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叶莺与柯达的执拗(下)
文=于清教
叶莺孤独在何处
是权力的制约,是柯达文化的短板,还是经理人的天花板,如此让叶莺在柯达高处不胜寒?
在笔者眼里,叶莺并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型企业家,她只是一个高明的红顶商人或者公关活动家。笼罩于跨国公司太多的聚光灯和鲜花下,叶莺的孤独具有其必然性。
或是经历了残酷市场变局的柯达对盈利能力的要求已远远超越于单纯的政府公关,因此叶莺与柯达缘尽也不足为奇。任何一家公司在特定的阶段需要特定的人才,除了追求业绩,没有什么可以永恒,因为生存、健康是第一要义。在叶莺看来,人应该创造被利用的价值。而今正是柯达的转型和重重危机使得叶莺“被利用的价值”被稀释,而默默无闻、急于拓展中国市场的纳尔科此时更需要叶莺去创造这样的公关价值。
纳尔科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方华德一再强调,叶莺对纳尔科最大的效用就是“公关”价值——拥有独特的企业及政府运营经验,能迅速为客户为纳尔科以及不断壮大的中国团队带来可喜的变化。
或是叶莺深谙中国政治、经济的精髓和西方文化的需要,即使孤独转身,她也看清了下一轮新的经济形势和未来变化。叶莺在分析自己的职业生涯时说,自己的每一步都烙有中国时代发展的脉搏,中国面临新的经济转型,特别是可持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政府围绕绿色GDP推出了一系列业绩衡量指标,如节省能源、降低排放、废物利用等。保护自然生态,重视绿色经济,为下一代留下一些资源建立更好的明天。这是叶莺加盟纳尔科的巨大心理和梦想追求上的转变。喜欢做搭建桥梁的事,这也就注定桥建好后叶莺将离去寻找下一个桥梁。加盟纳尔科前叶莺曾坦言,纳尔科也不是她的最后一站。如此看来,叶莺的孤独仍将继续下去。但留给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借鉴和启示是,和谐共赢、创造价值,才能让职业熠熠生辉。
我们也必须清楚的是,叶莺也不是完人,她改变不了柯达,只有改变自己,这也是人之所以作为人必然的明智选择。因此宽容地看待叶莺离职和深入探索柯达如何重生一样重要。
文化、战略双重碰撞与创新的启示
未来伟大的公司不是巨无霸式的通用汽车,也不是今天的世界500强,而是那些能适应市场变化、能准确把握趋势的公司。柯达、乐凯在面对科技发展与创新变化的同时,更需要一场深刻的趋势认知、思想变革。变化才是永恒的,而固守垄断无法阻挡时代发展的洪流,否则只能被水淹没。
柯达、乐凯创造了一个影画时代,却最终将面临被大众市场抛弃的命运。虽然创立一个伟大的公司需要耐心,需要进行长期投资、持续投资,但是错误的投资犹如病毒,它在加速自身危机的同时必然对社会链条造成伤害。更为重要的是,紧迫感、危机感的重建需要真正贯穿于这些公司的战略内心。
透过柯达缓慢转型,我们还必须清楚的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涌进来”和中国公司“走出去”的经营拓展存在不小的鸿沟,但不是不可逾越。在中国,TCL的李东生对此有着切肤之痛:一定要对当地文化、社会、市场有充分了解,要有长期规划和战略,要寻找最能发挥企业自身优势的领域。推进速度不宜过快,要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资金能周转过来。要提前培养人才,国际化人才要充足。中国企业要“走出去”首先必须过文化差异这一关。显然,教训是深刻的,我们一定不能、也没有机会重蹈覆辙。
有一种破坏叫创新,创新是双刃剑。任何企业的成败都是不可复制的,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不是每个企业、企业家都能踏准基点,错误的时间干了正确的事或正确的时间干了错误的事都不会成功,做正确的事情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创新如是。柯达们在需要转型的时间却固执地干起了重复投资的事儿,没有把握准趋势,再大的创新注定是失败。
只有那些成功转型的公司才能更好地体现差异化竞争,持续创造利润并锁定忠诚的顾客,而基于产品创新和顾客需求的企业经营转型才是柯达们的迫在眉睫。对于中国公司而言,这不得不让我们深刻反思。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杂志2009年7月
加载中,请稍候......