出答案,或许,这个答案,其实早在陶渊明的笔下已经给出了:要想过“田连阡陌、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日子”,首先要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就是说,任何人,一旦被拽入时间的尺度,沧海桑田的变迁,就无法再把握住命运的轮转,生命的过程,就变成了一次次的相遇、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偶然,在这偶然的背后,是无人能认清的时间的流逝。这却呼应了江滨柳在病房中对护士小姐说的话:“在我们那个大时代,人都变得很小,而今天这个小时代......人就更小啦!”而这句话,其实呼应着第一幕云之凡和江滨柳告别时说的:“一个新的时代,新的秩序一定会到来的。”新的时代和秩序果真都到来了,so, what?恐怕留给每一个渺小的生命的,未必不是一场灾难:江滨柳、云之凡,两个渺小的生命,像那在风中摇曳的,洁白洁白的山茶花。当最后一幕,江、云在病房中见面,有千言万语而欲说还休的时候,整个剧场静地出奇,我想多年以后当我想起这一晚的演出的时候,我会首先想到这几秒种的静默,就像一个人也没有一样,但空气中弥漫着的,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最后,当云之凡准备出门离去的时候,江滨柳只问了一个问题:“这么多年了,你想过我么?”问了,其实等于没问,因为,根本是不必问的。
我所怀疑的,却是陶公的笔,或者说,对于桃花源的存在,我并不很能让自己理想起来的。其实,无论是多么美妙的社会结构,只要与时间建立了联系,就无法逃过世事的变迁,而在这变迁的过程中,每一个生命,都是渺小的,也正是因为渺小,才有了各样的信仰,和那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这本是生命的常态,江滨柳已经是极端的例子了,放到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里,对于情感,聚了、离了,本是没有太大所谓的,一个月、两个月、或是几年、几十年,都是不必等,也不必想着去等的,因为以柴米油盐为日常坐标的我们,谈感情,谈冰霜高洁的理想,是否已经是奢侈了?但问题在于,我们的内心是否应该永远树立起这样的理想,即使我们真的已经无法再相信什么?还是应该怀着一种看西洋景的心态,去迎接那些我们偶然撞见的超验式的言说:“......哇塞,芳草鲜美!我靠,落英缤纷!......”这恐怕是关于“桃花源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之外的另一个问题了。
《暗》剧的结尾,也让我印象深刻:当两个剧团都结束了排练撤下舞台,所有布景也都撤掉的时候,陌生女人独自走到台中央,扬起大把大把的桃花瓣一样的纸片,舞台上空也有纸片飘落,漫天飞舞,粉红色的灯光笼罩着舞台......那一刻,我忽然想到,这其实是整个演出的设计中看起来最无足轻重(她的唯一工作就是在两个剧团场地的时候走到场中寻找“刘子骥”)但却最有艺术性的一个角色。当她一个人站在剧场的中央,漫天的花瓣飘落的时候,我恍然觉得她是《暗恋》和《桃花源》中每一个角色的化身,甚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化身,当我们失陷于现实生活的琐屑,成为永远无法摆脱的时间的傀儡,我们无力去面对,并且永远不可能再为“爱情”、“理想”这样的概念去耗费心神的时候,我们只能为自己洒下桃花瓣,去埋葬一把曾经在我们心中燃烧过的火焰,我们也是这桃花瓣一样的,漫天飞舞,轻盈,而没有方向。
所以当我看到那么多网上帖出的评论以后,我觉得这出戏真的只是一个平台,和那些试图教育人们什么的戏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感情生活都是不一样的,各自有各自的理想,即使只是曾经的有过。生活的现实教会我们忍耐和在忍耐中的自乐,我们可以没有桃花源的和谐美景、但我们同样可以坚韧地生活。只是,每一艘夜航的船都需要灯塔的指引,我们,却不知如何才能找到心中的亮光。
但愿,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桃花源。
这出话剧,我以前的确似乎是听说过的,不过也应该只是个名字罢了。至于导演赖声川的大名,也似乎很耳熟,直到这次准备去看他的《暗恋桃花源》的首个大陆公演版,特意找了一些资料来看,才比较清楚地了解了他和他的这个作品。从他们官方的宣传材料看,这个戏的定位是“台湾80年代以来舞台剧的经典”,从80年代中期以来在台湾已经公演过3次,其中不乏林青霞这样的大明星加盟,还有电影版本的,也得了不少大奖。另外,据说大陆的很多艺术院校的表演专业,也总以这个剧作毕业演出或是课程作业,看来这个剧在中国当代的戏剧舞台上,当真是占据了一定的地位的,而且,艺术性应该是达到了一定高度的。
但是,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昨天去剧场的路上,我就一直在想,我之所以去看这场演出,并不是(至少不全是)因为赖声川这位号称“亚洲最著名导演之一”、柏克利戏剧学博士的名声,或是看了让人眩晕的演员阵容:袁泉、黄磊、何炅、谢娜(要改“快乐大本营”不成?),更不是因为这个剧曾经有过的那么长的历史。我一定要用自己的感受,去体验这部戏的重量,去评说它的内涵。当然,在今天上网看那些评论之前,我并不知道这部戏在这次演出之前就已经引发的争议:话剧舞台是否应该看重演员的名气,哪怕他/她并非专业话剧演员?话剧的艺术性是否会因为过度的大众化开发、商业化运作而打折扣?不过,《暗》的前期宣传,包括赖导演本人在北京、上海等地的签名售书等活动,确实难以让人将这个剧和“经典”相联系。我想到了《琥珀》,觉得《暗》的宣传声势还要更大一些。
所以,当我昨晚看过了演出,今天又上网看了一些评论和观感以后,我发现自己的脑子有些麻木,我不知道,纯粹出于个人的观点,该怎么评说这出戏的形式、内容和涵义,而这出戏本身,并不是一道有标准答案的习题。即使不论整个演出的艺术性、专业性,其表达的过程和表达的结构,就已经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了。
至于我,在去看戏之前,这个剧首先吸引我的,其实正是它的结构:《暗恋桃花源》以戏中戏的结构,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暗恋》:江滨柳在云之凡的故乡,昆明就读,二者从未谋面;然后二人在上海相距并度过人生中最美丽的夏季,并彼此承诺并履行着誓言;怎奈世事弄人,黄浦江一别几乎成了二人的永诀,江滨柳给云之凡故乡写信,但云之凡已经跟随哥哥到达台北,江滨柳后来也到达台北,但是云也不断的给江写信,结果是双发都以为对方已经不再或者无法联系,在等待中煎熬,二人同时生活在一个小小的台北,却无法相见;《桃花源》:武陵人老陶从婚姻的危机中悲愤出走,偶遇传说中的桃花源,度过了一段似神仙般的梦幻时光之后,回到家中,发现妻子春花和新欢的激情同样陷入柴米油盐的琐碎之中。《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相对、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让观众在剧场里笑了又哭,哭过又笑。据说当年赖声川导演创作此剧的灵感来自于他亲眼见到的两个剧团为排练抢一个舞台的场景,而这却真实地反应了当时台湾社会的混乱。另外中国特殊的当代史造成的亲人失散于台海两岸的情况在当时的台湾社会也是比较普遍的,这在余光中等人的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但《暗》剧的深刻在于并不仅仅表现了这一层:社会的秩序、亲人的离散,还有更深刻的一层,在于“对爱情的永恒意义的追问”(这次演出前的宣传里好像有这样的话),在于对最普通却最复杂的人类的情感生活的考察,换句话说,是《暗恋》启发了人们的思考,而《桃花源》将这种思考带到更高的层次:从第一幕云之凡和江滨柳在外滩的对话,到武陵人家老陶、春花、袁老板,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爱情的美好和无常、感情生活的酸甜苦辣,有理想、更有破灭的理想,有幻梦、更有现实的无奈和变迁。包括那个寻找“刘子骥”(熟悉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的人会发现这个名字在最后一句中有所提及--就是那个寻找桃花源未果的人。)的陌生女人,其实都在追问着爱情的根本问题。而只有桃花源中的人是不用追问爱情的意义和思考爱情的永恒的,因为他们只有爱,没有离别,只有对纯粹和美好的爱情的享受,而不必在现实的琐碎和时代的变迁中滚打摸爬。本剧结构中内在的张力由此展开:理想的桃花源和现实的武陵、现实的上海、现实的台湾同台出现,理想中的爱情生活--夫妻同游,吹笛扑蝶,怡然自乐,与现实的柴米油烟、亲人离散、真情破灭同时展开,逼着观众去思考、去探求、去追问、去取舍。而这样的问答,又谈何容易?最绝的是,这样鲜明的对照,以两出戏同台表演,而且一喜一悲的形式出现,让人必须去想明白这两出戏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超然的爱情理想和现实的琐屑平凡之间的联系,而想这个问题,简直让人发疯!
当然,《暗》剧本身并非完全没有给出答案,或许,这个答案,其实早在陶渊明的笔下已经给出了:要想过“田连阡陌、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日子”,首先要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就是说,任何人,一旦被拽入时间的尺度,沧海桑田的变迁,就无法再把握住命运的轮转,生命的过程,就变成了一次次的相遇、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偶然,在这偶然的背后,是无人能认清的时间的流逝。这却呼应了江滨柳在病房中对护士小姐说的话:“在我们那个大时代,人都变得很小,而今天这个小时代......人就更小啦!”而这句话,其实呼应着第一幕云之凡和江滨柳告别时说的:“一个新的时代,新的秩序一定会到来的。”新的时代和秩序果真都到来了,so, what?恐怕留给每一个渺小的生命的,未必不是一场灾难:江滨柳、云之凡,两个渺小的生命,像那在风中摇曳的,洁白洁白的山茶花。当最后一幕,江、云在病房中见面,有千言万语而欲说还休的时候,整个剧场静地出奇,我想多年以后当我想起这一晚的演出的时候,我会首先想到这几秒种的静默,就像一个人也没有一样,但空气中弥漫着的,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最后,当云之凡准备出门离去的时候,江滨柳只问了一个问题:“这么多年了,你想过我么?”问了,其实等于没问,因为,根本是不必问的。
我所怀疑的,却是陶公的笔,或者说,对于桃花源的存在,我并不很能让自己理想起来的。其实,无论是多么美妙的社会结构,只要与时间建立了联系,就无法逃过世事的变迁,而在这变迁的过程中,每一个生命,都是渺小的,也正是因为渺小,才有了各样的信仰,和那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这本是生命的常态,江滨柳已经是极端的例子了,放到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里,对于情感,聚了、离了,本是没有太大所谓的,一个月、两个月、或是几年、几十年,都是不必等,也不必想着去等的,因为以柴米油盐为日常坐标的我们,谈感情,谈冰霜高洁的理想,是否已经是奢侈了?但问题在于,我们的内心是否应该永远树立起这样的理想,即使我们真的已经无法再相信什么?还是应该怀着一种看西洋景的心态,去迎接那些我们偶然撞见的超验式的言说:“......哇塞,芳草鲜美!我靠,落英缤纷!......”这恐怕是关于“桃花源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之外的另一个问题了。
《暗》剧的结尾,也让我印象深刻:当两个剧团都结束了排练撤下舞台,所有布景也都撤掉的时候,陌生女人独自走到台中央,扬起大把大把的桃花瓣一样的纸片,舞台上空也有纸片飘落,漫天飞舞,粉红色的灯光笼罩着舞台......那一刻,我忽然想到,这其实是整个演出的设计中看起来最无足轻重(她的唯一工作就是在两个剧团场地的时候走到场中寻找“刘子骥”)但却最有艺术性的一个角色。当她一个人站在剧场的中央,漫天的花瓣飘落的时候,我恍然觉得她是《暗恋》和《桃花源》中每一个角色的化身,甚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化身,当我们失陷于现实生活的琐屑,成为永远无法摆脱的时间的傀儡,我们无力去面对,并且永远不可能再为“爱情”、“理想”这样的概念去耗费心神的时候,我们只能为自己洒下桃花瓣,去埋葬一把曾经在我们心中燃烧过的火焰,我们也是这桃花瓣一样的,漫天飞舞,轻盈,而没有方向。
所以当我看到那么多网上帖出的评论以后,我觉得这出戏真的只是一个平台,和那些试图教育人们什么的戏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感情生活都是不一样的,各自有各自的理想,即使只是曾经的有过。生活的现实教会我们忍耐和在忍耐中的自乐,我们可以没有桃花源的和谐美景、但我们同样可以坚韧地生活。只是,每一艘夜航的船都需要灯塔的指引,我们,却不知如何才能找到心中的亮光。
但愿,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桃花源。
前一篇:广州印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