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于清教十二五家电企业张瑞敏家用电器杂志财经 |
分类: 行业分析 |
家电企业如何发力“十二五”文〓于清教
“十二五”规划定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的风险挑战。2010年12月,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出台的《中国家用电器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建议》里提出中国要从家电大国向家电强国转变,并首次提出家电产业规模要保持适度增长。
从两个规划里可以看出,“十二五”时期是中国走向家电强国的关键时期,且随着规划中“扩大内需”这一消费激励政策的提出,国内家电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将迎来新一轮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和产品的大量更新。家电企业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力“十二五”,成为一个重要命题。
打造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
自主创新能力一直是中国家电制造企业的一大短板,虽然在洗衣机、冰箱以及豆浆机等小家电领域,一些家电企业在核心技术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从总体看与美日系家电品牌存在的差距还很大。
以彩电业为例,“屏殇”一直是制约中国彩电业前行的拦路虎,对这一技术的缺乏使中国彩电业长期缺乏议价权,举步维艰。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笔者看来,家电业内任何一种产品,不但其生产制造与销售过程是一个产业链,与各环节相对应的技术也是一个产业链,只有对整个产业链上的各项技术均有把握,才能保证技术支持产品创新。
以“加工制造”起家的中国彩电业只注重了加工、组装环节的技术创新,但对产业链上游的“屏”技术发力甚少,而美日韩等企业在“屏”技术上握有的专利让中国彩电业在这一技术环节的突破处处受限,这也是为何“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时总是难以突破的致命原因。
对此,家电“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目标: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要有新的突破,建立一批重点领域共性技术开发平台,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发明专利数量增加,工业设计水平明显提高。虽然看似简单,但企业在具体实施中必须建立相应的策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专注于核心产品的研发。从我国很多家电企业发展轨迹看,飘浮不定是一大通病,盲目追求大而全,结果造成无核心。从未来家电企业发展格局看,产品的实力竞争比企业的整体实力竞争更能赢得消费者认可。所以,中国家电企业在技术创新前,首先应定位自己企业的核心产品,以此进行创新。
第二,实现全产业链上的技术创新。上游产业链的技术不足,严重影响了家电业“中国创造”的升级进程。要想赶超日韩等国际品牌,必须在产业链上的核心环节加强技术创新。
第三,要重视工业设计的力量。韩国的很多企业正是通过工业设计成功进军国际市场,而中国却鲜有家电企业将其渗透到产品设计当中。当然,工业设计需要与用户需求相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科研资金的投入,并且要做到专注。假若企业继续受市场短期利益诱惑,不专注于技术研发,“中国制造”就不可能升级到“中国创造”。在技术创新这方面,大企业具备一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应该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
管理要考虑“用户需求”
2010年的国美内战,让人们对企业管理有了重新认识。虽然国美内战的发生有着特定的原因,但留给管理者们的思考多多。笔者认为,加强企业的管理创新,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中国制造在进军国际化征途中,一直在技术环节寻求突围,却鲜有企业在管理上找问题。殊不知,管理上存在的不足也是制约中国制造向前发展的一大绊脚石。对此,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一针见血地指出,对管理工具的追求是中国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在笔者看来,管理缺陷造成企业内部以职务论权力,这些权力跟企业的发展战略关联度有多大,似乎没人考虑过。
纵观日美等发达国家,对企业都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模式,而在我国却总是在为选择日式管理还是美式管理方式左右为难。其实不同区域的企业、员工的文化背景和生产流程都不尽相同,管理方式也应进行相应调整。
一些专家在分析家电“十二五”规划时一致认为,大企业应在新一轮发展中担当起家电强国崛起的领头羊,对此,笔者的理解是,成熟、先进、可行的管理模式是企业担当“领头羊”重任的根基。
首先,管理的定位需重新定义。管理的真正意义在于激励员工为产品创造更加广泛的需求空间,即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还要创造用户需求。所以,企业在管理改革创新中要把“用户需求”放在改革的着力点,以创造“用户需求”的价值多少来衡量并分配企业员工的权力范围。
第二,管理要以人为本。人才永远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如何吸收并留住人才是关系到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人才,而员工会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有些企业能吸引大批人才,有些企业却总是为人才发愁。在笔者看来,造成这一差别的重要原因就是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的不同所致。企业要想发展,就需要有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打造能够让员工充满感情的企业文化。
以上两点对在为“中国创造”而努力的所有中国制造企业都值得认真思考。
绿色与循环经济是主旋律
家电行业是资源需求型行业,在全球气候变暖、资源渐稀缺等背景下,绿色、环保等问题,使家电行业的发展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对此,家电“十二五”规划明确提除,到“十二五”期末,我国主要家电产品节能环保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的绿色设计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绿色是未来家电企业发展的风向标,对于资源需求型企业来讲,做到了绿色与节能,企业便具备了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也是全球家电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中国家电业国际化进程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制约与影响的案例比比皆是。中国家电业在面对发达国家制定的绿色条款时,往往显得无从适应,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家电企业对绿色、环保的松懈,造成其对绿色知识的淡薄。
要实现家电“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家电强国这一目标,家电企业就必须实现绿色公司的转变,实现绿色产品的打造,其突破点与着力点,有如下几点:
第一,全力打造绿色产品。打造绿色产品前,企业首先要弄清楚何为绿色产品。绿色产品不仅指使用的过程中体现,更指在生产过程中体现“绿色”。所以,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家电企业要加强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节能与减排,打造出真正的绿色产品。
第二,加强对废旧产品的回收。从目前中国家电业来看,涉及废旧产品回收的企业少之又少,虽然根据国家出台的“以旧换新”政策让很多废旧家电得以有效处理,但如果没有政策扶持能否持续是个未知数。回收工作的主体应为生产企业,销售付款并非指产品与企业脱离了关系,在产品寿终正寝完成其使命后,企业对废旧产品进行有效处理才完成了对产品的所有责任。因此,笔者寄望在“十二五”期间有担当能力的家电制造企业多多探寻对废旧产品的回收与处理,引领行业开启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篇。
家电“十二五”规划描绘出未来中国家电企业的蓝图,为完成这一目标,国家将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但家电企业作为目标实现的主体,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机遇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企业,谁将在“十二五”后笑到最后,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家用电器》2011年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